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并评估基于微流控芯片(MC)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核酸的方法,以提高布鲁氏病(简称布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设计MC核酸提取、PCR和DNA反向斑点杂交相结合的检测布氏菌DNA的全自动技术流程。设计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MC-PCR)与基因测序符合性测试、与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TaqMan探针法检测比较实验;评估MC-PCR法检测布氏菌的重复性、准确性、特异性、最低检出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核酸溶解曲线图纵坐标峰值所对应的横坐标一致,呈现单一的溶解峰,温度相同,表示为相同的扩增产物。核酸不同提取方法之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NaI(机提)的Ct值低于AXYGEN、天净沙、济凡、NaI(手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I(机提)的Ct值与全式金、天根、德诺杰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测序的Kappa值为0.659,与MC-PCR具有高度的一致性,MC-PCR与基因测序阳性结果符合率100%,总符合率82.5%。准确性:结果符合率为100%;特异性:结果阴性率100%;重复性:结... 相似文献
2.
3.
微流控芯片在精子分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后精子活力分别为(71±3.4)%和(7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结论 PDMS微流控芯片在精子分选中能获得质量好的精子,且不需要对精液进行离心处理,减少了试验过程对精子的损伤,在体外受精精子的优选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黏膜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鉴于病毒流行广泛,感染反复和潜伏时间较长等特点,亟待发展新的、低成本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人口水平筛查和监测。近些年,随着检测宫颈癌和HPV-DNA的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集成核酸提取、扩增和检测一体化的微流控芯片技术,该技术由于具有微型化、成本低廉、信号稳定、灵敏度高和特异度强等优势而被视为宫颈癌和HPV-DNA的理想的筛查平台。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出现为低资源配置下的癌症筛选、诊断、疫苗接种和术后反应的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流控芯片是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将微通道、微泵、微阀、微储液器、微电极、微检测元件窗口和连接器等功能元件像集成电路一样,使它们集成在芯片材料上的微全分析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由瑞士的Manz和Widmer提出,称为“微型全分析系统”(Miniat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或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μ-TAS)。 相似文献
6.
7.
精子优选是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的关键步骤,对于提高人类辅助生殖(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成功率至关重要。研究证实,目前精子常规处理方法中的离心等过程可能造成精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增加,并损伤精子DNA。而自然受精过程中,精子需要穿过一系列解剖屏障,通过“微通道”进行迁移。以小型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恰能模拟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中通过“微通道”自然迁移这一过程,从原精中优选获得高质量的精子,这对于提高IVF效率和改善妊娠结局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精子优选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10)
目的通过微流控平台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肿瘤循环细胞(CTC)并与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对比,探讨CTC检测用于NSCLC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采用Celltracker CMFDA染色标记肿瘤细胞,进行细胞掺入并统计细胞回收率;收取65例临床确诊的NSCLC患者的血液样本,通过CTC检测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记物(/NSE/CEA/Cyfra21-1)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流控平台对CTC的捕获效率为(85.0±1.5)%,在65例NSCLS患者样本中,传统肿瘤标记物的检出为34例,检出率52.3%,CTC检测的检出率为83.1%。两者相比,P0.01;中晚期(Ⅲ-Ⅳ期)的CTC检出数量与早期(Ⅰ-Ⅱ期)相比,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微流控平台技术对CTC的捕获效率较高,微流控平台技术对于NSCLC早期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肿瘤标记物检测。 相似文献
9.
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电子及微机械等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操作单元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组分析中的优越性日趋明显.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组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由瑞士科学家Manz等[1]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技术通过运用微机械加工(MEMS)技术将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分离、反应、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或基本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通过微通道形成网络,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用以取代常规生物或化学实验室的各种功能,以其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高精度的特征在众多生命科学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种微流控免疫荧光法与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降钙素原(PCT)的结果一致性.方法 以罗氏电化学发光法为对照方法,微流控技术为实验方法,分别检测来自14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对照方法检测标本类型为血浆,实验方法检测标本类型为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和同源末梢血,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以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不同PCT质量浓度作为医学决定水平,分析微流控技术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对照方法检测血浆和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和同源末梢血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2、0.988、0.983、0.975,平均偏倚分别为-0.29、-0.21、-0.14、-0.11 ng/mL;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和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同源末梢血的r2分别为0.995、0.992、0.983,平均偏倚分别为0.32、0、0.23 ng/mL;以0.5 ng/mL的PCT为决定水平时,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同源末梢血的灵敏度分别为97%、91%、98%、83%,特异度分别为95%、95%、100%、100%,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14、0.868、0.970、0.885;以2.0 ng/mL的PCT为决定水平时,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同源末梢血的灵敏度分别为100%、100%、98%、100%,特异度分别为91%、89%、100%、88%,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40、0.905、0.939、0.906.结论 微流控技术与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提供更加快速、准确、标本类型更为多样化的PCT即时检测方法,缩短急诊检验的报告时间. 相似文献
12.
传统免疫学检测需依靠大型且昂贵的仪器和熟练的操作人员,测量时间较长,敏感性却较低,同时即时检测需求也在不断上涨,故而临床需要一种高敏感、高准确、快速、便携的即时诊断方式。微流控芯片具有高敏感、高通量、自动化等优点,与临床即时诊断需求相契合。基于微流控技术和免疫检测开发的微流控免疫芯片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在肿瘤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治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随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逐步提高,肺癌患者将在早期得到确诊,对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CTCs检测诊断技术的进展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并评估诊断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微流控芯片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7—2016年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病原菌与全国耐药监测网CHINET流行病学数据,结合文献报道的耐药菌分子流行病学信息选取靶病原体与耐药基因参数,共选取10项微生物鉴定参数(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与15项耐药基因参数(mecA,vanA,vanB,aacC1,aadA1,bla_(CTX-M-1),bla_(CTX-M-9),bla_(GES-1),bla_(OXA-23),bla_(OXA-24),bla_(OXA-58),bla_(OXA-66),bla_(KPC-2),bla_(IMP-4),bla_(VIM-2))纳入微流控芯片设计。以MALDI-TOF MS鉴定、PCR检测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表型、ESBLs筛选试验为参比方法,用建立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13株已知菌种的菌液进行初步验证性能,检测108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结果 13株已知菌株标本的鉴定率与耐药基因的一致率均为100%。108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标本检测中,微流控芯片的鉴定结果与MALDI-TOF MS分析的一致率高达94.44%;微流控芯片的耐药基因分析与微量肉汤稀释法/ESBLs筛选试验的一致性评价显示,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苯唑西林、万古霉素与ESBLs的表型与基因型的一致率均大于90%。结论微流控芯片快速准确,在微生物鉴定及耐药性预判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感染诊断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细胞具有容易侵犯血管的特性 ,极易造成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这可能是导致肝癌切除术后及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寻求新的、敏感的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 ,对于判断肝癌的病理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RT PCR技术在HCC患者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tu morcells ,CTC)检测中的应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1 RT PCR技术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的原理1991年 ,Smith等人首先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微流控芯片恒温扩增技术(LAMP-Disk)建立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快速检测的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设计和筛选针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的LAMP引物对,利用盘式微流控芯片建立快速检测方法。以人工构建的参考品确定LAMP-Disk方法的检出限和分析特异性。收集268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样本,使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与LAMP-Disk进行平行检测,从灵敏度、特异性及总体符合率等方面比较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的相关性和差异。结果 LAMP-Disk检测方法对7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检出限为3000~30000 copies/mL。在268份样本中,以qPCR方法为金标准,LAMP-Disk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的灵敏度分别为90.0%、86.5%、90.6%、64.8%、75.0%、88.2%和91.4%;特异性分别为99.6%、100%、99.2%、99.5%、99.2%、99.6%和100%;总体符合率为98.9%、98.1%... 相似文献
19.
分析装置的集成化、自动化及微型化已经成为物质分析或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微流技术制作的分析仪器具备几何尺寸小、可高度集成等特点因而得到广泛重视。微流控分析芯片技术通过与分析化学、微机电加工、计算机、电子学、材料科学及生物学、医学的交叉实现蛋白质分析系统从进样、试样预处理、生物反应到结果检测的一体化、自动化、集成化与便携化。目前,利用光刻技术制作的微阀、压力系统、测量系统、反应池等多种微流结构已经被整合到一张芯片中,最完整形式的芯片实验室可以完成样本的预处理、分离、稀释、混合、化学反应、检测以及产品的提取,因此也可以称为微完全分析系统(μ-TAS)。在单独一个完整的微芯上进行生化检测的所有步骤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提高分析速度,增加分析效率,减少样本和试剂的消耗,排除人为干扰,防止污染以及完成自动高效的重复实验。而且,分析系统的微型化可以使野外实验室变得很简单。微流控分析芯片在样品分离、核酸分析、蛋白分析、药物筛选、生化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就微流控分析芯片在蛋白分析中的运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并评估诊断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微流控芯片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7—2016年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病原菌与全国耐药监测网CHINET流行病学数据,结合文献报道的耐药菌分子流行病学信息选取靶病原体与耐药基因参数,共选取10项微生物鉴定参数(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与15项耐药基因参数(mecA,vanA,vanB,aacC1,aadA1,bla_(CTX-M-1),bla_(CTX-M-9),bla_(GES-1),bla_(OXA-23),bla_(OXA-24),bla_(OXA-58),bla_(OXA-66),bla_(KPC-2),bla_(IMP-4),bla_(VIM-2))纳入微流控芯片设计。以MALDI-TOF MS鉴定、PCR检测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表型、ESBLs筛选试验为参比方法,用建立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13株已知菌种的菌液进行初步验证性能,检测108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结果 13株已知菌株标本的鉴定率与耐药基因的一致率均为100%。108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标本检测中,微流控芯片的鉴定结果与MALDI-TOF MS分析的一致率高达94.44%;微流控芯片的耐药基因分析与微量肉汤稀释法/ESBLs筛选试验的一致性评价显示,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苯唑西林、万古霉素与ESBLs的表型与基因型的一致率均大于90%。结论微流控芯片快速准确,在微生物鉴定及耐药性预判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感染诊断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