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调查我国苏州地区克罗恩病(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3月—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IBD患者100例,其中CD 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50例。以食物过敏原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食物不耐受与CD疾病特点的关系。结果:与UC患者相比,CD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98.0%对72.0%)且敏感度更高(P=0.000 1)。CD患者糖类和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与患者确诊年龄、病变部位、疾病行为、合并肛周病变、瘘管和疾病活动有关(P0.05);对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者,病变部位多为末端回肠(LI);疾病处于活动期时,可表现为对多种食物不耐受。结论:苏州地区CD患者较UC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尤其是末端回肠型CD患者,以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为主。食物不耐受与CD病情活动、进展和肛周病变、瘘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3.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与饮食关系密切,食物不耐受在IBD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IBD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的活动期134例CD、67例UC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差异。结果: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01),CD患者又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三组间食物不耐受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 707,P 0. 001)。CD患者4种和6种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与UC患者相比,病变累及结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率无明显差异(P=0. 100),而累及小肠的CD患者明显升高(P=0. 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物不耐受≥4种为病变累及小肠的CD的危险因素(P=0. 040)。结论:CD和UC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高、程度重、种类多,病变累及小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型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4种可能为小肠型CD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UC的相关性及与p-ANCA、GAB的可能相关性。方法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59例UC患者及5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血清p-ANCA、GAB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 59例UC患者中,出现食物特异性抗体IgG者51例,阳性率为86.44%。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范围的食物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CA阳性时出现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GAB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UC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与病变部位不相关。p-ANCA阳性的患者多存在食物不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187例,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结果皮肤症状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57.75%(108/187),高于其他疾病患者〔消化道症状患者为17.11%(32/187),肾脏病患者为11.23%(21/187),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10.70%(20/187),其他疾病为3.21%(6/187)〕(P0.05)。皮肤、消化道、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病患者对鸡蛋的不耐受阳性率均较其他食物引起的高(P0.05)。结论对有慢性疾病症状却不能明确病因者,可对食物不耐受进行筛查,以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联合测定血清抗酿酒酵母菌抗体 (ASCA) IgG、ASCA Ig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水平 ,探索其对克罗恩病 (CD)和溃疡性结肠炎 (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 分别应用标准化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19例炎症性肠病 (IBD ,UC10例 ,CD9例 )患者和 1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ASCA IgG、ASCA IgA和pANCA水平进行测定。 结果  9例CD患者 (末段回肠和结肠均累及 )血清ASCA IgG和ASCA IgA水平 (酶单位 )分别为18.5 1± 6 .38和 11.74± 5 .4 6 ,显著高于10例UC患者 (6 .98± 5 .2 4和 3.88± 3.5 2 )和 18名健康对照者 (5 .90± 4 .12和 4 .6 2± 3.2 1,P值均 <0 .0 5 ) ,pANCA诊断UC的敏感性为 80 % ,而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阳性检测率均为 0 %。结论 AS CA是一种对CD具有特异性的抗体 ,pANCA是与UC显著正相关的一个免疫学指标。它们均有助于CD与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是IBD非创伤性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胃炎患儿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意义,了解饮食干预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0例慢性胃炎患儿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分析患儿对不同食物不耐受的情况.并将食物不耐受阳性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限制饮食,观察组忌食不耐受食物,比较治疗4周时2组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评价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的饮食指导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量化该类饮食指导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基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的饮食指导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应用的文献资料。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RevMan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篇,共计5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血清特异性IgG结果的饮食指导临床有效率(RR=1.41,95%CI:1.16、1.72,P0.05)优于常规饮食指导,疾病活动指数(WMD=-1.24,95%CI:-1.66、-0.83,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的饮食指导,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及质量限制,可能影响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的患者76例为试验组,6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抽取静脉血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42.11%)明显高于对照组(8.69%)(P0.05),但不同年龄组患者存在不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且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程度存在一定联系,通过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有助于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饮食干预,指导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联合检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对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2ml,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113例UC组、96例CD组、43例肠道疾病对照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pANCA、ASCA、PAB、GAB的表达。结果:在4个组中,UC组的pANCA阳性率为40.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ASCA在UC组与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3%和4.2%,2组之间及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AB在UC组及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3.3%和12.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AB各组无一例阳性。联合检测4种抗体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6%、96.8%、97.8%和33.3%。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0.7%和96.8%,pANCA-/GAB+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1.5%和100%。结论:炎症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性。pANCA对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GAB对IBD的诊断较有意义,而ASCA和PAB对IBD的诊断价值不大。联合检测pANCA和GAB,可用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炎性肠病活动性的分子标志物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两个重要的肠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活动性的评估结果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现在临床上多采用复合指标进行评估,如:CD活动性指标、IBD研究国际分类法等。胃肠病学者希望能找到一个IBD活动性的分子标志物,有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易于监测。 1 抗体的检测 1.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IgG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IgG抗体(antineutropil cytoplasmic IgG antibody,ANCA)是粒细胞特有的,最早见于血管炎,尤Wegener肉芽肿病多见,免疫荧光染色呈弥漫性胞质染色,后发现UC患者核旁ANCA染色带  相似文献   

12.
邓卫萍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10,15(12):705-708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尽管治疗IBD的药物层出不穷,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行手术治疗。CD的术后治疗和UC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就CD的术后治疗和UC手术时机的选择作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肛周疾病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伴有肛门不适的53例IBD患者(IBD组)。其中CD43例,UC10例。包括肛瘘35例,大便失禁15例,肛门纤维化8例。选择同期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2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肛门直肠测压对IB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肛门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采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IBDQ)评分对IBD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IB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最大肛门静息压、最大挤压压、直肠容量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肛管抑制反射阳性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便失禁的IBD患者最大肛门静息压、IBDQ评分均低于非大便失禁的IBD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与UC患者IB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便失禁IBD患者IBDQ评分低于非大便失禁IBD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合并肛周疾病的IBD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受损,大便失禁的患者生活质量差。  相似文献   

14.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我国IBD患者越来越多,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UC和CD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应答不佳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尝试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IBD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和意义,以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66例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566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中48.59%表现为皮肤症状,45.76%表现为消化道症状,5.65%表现为其他症状。皮肤、消化系统2组患者中,鸡蛋、螃蟹的不耐受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牛奶的不耐受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组中,鸡蛋、螃蟹、大豆、大米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牛奶的不耐受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中,鸡蛋、牛奶、螃蟹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豆、大米的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物不耐受筛查有助于某些病因不明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同性别、年龄段对食物不耐受的种类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基因、环境、免疫功能紊乱以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失调有关。黏液屏障作为肠道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在IB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黏液屏障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迄今尚无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金标准。鉴于免疫系统在IB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水平对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在I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6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91例,其中克罗恩病(CD)52例,溃疡性结肠炎(UC)39例,36例排除IBD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SCA-IgG、IgA和pANCA。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对ASCA、pANCA进行诊断试验评价;采用ROC曲线、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种血清学抗体与IBD、CD、UC以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血清ASCA-IgG和IgA均与CD相关(AUC=0.626和0.614),而UC仅与ASCA-IgA相关(AUC=0.486)。血清pANCA与IBD(r=0.342)、CD(r=-0.262)、UC(r=0.614)均相关,对IBD和U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D(P0.05)。CD患者的ASCA-IgG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pANCA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P0.05);UC患者的ASCA-IgG、IgA均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结论:血清ASCA、pANCA有助于在IBD诊断确立的基础上区分CD与UC,并可能对病变部位具有提示作用。ASCA可能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而pANCA则可能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70例健康体检者的14种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560例,阳性率57.73%.IgG抗体阳性率最高的3种食物为螃蟹(49.59%)、鸡蛋(44.12%)和海虾(40.21%),不耐受最低的是猪肉(0.52%)和小麦(0.62%);螃蟹、鸡蛋、海虾、牛奶、西红柿5种食物不耐受存在性别差异,IgG抗体水平女性高于男性(P<0.05);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分级与年龄存在相关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G抗体水平升高与BMI下降者和有过敏史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食物不耐受及其程度与性别、年龄、过敏体质和BMI等因素有关.5种食物不耐受者中女性多于男性,41 ~60岁是峰值年龄段,保持适宜体质量和健康教育可降低食物不耐受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多达10%的IBD不能分类为UC或CD,此类型称为类型IBD未定~([1])。据报道,西方国家CD的发病率为10.7/10万,UC为12.2/10万。西方国家IBD患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美国IB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