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其变化与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症发病及治疗效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病例-对照及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对所有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治疗(包括抗抑郁药和改良电抽搐治疗),并随访治疗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治疗前和治疗第2,4,8周末及80名正常对照(以下简称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生活事件量表.结果 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24±14)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36±15)μg/L](t=-4.863,P=0.000),并与病前1年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值、治疗前HAMD总分均显著负相关(r=-0.331,P=0.008;r=-0.343,P=0.006),而后两者有相互正相关(r=0.292,P=0.020);治疗第2周末血清BDNF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绢(t=-5.990,P=0.000),并与其抑郁症状严重度平行负相关(r=-0.269,P=0.033),且其血清BDNF增加率与HAMD减分率平行正相关(r=0.252,P=0.047);治疗第4,8周末血清BDNF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经ISD检验,P=0.000;P=0.00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2,4,8周末HAMD总分渐减并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1),且其HAMD平均减分率渐升(分别为40%,66%和74%).结论血清BDNF低下与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血清BDNF升高可能为抗抑郁治疗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应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9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分组,对照组47例予多潘立酮联合路优泰治疗,观察组48例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疗效、不良事件及成本-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HAMA、HD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对比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比值低于对照组。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能够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负性情绪,消除症状体征,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的关系。方法:对55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因子(SSS-S)、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SSTN)评估;应用点探测任务测试注意偏向;分析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关系。结果:抑郁组负性注意偏向分和负性脱离指数显著 0(t=3. 15,t=2. 78; P均0. 01);抑郁组负性注意偏向分与SSTN评分和负性脱离指数呈正相关(r=0. 29,r=0. 53; P均0. 05);SSTN评分与HAMD和SSS-S评分呈正相关(r=0. 34,r=0. 38; P均0. 05)。结论:抑郁症患者有明显负性注意偏向,其与抑郁、躯体不适症状无直接相关,可能是通过被束缚状态的中间机制影响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发作的归因方式差异。方法:评估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常对照组各90例的归因方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对负性事件的结果归因方式正常人倾向于外归因、不稳定性和特定性归因,抑郁发作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内归因、持久性和全面性归因,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内归因、不稳定性和特定性归因(F=13.051,P=0.001;F=31.142,P=0.000;F=3.910,P=0.025);对正性事件的归因方式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外归因(F=3.898,P=0.023),广泛性焦虑障碍对正性事件的内归因、不稳定性和特定性归因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2,P=0.226;t=1.481,P=0.230;t=0.999,P=0.371);归因方式中全面性和持久性、内在性相互关联(r=0.278,P0.05;r=0.301,P0.05),但持久性和全面性归因相关最明显(r=0.428,P0.01)。结论:归因方式可作为临床上鉴别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发作的心理学指标,其中内归因影响最大,持久性和全面性归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塞后抑郁与病前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等工具评定 30例脑梗塞后伴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 ,并与 30例不伴明显抑郁症状的脑梗塞及 30名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和生活刺激总量 ,抑郁组高于非抑郁组 ,非抑郁组高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抑郁组寻求帮助因子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抑郁组的退避因子得分高于非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分 (P <0 .0 1) ;抑郁组的主观支持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高、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是影响脑梗塞后抑郁症状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理社会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个性心理特征、情感表达能力、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个性内倾,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明显,掩饰性高,存在述情障碍。病前1年内接受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和生活事件总值均较对照组高。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低。结论:个性心理特征、情感表达能力、病前生活事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相关,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和疑病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及社会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作用,为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提供有效措施。方法于2017年1月和3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和烟台市各抽取一所高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60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评定。结果 CES-D与ASLEC评分呈正相关(r=0.271,P0.05),CES-D评分与SSRS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0.127、-0.239、-0.215,P均0.05)。主观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P0.01);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P0.05或0.01)。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伴焦虑症状的发生情况,并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分析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社会支持问卷(social support scale,SSS)对72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根据HAMA得分将患者分为不伴焦虑症状组(HAMA7分)和伴焦虑症状组(HAMA14分),比较两组社会心理因素,并分析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患者中焦虑症状(HAMA14分)的发生率为58.85%(429/729),16.32%(119/729)肯定不伴焦虑症状(HAMA7分)。伴焦虑症状组神经质、精神质、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高于不伴焦虑症状组(P0.001);外倾性的得分低于不伴焦虑症状组(P=0.010)。抑郁程度(OR=9.255,95%CI:4.726~18.127)、神经质(OR=1.595,95%CI:1.197~2.125)、负性生活事件(OR=1.009,95%CI:1.001~1.017)、消极应对方式(OR=1.046,95%CI:1.013~1.080)均是抑郁症患者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抑郁症状严重、高神经质水平、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伴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共病抑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FD患者100例,按照有无抑郁分为2组,即A组(无抑郁,50例)和B组(有抑郁,5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个组在合并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生活质量评分、负性生活事件、遗传史、婚姻状况、BMI、病程、性别、年龄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D共病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生活质量评分、负性生活事件、婚姻状况、年龄。结论 FD共病抑郁的发生概率较高,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生活质量评分、负性生活事件、婚姻状况、年龄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负性生活事件与晚发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对负性生活事件与晚发抑郁障碍关系的5项研究进行评价,包括4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队列研究.结果 研究组411例,对照组1 493例.晚发抑郁障碍组与对照组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OR =2.97,95% CI (2.27,3.89),Z=7.95,P< 0.000 01]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为晚发抑郁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7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颈椎病患者100例为患者组,同期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其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及睡眠情况等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SF-36各分量表评分及躯体健康(PCS)、精神健康(MCS)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椎病患者躯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睡眠质量、职业、吸烟、生活事件、行为类型(β=-0.521、0.248、-0.170、-0.169、0.156);影响颈椎病患者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睡眠质量、职业、焦虑症状(β=-0.371、0.214、-0.202)。结论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其影响因素包括睡眠质量、职业、吸烟、生活事件、行为类型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水平与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前瞻性收集晚期乳腺癌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健康的成年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两组侵入性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焦虑抑郁水平及生存质量。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的方法来分析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水平与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水平、焦虑自我评分、抑郁自我评分显著较高(P0.05),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显著较低(P0.05)。侵入性反刍性沉思与焦虑、抑郁自我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8、0.268,P0.05),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234,P=0.010)。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与焦虑自我评分显著负相关(r=-0.225,P=0.013),与抑郁自我评分和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水平升高、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降低,与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是相关的,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情绪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及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对142例女性焦虑障碍患者及14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调查;抽取5 ml静脉血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焦虑状态(t=17. 69)、焦虑特质评分(t=3. 0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t=6. 86)、独立性(t=3. 75)、娱乐性(t=5. 71)方面分值较对照组低,矛盾性(t=4. 33)、控制性(t=6. 63)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负性生活事件(t=12. 05)、家庭有关问题(t=7. 86)、工作学习问题(t=4. 18)等方面分值较对照组高(P 0. 01);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T4)值高于对照组(t=10. 80,P 0. 00),三碘甲状腺氨酸水平(T3)值低于对照组(t=8. 09,P 0. 00)。结论:女性焦虑障碍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特质,其焦虑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4.
成年癫痫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成年癫痫患者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评价抑郁及焦虑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Beck抑郁问卷(BDI)、贝克焦虑量表(BAI)及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中文版),对200例成年癫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在200例癫痫患者中43.5%伴发抑郁,28.5%伴发焦虑,23%伴发抑郁及焦虑。发作频繁、无有薪职业是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无有薪职业是癫痫患者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抑郁组及抑郁伴焦虑组的QOLIE-31总分及各项评分均低于非抑郁非焦虑组(P=0.000);焦虑组的QOLIE-31总分(P=0.004)及发作的担忧(P=0.019)、认知功能(P=0.009)方面的得分均低于非抑郁非焦虑组。结论抑郁和焦虑是癫痫患者常见的精神共病,严重影响了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控制发作、为癫痫患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轻度抑郁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执行功能、注意功能与健康对照者的差异。方法:40例伴轻度抑郁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研究组)和4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研究组匹配的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均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持续操作测验(CPT)测试两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结果:两组WCST测试成绩除完成第1个分类所需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完成分类数、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5.96,P均=0.000);CPT测验中正确数研究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87,P=0.000);错误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5.21,P=0.000)。结论:伴轻度抑郁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和注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患者情绪障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情绪障碍.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评价量表和抑郁评价量表对10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50例对照者进行情绪障碍研究;并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帕金森病统一评价量表(UPDRS Ⅲ)和改良Hoehn-Yahr分级,分别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并进行病情分级.结果 帕金森病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评价量表评分[(14.45±8.30)分]和抑郁评价量表评分[(7.98±6.24)分]均高于对照组[(3.68±3.23)分、(2.76±3.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焦虑症状发生率为49%(49/100),高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早期与中晚期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组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12%)虽高于对照组(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早期者(P<0.05).帕金森病组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及躯体性焦虑,抑郁症状则以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以及睡眠障碍为主;性别与肢体发病侧别对情绪障碍无明显影响,而汉密尔顿焦虑评价量表(r=0.199,P=0.049;r=0.295,P=0.005)和抑郁评价量表(r=0.196,P=0.050;r=0.274,P=0.009)情绪均与病程和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以焦虑情绪为主要情绪障碍症状,表现为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于疾病早期即已出现;而抑郁症状多出现于疾病的中晚期,主要表现为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以及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抑郁和焦虑等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共46例帕金森病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均于停用抗帕金森病药物12h后空腹采集肘静脉血,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孕酮和睾酮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 46例患者中14例(30.43%)诊断为可能的抑郁症(HAMD评分8~19分),5例(10.87%)诊断为确定的抑郁症(HAMD评分≥20分);9例(19.57%)诊断为可能的焦虑症(HAMA评分7~13分),7例(15.22%)诊断为确定的焦虑症(HAMA评分≥14分)。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体重指数高于男性[(26.93±1.29)kg/m2对(23.99±1.51)kg/m2;t=6.872,P=0.000],血清雌二醇[(46.29±17.87)pmol/L对(129.64±32.34)pmol/L;t=10.080,P=0.000]、孕酮[0.99(0.67,1.18)nmol/L对1.30(0.86,2.04)nmol/L;Z=-2.722,P=0.006]和睾酮[(0.38±0.17)nmol/L对(13.52±5.41)nmol/L;t=10.538,P=0.000]均低于男性。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体重指数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591,P=0.020),血清雌二醇水平与HAMD评分(r=-0.558,P=0.031)和HAMA评分(r=-0.675,P=0.006)呈负相关,血清睾酮水平与HAMA评分呈正相关(r=0.674,P=0.006);男性帕金森病患者仅血清睾酮水平与HAMD评分(r=-0.450,P=0.031)和HAMA评分(r=-0.507,P=0.013)呈负相关。结论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等非运动症状常见,女性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越低、抑郁症状越严重,体重指数和血清雌二醇水平越低、血清睾酮水平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男性患者血清睾酮水平越低、抑郁和焦虑症状越严重。故性激素替代治疗可能成为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的特点及甲状腺功能与生活事件、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对30例未用药的首发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甲状腺激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测定;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事件量表(LES)及自动思维量表(ATQ)进行评定。结果:两组HAMD总分、HAMA总分、ATQ总分、LES负性分及LE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正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两组FT3、FT4、T3、T4、TSH、Anti-TPO及Anti-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与Anti-TPO及Anti-Tg正相关(r=0.366、0.376;P〈0.05),生活事件总刺激量与Anti-Tg正相关(r=0.370,P〈0.05),正性生活事件刺激量与FT4正相关(r=0.391,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强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63例和162名正常对照,患者按是否伴有抑郁症状分为单纯焦虑组以及焦虑-抑郁共存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等分别评定受试者的情绪症状、睡眠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18.0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46.6%(76/163)的焦虑障碍患者伴有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存组的SAS标准分、PSQI总分均高于单纯焦虑组(P<0.01),WHOQOL-BREF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得分分别为[ (47.92±8.52 )、(10.17±2.64)、(11.12±2.55)、(11.29±2.27)、(10.69±2.65)],而单纯焦虑组和健康对照组相应得分分别为[(57.88±9.43)、(13.02±2.61)、(13.08±2.29)、(13.44±2.41)、(12.47±2.63)和(65.14±9.42)、(14.99±2.41)、(11.12±2.55)、(11.29±2.27)、(10.69±2.65)],前者各得分均分别高于后两者(P均小于0.01).结论 焦虑障碍患者常伴发抑郁症状,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调查78例门诊强迫症患者(病例组)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同时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G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强迫、抑郁及焦虑症状.结果 病例组WHOQOL-BREF量表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分别为(64.70±10.30)分,(47.60±11.50)分,(53.10±12.20)分,(63.70±10.60)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9.20 ±9.60)分,(71.20±10.40)分,(74.10 ±9.80)分,(75.10±1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 ~-6.30,P均<0.01).Y-BOCS总分、强迫观念总分、HAMD总分均与WHOQOL-BREF所有领域得分负相关(r=-0.28~-0.61,P<0.05);强迫行为总分仅与生理领域得分负相关(r=-0.49,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强迫行为、HAMD总评分和HAMA总评分进入“生理领域”回归方程;在“心理领域”回归方程中除HAMA总评分外其余自变量均进入方程;强迫观念总评分、强迫行为总评分及HAMD总分进入“社会领域”回归方程;强迫观念总评分和HAMD总分进入“环境领域”回归方程.结论 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伴发的抑郁症状是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