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胃肠病学》2016,(9)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调查我国苏州地区克罗恩病(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3月—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IBD患者100例,其中CD 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50例。以食物过敏原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食物不耐受与CD疾病特点的关系。结果:与UC患者相比,CD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98.0%对72.0%)且敏感度更高(P=0.000 1)。CD患者糖类和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与患者确诊年龄、病变部位、疾病行为、合并肛周病变、瘘管和疾病活动有关(P0.05);对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者,病变部位多为末端回肠(LI);疾病处于活动期时,可表现为对多种食物不耐受。结论:苏州地区CD患者较UC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尤其是末端回肠型CD患者,以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为主。食物不耐受与CD病情活动、进展和肛周病变、瘘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患者的一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近来,食物对IBS的作用又引起重视。本文旨在观察饮食限制对IBS的有效比例和长期疗效。200例IBS患者被列为研究对象,规定三周内禁用下列食品:乳制品、谷类、柑桔、马铃薯、茶、咖啡、酒、添加剂及防腐剂,并停服全部药物。嗣后,再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若症状无改善,则恢复普通饮食。如症状改善,则进行食物激发试验,其顺序为:马铃薯、牛奶、酵 相似文献
6.
7.
食物不耐受是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食物刺激机体肠黏膜并造成肠道微环境紊乱有关.食物抗原、肠道有害菌群等引起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使肠黏膜长期处于低级别炎症状态,造成特异性IgG4抗体产生、肥大细胞浸润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等,肠内菌群代谢毒素亦可加重肠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肠... 相似文献
8.
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复杂。临床观察提示IBS的症状常由食物因素诱发或加重,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可能是IBS的病因之一。食物不耐受在IB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食物排除疗法对IBS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组织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8):3197-319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发生在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等有关.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炎症肠黏膜组织内存在细胞凋亡紊乱,肠上皮细胞凋亡过度、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凋亡抵抗,以及PMN凋亡迟滞.这是造成IBD肠道炎症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发生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在于激活了Fas/FasL信号传导途径、Bcl-2和Bax调节途径而实施的.研究细胞凋亡机制对揭示IBD的发病机制.靶向性阻断细胞凋亡通路治疗IBD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1,(9)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入院时间是否存在季节性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及胃肠外科住院的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间,分析其入院时间是否存在季节性规律。结果共调查344例IBD患者的入院记录,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52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192例;CD患者在夏季入院例数最多,秋季其次,在春季入院例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3,P=0.045);UC患者在夏季入院最多,在秋季入院例数最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确诊和慢性复发的CD和UC患者均在夏季入院例数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特利尔分型不同的CD患者均在夏、秋季入院例数较多,在春、冬季入院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8%的青年CD患者在夏季入院,34.09%的中-老年患者在秋季入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调查126例CD患者的出生月份与季节,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患者出生月份和季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患者入院时间受季节因素影响,其入院高峰期在夏、秋季,UC患者入院时间则无季节性差异。不同确诊时长的IBD患者的入院时间无季节性差异。CD患者的好发入院季节与其确诊年龄、病变部位及疾病行为均无关。青年和中-老年CD患者的好发入院季节无差异。CD患者的出生月份和季节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3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机体肠道炎症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发病率和患病率一直居高而稳定,因其病变范围广泛,且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消化系症状重、代谢改变等特点,易发生营养不良,而IBD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和手术治疗又进一步加重了营养障碍.因此,恰当的营养支持对于IBD患者病情的恢复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普遍应用,IBD的治疗有了极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免疫抑制导致的机会性感染问题日趋严重,通过接种疫苗预防IBD患者可能发生的机会性感染对于IBD患者疾病管理非常重要。本文对IBD患者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接种时机、安全性和目前国外相关指南进行总结,以期为医师对IBD患者进行疫苗接种提供参...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自我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对目前我国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在饮食、药物治疗、运动、症状观察、情绪管理以及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模式、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对IBD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尚少,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医疗支持与家庭支持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因此,建议开展一套以家庭自我管理为重点的IBD患者医疗干预模式,不但为临床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还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5.
郑家驹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1):4-6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inflammation colitis,UC)以及多种炎症性并发症性病变在内。IBD以往是北美与欧洲国家的常见肠病[1]。近30年日本IBD发病率增高。我国近10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IBD就诊人数呈明显增高趋势,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疾病[1~3]。迄今,IBD的发病原因仍未明确,但胃肠道是人体进行正常消化、吸收与维持机体良好营养状态的中枢性器 相似文献
16.
17.
《胃肠病学》2017,(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不断升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胆汁酸代谢紊乱在实验性结肠炎的病理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与IBD发病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IBD患者血清胆汁酸谱的变化。方法:选取上海新华医院7名健康对照、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16例克罗恩病(C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胆汁酸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和CD患者血清初级胆汁酸胆酸(CA)、鹅去氧胆酸(CDCA)、甘氨胆酸(GCA)、牛磺胆酸(T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UC患者次级胆汁酸去氧胆酸(DCA)含量显著降低(P0.05),CD患者甘氨去氧胆酸(GDCA)和牛磺去氧胆酸(TDCA)含量显著降低(P0.05),UC和CD患者血清石胆酸(LCA)显著降低(P0.05)。结论:IBD患者血清胆汁酸谱发生显著改变,提示其可能参与IBD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18.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严重影响罹患人群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其生理病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依靠症状学来诊断。早在2004年有国外学者报道食物不耐受与IBS有密切关系,近几年国内报道也相继证明这一观点,为IB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近年来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与IBS关系作一概述,并对饮食个体化干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口服耐受是机体对口服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低剂量口服抗原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介导免疫抑制,高剂量口服抗原主要引起T细胞清除或T细胞失能.多次低剂量口服结肠炎提取蛋白或正常结肠提取蛋白均能缓解实验性结肠炎.目前,多次低剂量口服自体结肠提取蛋白已初步应用于临床试验,并证明是安全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口服耐受对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vWF、血小板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活动性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情况。方法 采用单克隆酶联吸附法测定 2 6例活动性IBD患者及 3 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结果 IBD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而MPV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活动性IB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受损 ,血小板活性增强 ,血栓前状态是IBD的发病因素 ,而血vWF和MPV是活动性IBD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