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失代偿期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1月临床确诊的2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MSCT影像资料,同时选取3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肝脏体积测量、腹腔淋巴结、侧支循环和胆囊病变的分析。结果 PBC组出现腹腔淋巴结增大为25.0%,对照组16.7%,PBC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8.555,P<0.01)。PBC组胆囊炎为70.8%,对照组20.0%,PBC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4.091,P<0.01)。肝脏体积改变及侧支循环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MSCT显示PBC的腹腔淋巴结增大和胆囊炎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正摘要目的基于常规CT影像,通过计算机定量方法来量化肝表面结节(LSN)作为检测和评价肝硬化的生物学指标,并判断其准确性、可重复性、观察者内部及观察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方法 研究经病理和/或临床诊断的42例肝硬化早期、中晚期病人64层螺旋CT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成像表现,测量42例患者及15例健康者门静脉和肝右静脉管径并分析64层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病人的观察血管在显示较佳的基础上,测得门静脉宽度(PV)在正常对照组(<12 mm)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肝右静脉宽度(RHV)在代偿期内径明显增宽,>10 mm,而失代偿期肝静脉明显变窄,血管强化密度减低;PV/RHV比值在失代偿期约1.77±0.06,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代偿组PV/RHV均<1.5.利用后处理软件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门静脉及肝右静脉血管,代偿组可显示3级以上的门静脉及肝右静脉,失代偿组肝右静脉显示欠佳,最多显示1级,门静脉属支走行扭曲且最多显示3级.结论 64层螺旋CT肝、门静脉血管成像对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根据随访12月的存活情况分组。观察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胆固醇等相关以计算MELD评分。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清胆固醇浓度与MELD分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及最佳临界值。结果 MELD分值越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率越高。死亡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率及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血清胆固醇低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及血清胆固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825;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6,血清CHOL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5μmol/L;当MELD评分≥26分同时血清CHOL值≤1.5μmol/L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21%和88.15%。结论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的较好指标,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可提高重型肝炎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发病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正常肝脏、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各100例。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发病情况有:1发病率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更高于正常人;2肝内结石的出现和增多与肝硬化肝形改变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联系,但不成比例;3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胆石数目越多;4胆系感染机会越多,发病率越高;5弥漫性肝内胆管微小结石是弥漫型结节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个特殊表现。结论:组织、感染、代谢及体液等成石因素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其阳性结石发病率与代偿期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硬化患者肺部微循环灌注参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24例代偿期肝硬化组和1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行16层螺旋CT肺部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后,在工作站上使用perfusion3软件包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和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渗透积乘积(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F、BV值在各组的总体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F、BV值较正常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硬化组都明显增加,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F、B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各组的总体均数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P>0.01)。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MTT值较正常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硬化组减少,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P>0.01)。PS值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肺部微循环灌注成像技术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7.
慢性重型肝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正常组(51例)、慢性肝炎组(61例)、代偿期肝硬化组(4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3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慢性重型肝炎门静脉直径稍宽于正常组,而明显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炎组及代偿期肝硬化无差异;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各组;脾脏长径、脾静脉直径较正常组和慢性肝炎组增大、增宽,但明显小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代偿期肝硬化无差异;脾静脉血流量与各组比较均没有明显增加;脐静脉重开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及代偿期肝硬化组,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无差异.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容易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流灌注量明显减少,造成肝脏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评价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表面积乘积(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分析这些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PS、HAF的均值是逐渐增加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V、MTT均值是逐渐减小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间的BF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来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脾脏大小指数(sp len ic index,SI)来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及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方法肝硬化患者36例,均行内窥镜及CT检查。通过CT片测量脾脏大小计算SI,内窥镜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结果(1)SI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01;(2)SI与肝硬化代偿及失代偿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4);(3)SI与肝硬化有无出血之间亦有差异(P=0.029);(4)SI与肝硬化有无食管静脉曲张之间有差异(P=0.031);(5)SI与性别,年龄及肝硬化有无腹水之间无相关关系。当SI>940.42 cm3时,肝硬化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的可能性大。结论SI对预测高危食管静脉曲张有一定价值。SI值较大时提示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肝脏各叶及门静脉进行量化研究 ,为临床影像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作为疾病组 ,选择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利用人体常用解剖轴线作为肝脏测量的基准线。门静脉系统的测量采用文献报道的常用方法。结果 肝硬化时肝脏左叶冠状径 (L1 )的变化最具临床意义 ,肝硬化代偿期时该值增大 ,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该值缩小 :肝叶比例不仅存在于肝叶间同时也存在于肝叶内。门静脉管径的变化主要发生于肝硬化代偿期 ,通过建立门静脉的变化与肝脏变化的数学模型对早期肝硬化进行预测。结论 可以利用肝脏各叶的测量值及门静脉管径的变化预测和诊断早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1.
失代偿期肝硬化CT显示腹膜和腹膜后组织水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腹膜和腹膜后水肿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44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DCC)。根据腹膜和腹膜后水肿的范围 ,分为轻、中、重3级 ,并观察腹水及其量和静脉曲张的情况。将上述指标与血清白蛋白 (ALB)和透明质酸 (HA)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腹膜和腹膜后水肿的程度与血清ALB降低的程度 (rs=0 70 88,P <0 0 0 1)、血清HA升高的程度 (rs=0 5 2 94,P <0 0 1)和腹水量 (rs=0 5 44 0 ,P <0 0 0 5 )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静脉曲张形成无相关性 (rs=0 1335 ,P >0 .0 5 )。结论 DCC病人CT显示腹膜和腹膜后水肿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指标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80例临床资料及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结果:住院好转组与住院死亡组TBIL、ALB、INR和Chitd-Pug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ALT、GLB和HBV-DNA水平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病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12.5%、26.3%及37.5%;并发腹水54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18.5%、35.29/6及48.2%;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1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6.5%、32.3%及41.9%;并发肝性脑病10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60.O%、90.O%及90.09/5;并发肝肾综合征11例,6个月、1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72.7%、100%。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血清总胆汁酸(TBA)等指标在肝硬化及肝肿瘤患者中的水平,讨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3例分为三组:肝硬化代偿组5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62例,肝肿瘤组45例;对照组51例,为心、肺、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所有受试者均空腹抽血检测以下指标: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总蛋白(T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C3.比较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化验指标的差异.结果 (1)疾病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均显著升高(P<0.01),失代偿组水平最高.(2)转氨酶均升高(P<0.01),代偿组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显著;而另两组以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更为明显.(3)前白蛋白(PA)均下降(P<0.01),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的水平按代偿组、失代偿组、肝肿瘤组依次降低(相邻两组间P<0.05).(4)肝硬化失代偿前后补体C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失代偿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在肝硬化、肝肿瘤患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前白蛋白(PA)更为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损害程度.补体C3的改变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HS-CRP与病情进展高度相关,尽早控制炎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总胆汁酸(TBA)等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病情的分析和诊治.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ml·min-1·ml-1与(0.60±0.16)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ml·min-1·ml-1与(0.25±0.07)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失代偿期肝硬化结肠和腹膜水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结肠和腹膜水肿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共44例被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连续性病例,且排除了可引起腹膜增厚的其他疾病.分析以下CT表现(1)结肠壁增厚(> 6mm);(2)腹膜和腹膜后组织水肿,即相应部位脂肪层内有絮状密度增高.结果13例结肠壁增厚(30%),其中单纯右半结肠壁增厚7例,合并横结肠壁增厚5例,全结肠壁增厚的仅1例.腹膜增厚36例(82%),其中单纯肠系膜增厚的13例,合并网膜增厚的23例.腹膜后组织水肿13例(30%),均合并有肠系膜和/或网膜的增厚.结论结肠和腹膜水肿,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评价介入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仅行药物治疗,B组行TIPS治疗,C组行TIPS联合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前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观察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及干细胞移植顺利,3组患者术前ALT、ALB、TB均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肝功能无特殊变化;B组患者术后1月、3月时ALT(P<0.01)及术后1月时TB(P<0.05)较术前升高;C组患者术后3月时ALT较术前减低,ALB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但ALB(30.78±0.69 g/L)仍低于正常下限(35 g/L)。术后1月时B组ALT及TB均较A组及C组升高(P<0.05);术后3月时C组患者ALT较其他组降低明显(P<0.05),而ALB则较其他组升高(P<0.01)。C组术后并发肝性脑病1例,术后3月肝胆CT检查分流道通畅,未见占位病变。结论:介入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玉玲  褚志强  李婧瑶  季倩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364-1369
【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评估肝硬化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3例经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及55例健康被试者(对照组)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依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组及失代偿组。分别测量和计算双肾实质体积和高度、皮质厚度、实质厚度、皮质-实质厚度比及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肾皮质强化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间血肌酐、尿素氮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临床指标及肾脏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左右侧肾脏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硬化代偿组、失代偿组及对照组间各项肾脏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肾实质体积、高度、皮质厚度、皮质-实质厚度比及肾皮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0.000、0.017、0.000和0.000)。对肝硬化代偿组、失代偿组及对照组的肾实质体积、高度、皮质厚度、皮质-实质厚度比及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代偿组的肾皮质厚度、皮质-实质厚度比及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4、0.000、0.037和0.041);失代偿组的肾实质体积、高度、皮质厚度、皮质-实质厚度比及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失代偿组的肾实质体积及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代偿组(P值分别为0.003、0.001和0.031)。肾实质体积(r=0.428,P=0.000)、高度(r=0.401,P=0.000)、皮质厚度(r=0.378,P=0.000)、实质厚度(r=0.409,P=0.000)和动脉期(r=0.236,P=0.014)、延迟期(r=0.291,P=0.002)强化程度均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结论:CT在诊断肝硬化的同时,也能提供患者肾脏形态学信息及评估肝硬化继发早期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CT影像对急性梗阻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8例急性梗阻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解除梗阻后3个月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失代偿组(111例,Ccr<50 ml/min)和肾功能恢复组(57例,Ccr≥50 ml/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平扫、增强CT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建立的诺模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诊断为PTC的130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图像。按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1)和测试集(n=39),从每例患者的CT轴位平扫期和增强扫描静脉期的图像中各提取影像组学特征851个;使用递归消除支持向量机(SVM-RFE)最终从CT平扫图像筛选出6个、增强扫描图像筛选出3个与PTC CLNM高度关联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进行评估,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评估,在测试集中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组学特征,证实原发病灶最大径(≥10 mm)、病灶侵犯甲状腺包膜以及平扫、增强扫描影像组学评分均与PTC发生CLNM具有相关性(P<0.05)。联合CT影像组学评分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诺模图,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区分能力,在训练集中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P)在肝硬化后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MSCTP检查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肝静脉门静脉高压为门静脉高压症组,13例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肝脏右静脉以及门静脉分支情况。结果两组血管显示都比较清晰。门静脉高压症组的PV以及RHV宽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HV宽度内径于代偿期中有显著增宽的趋势,但在失代偿期中则有显著变窄的趋势。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者失代偿期中的PV/RHV值为(1.78±0.12),明显高于代偿期组以及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P能够清晰地显示PV及RHV分支,准确观察和测量其管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