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特点,研究其与新生儿DIC的关系.方法 检测30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和2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窒息足月新生儿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与窒息程度正相关.结论 窒息足月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易发生DIC.D-二聚体可敏感反映早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数量和D-二聚体(D—D)含量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方法胶体金法检测DI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D-D的含量,同时采集全血检测血小板数量。并对12例重型DIC患者血浆中D.D和全血血小板数量进行了为期10d的动态监测。结果血浆中D—D的含量在DIC组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呈短暂上升后明显降低或与发病初期相比明显降低(P〈0.01)。动态观测中,D-D变化不大,而血小板计数短暂上升后明显降低,且随着治疗过程有一定的回升。结论二者联检可以明显提高DIC的诊断效率,且血小板因出现较早且随着治疗的过程能同步变化,可作为一较理想的动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意义.方法 患儿在入院后3d及7d分别抽取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2ml,以0.13mol/L枸橼酸钠1:9抗凝,3000apm进行离心10min,取血浆待检.采用日本sysmex 产CA1500全自动血凝仪,配套使用德灵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待检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 D-二聚体水平是与DIC病情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发展.死亡组和存活组的D二聚体水平均大于对照组.结论 血浆中的D-二聚体值的高低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程度呈正相关.D-二聚体值的检测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体的测定方法有乳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免疫比浊法.本文用ELISA法定量测定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骨折患者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患者常有脂肪栓塞,且因制动情况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两者均可使患者凝血机能激活而呈高凝状态。D-二聚体(D-D)检测近年已被列为DVT的重要筛选检查项目。在临床上,为预防DVT的发生,已常规使用小剂量肝素作为预防性处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因子对ELISA法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干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类风湿因子 (RF)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D 二聚体结果的干扰情况。方法 :检测RF采用胶乳凝集法 ,D 二聚体采用ELISA法。结果 :RF阳性组在中和D 二聚体前后阳性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和P <0 .0 5 ) ;两组中和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差异无显著性 (P =0 .9999)。结论 :RF对ELISA法测定D 二聚体结果干扰明显 ,临床上根据D 二聚体实验结果作为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时 ,应排除RF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窒息足月、早产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特点,研究其与新生儿DIC的关系。方法:检测10例正常新生儿,44例窒息足月儿,32例窒息早产儿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窒息足月儿D-二聚体明显升高,且与窒息程度正相关。窒息早产儿与窒息足月儿比较,D-二聚体无明显差异。结论:窒息足月儿大都存有前DIC或DIC早期,而窒息早产儿更易发生DIC。  相似文献   

9.
刘祥平 《吉林医学》2014,(5):915-9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IC患者22例,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分别设为DIC组和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DIC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有效的治疗其D-二聚体和FDP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设立宁波地区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的合适参考区间,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产前检查的孕晚期健康孕妇1036例、妊娠期高血压(HDCP)孕妇65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130例、产后出血孕妇150例、静脉血栓孕妇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孕妇2例以及健康非孕妇女对照者44名.将健康孕妇按年...  相似文献   

12.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血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狄亚珍 《浙江医学》2007,29(11):1171-1172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全身多系统受累,是小儿致残的首要原因[1]。血D-二聚体是衡量血栓性疾病纤溶亢进的敏感性指标,在严重感染性疾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本院产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妊娠6至41周及产后3d的330例孕产妇(每4孕同一组,每组30例,共11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随着妊娠的进展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上升,即由(0.311±0.080)mg/L升至(1.796±0.442)mg/L,产后开始下降(P〈0.01)。结论:随着妊娠进展,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呈生理性地升高,其测定值不能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创伤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创伤骨折患者受伤部位血管组织损伤,受炎症、水肿、凝血等的影响容易导致严重的血液淤滞,术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创伤骨折患者非预期死亡的主要因素[1].因此对创伤骨折患者机体凝血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2],同时D-二聚体(D-D)水平可有效预测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含量变化,为预测和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发色底物法检测对照组和孕妇组的D.D和FDP的含量,并对晚期孕妇进行DIC追踪研究。结果孕妇各组D.D和FD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早孕组与晚孕组D.D和FDP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孕组与晚孕组D.D和FDP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孕妇中共5例发生DIC。结论同时检测孕妇血浆D.D和FDP,有助于DIC的预测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DIC患者71例为观察组,另选血液病未合并DIC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浆D-D水平测量,评估D-D在血液病合并DIC中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D-D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血液病合并DIC患者早期D-D水平明显低于中期与晚期,中期低于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分期患者采取凝血活化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鱼精蛋白副凝集实验(3P)等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D-D与FD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合并DIC患者采取D-D诊断具有可行性,早期检出率高,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患者524例作为观察对象,术前采取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D-二聚体,同时完善术前下肢静脉彩超.随访6个月,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成功,随访率100%,其中DD阳性者37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4例(19.89%);DD正常水平者152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1例(7.24%),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水平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