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及持续性,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抽取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及南山区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教育组(n=35)、常规教育组(n=35)和对照组(n=34),对联合教育组进行5个月的常规教育联合在线教育,对常规教育组进行5个月的常规教育,对照组不干预。于入组时、干预第5个月、干预结束后5个月采用病耻感量表(SO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其病耻感、临床症状、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结果健康教育结束后5个月,联合教育组BPRS焦虑抑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评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SRS评分高于常规教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OS评分、BPRS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社会支持、焦虑抑郁因子可预测病耻感(F=8.25,P0.01)。结论联合教育干预对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效果优于常规教育,可能有助于持续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社会支持、焦虑抑郁症状是影响患者病耻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相关因素。方法:81位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属为研究组,81位与患者家属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组完成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FM),两组均完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的评估。比较两组SSRS、GSES和CD-RISC评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MUIS-FM总均分为(3.01±0.48)分;研究组SSRS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SE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RISC中坚韧、自强、乐观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属的受教育程度、SSRS、GSES和CD-RISC总分与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结论: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属有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是其影响因素。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应给予家属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和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CBT,疗程均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QLS总分及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副反应分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研究组上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干预后GSE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研究组G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BT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外科手术患者脑卒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方法选择206例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神经功能护理过程中采用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增强自我效能的干预治疗,观察2组自我效能感的评分情况。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GSES评分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配偶患者的GSES评分显著高于无配偶患者;GSES评分随文化程度的升高逐渐上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GSE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自我效能感评分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1d、15d、30d后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有无配偶以及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是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采用干预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及其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及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面孔识别任务(SFRT)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进行测试,并与54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同时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作评估. 结果:患者组SFRT平均反应时(2189±1138) ms明显长于对照组(1152±326)ms(Z=-6.86,P<0.001),正确率(81±16)%低于对照组(88±6)%(Z=-2.82,P<0.01).患者组SAQ评分平均(38.37±7.25)分低于对照组(43.19±5.61)分(Z=-3.42,P<0.01);SES评分平均(21.21±5.22)分低于对照组(23.33±4.44)分(Z=-2.13,P<0.05);GSES评分平均(22.27±5.98)分低于对照组(24.41 ±4.83)分(Z=-2.29,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SFRT平均反应时与SES得分(r=-0.430)、GSES得分(r=-0.396)均呈负相关(P均<0.01);SFRT正确率与SAQ总分(r=0.367)、自我接纳因子分(r=0.298)、自我评价因子分(r=0.266)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缺损,自我接纳、自尊水平及自我效能均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及与社会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5个团体小组,在药物维持治疗基础上施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1次/周,每次约1.5 h,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2和24周,分别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各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SDSS总分、CSQ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下降;GSES总分、CSQ的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显著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89~3113.245,P0.01或P0.001);GSES评分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SDSS与GSES呈负相关(r=-0.334,P0.01),与CSQ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079~0.388,P0.01);GSES与CSQ的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4~-0.161,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变应对方式,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自我效能在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方法运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质量问卷(QLQ-C30)编成调查问卷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8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中文版进行统计并分析生活质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生活质量与主观支持(r=0.35,P0.01)和自我效能感(r=0.32,P0.0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客观支持(r=0.05,P0.05)相关不显著;自我效能感与主观支持(r=0.36,P0.01)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估计值为0.26,占总效应之比为0.2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医务工作者应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居家优质护理管理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12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出院护理模式,干预组增加由临床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参与社区管理,设定干预项目,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进行护理干预,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自拟"居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评估,并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及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ADL及GSES评分组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75.78,P0.001;F=7.84,P=0.006);ADL、SQLS及GSES评分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02,F=36.62,F=43.14;P均0.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8.83,P0.001)。结论: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居家优质护理管理可明显加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联合同伴支持教育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改良森田疗法联合同伴支持教育模式治疗。结果 B组治疗后1、3个月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得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1、3个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得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森田疗法联合同伴支持教育模式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社交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搭乘训练对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70例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维持原药物治疗及工娱治疗方案不变,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12周的搭乘训练,于训练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定两组自我效能感水平。结果训练12周末研究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5±5.96)分vs.(19.25±5.25)分,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和普通工娱治疗基础上,搭乘训练可能有助于改善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方法:招募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98名(研究组)与健康对照者98名(对照组)。对患儿父母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评估病耻感;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其希望水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将病耻感各维度得分与中点分比较,并比较两组间的HHI、CD-RISC和SSRS评分。结果:患儿父母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总分、病耻感应对量表(CO)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RF)总分和误解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点分(P均0.05)。研究组HHI、CD-RISC及SS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病耻感较高,希望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网络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极其机制.方法 随机抽取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05例分为网络干预组(n=53)和对照组(n=52),对干预组进行5个月的网络干预,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两组患者社会支持、临床症状、自我效能感以及病耻感,并分析影响患者病耻感的因素.结果 经5个月的网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的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焦虑抑郁因子得分和病耻感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主观支持和焦虑抑郁因子分与患者的病耻感相关.结论 网络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并增强自我效能感,减轻临床症状和病耻感,自我效能感、主观支持和焦虑抑郁因子分是网络干预影响患者病耻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对4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进行贝克抑郁问卷(BD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接纳问卷(SAQ)、应付方式问卷的评定,同时以4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进行GSES及SAQ的评定,两组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抑郁症组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及SAQ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3.980,t=5.907,t=2.967,t=5.411;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BDI得分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总分均呈高度负相关(r=-0.602,r=-0.786;P均0.05);与应付方式中的情绪缓冲性应付总分、情绪加工因子、顺从回避因子呈正相关(r=0.433,r=0.425,r=0.372;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程度越低,自我评价也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缺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2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3名正常对照的共情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作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等评估,分析影响患者共情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IRI-C总分、观点采择、幻想力和同情关心因子分均明显减低(P0.01)。患者EPQ的神经质(N)分(r=-0.22)和精神质(P)分(r=-0.18)、TAS因子III分(r=-0.30)、SCSQ积极应对分(r=0.21)、SSRS主观支持分(r=0.16)及GSES分(r=0.21)均与IRI-C总分相关(P0.05)。以IRI-C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SQ积极应对分、EPQ的N分和P分、TAS的因子III得分进入回归模型,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30、-0.18、-0.18。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共情缺陷,患者个性特质及其应对方式对共情能力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川东北地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社会支持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5月-9月在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缓解期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533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定。分析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特别分析医保二次报销对其社会支持度的影响。结果 (1)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SSRS总评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低于国内常模(t=5.065~30.382,P均<0.01);(2)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t=-3.632)、退休(F=5.951)、已婚(F=5.951)、主要照料者为配偶(F=23.841)、家庭年收入>5 000元(F=15.892)、有经济收入(t=4.083)、门诊或互联网医院复诊(F=3.954)的患者,SSRS总评分更高(P<0.05或0.01);(3)医保二次报销组SSRS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非医保二次报销组(t=10.195~25.103,P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团体正念认知疗法(MBCT)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招募的120例化疗期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行团体MBCT,疗程4周。干预前后分别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CD-RISC评分及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CD-RISC总分及各维度评分、GSES评分以及各项评分干预前后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团体MBCT可有效改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因素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纳入100例经住院治疗后痊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后以每3个月为1周期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测评,了解其1年内病情变化,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在患者出院后1年末对其家属进行测评,比较病情复发组与病情稳定组的评分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出院后有35例复发,复发率为35%。复发组FES-CV家庭的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高于稳定组(t=3.236,2.364,P0.01);而情感表达、亲密性、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评分低于稳定组(t=-3.452~-3.126,P0.05或0.01);复发组FAD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的功能5个分量表评分高于稳定组(t=2.321~3.231,P0.05或0.01)。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娱乐性、控制性等)和家庭功能(如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水平、情感反应)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状态与耻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康复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在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178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分将其分为抑郁组(54例)和非抑郁组(124例),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各量表得分差异,以及抑郁评分和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病耻感中社交因子、能力因子评分以总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抑郁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非抑郁组,而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抑郁组患者社会支持各方面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非抑郁组患者.相关性分析表明抑郁心理与患者病耻感评分呈正相关(P<0.05);消极应对与抑郁呈正相关(P<0.05),积极应对与抑郁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各方面评分均与抑郁呈负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抑郁心理状态与耻感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复发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复发提供依据。方法以182例复发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以100例首次住院且与研究组同期出院(±1月)而未复发的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评定和比较两组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存在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研究组的家庭气氛较差、家人对患者关心程度低、与邻居及同事的关系不好、较常得不到经济及情感上的支持、家庭经济较差(P<0.05-0.01);研究组的社会支持(SSRS)总分(40.1±7.3)和主观支持分(23.9±6.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6±8.3、25.8±8.7,P<0.05~0.01)。两组现有病情和社会功能与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家庭经济、在经济及情感上的支持、家庭气氛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179~0.388,P<0.05~0.01),社会影响与各社会心理因素呈负相关(r=-0.186~0.298,P<0.05~0.01),且均以研究组的相关更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密切,积极改善社会心理因素,对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与健康人群子女的青少年期心理状况及性格特征差异.方法 对上海市嘉定区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研究组)和33例健康人群子女(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少年版)(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测试,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EPQ的精神质、神经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内外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AS、SDS显著高于对照组,SES、GSE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较正常人群子女在青少年期更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