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高龄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因素分析。方法:收集高龄患者溶栓病人资料,同时纳入溶栓后导致END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高龄AIS 62例,男性2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85.0±4.1)岁,其中发生END组20例;溶栓前和溶栓后发生END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空腹血糖[OR95%CI=(1.091,2.857)是AIS溶栓后发生EN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溶栓后AIS空腹血糖水平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4.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对溶栓治疗的疗效、药物剂量、影响因素及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并发症进行探讨。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6~ 1998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6例分为溶栓组 46例 ,男 2 9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5 9.48岁 ;对照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5 2 .0 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溶栓标准 ,发病 6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发病后平均 4.96小时开始用药 ,对照组发病后平均 5 .2 0小时开始用药。表 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 )组别基本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溶栓组 第 1日 5 (1…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END,根据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n=15)与无END组(n=79),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基础疾病、发病至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WBC),对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END组与无END组年龄、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上述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70岁、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2种、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WBC,均是出现END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多种因素存在直接关系,针对合并高危性因素的患者,需要在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对患者做好监测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21-922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案,0.9mg/kg,先静注10%,后连续静脉滴注,1h内滴完。对照组则采用拜阿司匹林方案,300mg/次,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降低至8.2±4.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5.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提升至84.6±1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1±13.1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优化其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25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溶栓后卒中分数较术前减少4分以上,表明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过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 h血压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21例2018年至2021年于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接受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36例)和非出血转化组(185例)。所有患者治疗后接受2年以上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以及术前既往史和用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24 h后的血压变化,包括最大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最大舒张、平均舒张压以及舒张压连续变异度(DBPsv)和收缩压连续变异度(SBPs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连续变异对出血转化以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构建了3个回归模型,在模型1中没有校正协变量;在模型2中校正了年龄与性别;在模型3中校正了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最后将血压连续变异程度根据的中位数分为4个水平(Q1~Q4),评估不同水平情况对出血转化以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同时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在3组模型中,SBPsv对出血转化的OR(95%CI)值分别为1.85(1.58~4.59),1.6...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APCI患者316例,根据是否出现END分为END组75例和非END组241例。比较2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病因分型、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采用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早期CT诊断评分(pc-ASPECTS)评估梗死范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CI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发病14 d、1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2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比较预后良好(mRS 0~2分)率。结果 (1)316例APCI患者发生END 75例(23.73%)。END组入院NIHSS[3.0(2.0,5.0)分]、pc-ASPECTS[3.0(2.0,7.0)分]及大动脉粥样硬化、颞枕叶梗死、脑桥梗死比率(73.3%、12.0%、66.7%)均高于非END组[2.0(1.0,3.0)分、2.0(1.5,8.0)分、40.7%、9.1%、47.7%)(P<0.05)。(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预后与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溶栓后90天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其与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者中73.4%预后良好(94例),60.15%发生脑心综合征(77例),且两者存在相关(χ2=12.206,P<0.05)。肌酸激酶(CK)升高(χ2=9.062,P=0.003)、B型钠尿肽(BNP)升高(Z=-2.012,P=0.046)、ST-T改变(χ2=8.578,P=0.003)和心律失常发生率(χ2=4.275,P=0.039)在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中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OR95%CI=(0.912,0.996)]、空腹血糖[OR95%CI=(0.63...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方法: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2组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按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操作常规护理。于预组患者同时制定每日康复护理计划,循序渐进的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包括主被动翻身,活动肢体,床上或床边的ADL等,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不适应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轻或降低(P<0.05,0.01);平均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实行系统全面的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的,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复发事件。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每例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康复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CD各项指标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血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微出血(CMBs)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Pub Med、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应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共计1 5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MBs(+)组的HT、症状性出血(s ICH)的发生率均高于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1)。CMBs(+)组3个月时良好的神经功能结局发生率低于CMBs(-)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2)。根据微出血数目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发现HT和s ICH发生风险随着CMBs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合并有CMBs10个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HT和s ICH发生风险高于CMBs≤10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结论:合并CMB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汤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治疗的118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59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加用活血化瘀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预后。结果 :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相对较低,BI评分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活血化瘀汤有助于提升ACI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降低致残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比重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依据是否发生END分为非END组和END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例(17.1%)出现END(END组),131例(82.9%)症状稳定(非END组)。尿比重>1.010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尤其尿比重>1.015在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8),入院NIHSS评分≥12分患者比例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尿比重>1.010、尿比重>1.015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有良好的相关性(P=0.047,P=0.026)。结论:尿比重>1.010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疗效,探究其安全性及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即营养疗法以及纤溶酶5 U,静脉给药15d,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纤溶酶。15d后对比分析2组药物作用效果。结果 2组临床功能评分存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激酶临床作用效果十分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对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用血管内低能量氦-氖激光照射治疗24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10次;另选25例性别、年龄组成相似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于症状达高峰后3d内和相隔21d后两次抽血,测定血浆中GMP-140、SOD和MDA含量,并同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至病程第21d后,不论有无激光治疗,患者血浆中GMP140和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5),但经激光治疗者变化更明显(P<0.05);血浆中SOD含量都有所增加,仅激光治疗组变化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氦-氖激光治疗能降低脑血栓患者血浆中GMP-140和自由基含量,增强SOD活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脑梗死患者21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结果分为无认知损害组46例及认知损害组165例,比较2组患者入选时和随访3个月时的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其改善程度;并评估MoCA分值与BI和NIHSS评分及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入选时及随访3个月时,无认知损害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且BI评分高于认知损害组患者(P<0.05),BI及NIHSS评分的改善程度均大于认知损害组(P<0.05);入选时及随访3个月时,所有患者MoCA分值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BI评分呈正相关,与BI及NIHSS评分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后的认知功能损害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789-791
目的对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回顾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被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记录、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8例,按患者是否患有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n=38)与非恶化组(n=7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恶化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病史比例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较非恶化组体温高、神经功能缺损得分高,收缩压及舒张压低(P<0.05);恶化组D-二聚体、白细胞水平,凝血酶原时间高于非恶化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恶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OR=1.993),高体温(OR=3.012),低收缩压(OR=2.942),低舒张压(OR=1.838),有高血压(OR=3.522)、糖尿病(OR=1.05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OR=1.442)、心房颤动(OR=3.522)病史是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过高,体温过高,收缩压及舒张压过低,有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心房颤动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