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将2009-01/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5例158眼老年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8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B组78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后1,7d;1,3mo的视力、散光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的视力、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78眼)III级以上硬核白内障单病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7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B组41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7d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优于A组(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7d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1,7dB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54例(75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疗效。本组平均眼轴长29.03±2.64mm(26.12~34.39mm),人工晶体植入组平均眼轴长28.16±1.97mm,非人工晶体植入组平均眼轴长30.82±2.03mm。平均随访16.5个月。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61.3%,脱盲率为94.7%,脱残率为78.7%。影响术后视力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所致眼底病变,后囊膜破裂是造成术后视网膜脱离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黎昌江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64-1067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86); Phaco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iecs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并分别于术后3d; 1,6mo和末次随访进行功能测定,对比组间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 corneal power, ACP)、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 CYL)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3d,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显著低于Siecs组(P〈0.05); 术后1mo,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稍低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 术后6mo,Phaco组视力情况依然稍优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CYL,SAI和眼内压与Siecs组持平(P〉0.05); 此外,两组患者的ACP与前房深度各时间点测定值无组间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相仿(P〉0.05); 但有个体差异,Phaco组Ⅱ,Ⅲ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iecs组(P〈0.05),Ⅳ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iecs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对于Ⅳ级核病变患者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49只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5者30只眼(62.12%)眼,≥0.8者10只眼(20.4%),术后1周视力≥0.5者35只眼(71.42%),≥1.0者13只眼(26.5%)。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者8只眼(16.32%)。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uchs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是一种慢性非肉芽肿性疾病 ,通常为单侧 ,主要引起前葡萄膜炎 ,发病隐匿 ,活动程度低 ,常并发白内障 ,白内障的发生率高达 5 0 %左右 ,我们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共收集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 2 3例 ( 2 3眼 ) ,男 10例 ( 10眼 ) ,女 13例 ( 13眼 ) ,年龄 45~ 65岁 ,平均 5 5岁。术前视力光感至 0 1,晶状体混浊表现为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 ,患眼病情稳定无睫状充血 ,瞳孔缩小 ,畏光流泪 ,眼痛等急性炎症的体征。 2 3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扭动超声乳化加囊膜染色在成熟期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128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66眼)行扭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B组40例(62眼)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行前囊染色后撕囊,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3、7天观察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视力情况。跟踪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术中连续环形撕囊(CCC)成功率为96.8%,A组前房稳定性优于B组(〈0.05);术中能量使用及超声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第1、3、7天时A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B组(〈0.05);术后第1、3天A组视力恢复明显好于B组(〈0.05)。结论扭动超声乳化加囊膜染色在成熟期白内障摘除术应用是安全且高效、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成熟期中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角膜散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EA和ECCE术后角膜激光演变过程的异同及其对最终视力的影响。方法对施行的PEA(6.0mm切口)59例(64眼),对照组ECCE(12mm切口)87例(96眼)进行术后3天,1周、1、2、3、6、12个月的定期随访,观察探眼视力,手术源性散光度及激光性质的变化。结果(1)PEA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小于ECCE组(P<0.01)。(2)PEA和ECCE术后角膜激光的演变都遵循着从循规向逆规转化的规律,但两者有差异。(3)视力与激光显著相关(r=0.8870P<0.01)。结论PEA术后一个月左右角膜散光度恢复术前水平,并由循规转为逆规散光,最终残留较术前大的逆规散光(最终激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 3例 (2 3只眼 ) 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患者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术后视力、角膜、虹膜、瞳孔、玻璃体和眼底情况。结果 术后 2周视力≥ 0 .5者 18只眼 (78.2 6 % )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 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表面麻醉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平  张琦 《眼科学报》1998,14(4):243-244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把82例(9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分成两组,40例(45眼)采用表面麻醉,42例(46眼)采用常规局部麻醉,比较两者的效果。结果:表面麻醉组手术前准备时间比常规局麻组短(P<0.05),术后视力恢复比常规局麻组快(P<0.01);而两组手术时间和止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面麻醉具有安全,有效和操作简便的特点,适宜于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推广作用。眼科学报1998;14:242~24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向线性控制超声能量和负压的技术对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效果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应用双向线性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对不同核硬度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和单向线性控制能量和负压技术比较,分析两组超声相对能量复合参数、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角膜水肿程度。结果Ⅲ级核和Ⅳ级核的超声相对能量复合参数,双向组低于单向组(P〈0.05),而Ⅰ~Ⅱ级核者,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双向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均低于单向组(P〈0.05)。结论双向线性超声乳化技术可以在任何负压下应用超声能量,对于较硬核白内障是一项高效、安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双线性超声乳化仪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超声乳化仪的双线性特点,安全有效的完成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方法 对263例核硬度为Ⅲ级及Ⅳ级的白内障,应用双线性超声乳化仪,采用乳化劈裂技术实施超声乳化摘除术。结果 术后1d,视力≥0.5者占78%,术后1wk,视力≥0.8者占91%。轻度角膜水肿9例,后囊膜破裂4例。平均超声能量29%,平均超声乳化时间1minl4s。结论 利用超声乳化仪的双线性特点,可以在任何负压条件下应用超声能量。充分发挥手法劈核技术优势,减少超声乳化时间及超声能量,使手术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3.
李越虹  韦东  周婉瑜 《眼科研究》2003,21(6):637-639
目的 观察双眼短期间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52例双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眼间隔时间6d至1个月,根据时间长短分为3组。A组:7d之内(17例);B组:10~20d(23例);C组:21d至1个月(12例)。对各组手术并发症、眼压、视力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 每组双眼间及组间比较在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双眼手术的间隔时间长短与手术效果没有必然联系,糖尿病或伴有原发眼病患者的第2眼手术间隔时间应以大于3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14.
前房麻醉在合并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前房麻醉其稳定前房、散瞳及麻醉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23只眼),给予爱尔凯因表麻联合1%的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前房麻醉,对照组20例(22只眼)给予单纯表面麻醉.全部患者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析其麻醉效果及前房稳定情况.乳化后和术毕时瞳孔较术前的缩小值,术后瞳孔对光反应、术后1月较术前角膜内皮细胞的减少值,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效果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化后及术毕时瞳孔较术前的缩小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前房稳定性较好,平均乳化时间48.3s,对照组乳化时间平均57.6s.术后瞳孔对光反应、术后1月较术前角膜内皮细胞的减少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角膜水肿、房闪、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等并发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在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前房麻醉可散大并稳定术中瞳孔大小,增加麻醉效果和前房稳定性,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是安全、有效、容易普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在小切口向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转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02/2013-02接受手术的200例200眼白内障患者,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术中如遇不安全因素即改为SICS+IOL术,手术均顺利完成.结果:顺利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者共172眼(86%),28眼(14%)改为角巩膜缘切口SICS+IOL术,术后视力≥0.5者176眼(88%),0.1~0.4者22眼(11%),0.1以下者2眼(1%).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小切口转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初期时,运用角巩膜缘切口能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是具有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经验眼科医生很好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37眼),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眼压、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0.5者20眼,占54.05%,22例术后眼压<18mmHg,另5例用1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8mmHg以下。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7.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闭角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 7例。术前控制眼压 ,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后 ,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后随访 6~ 18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 ,视力 >0 .5者占 5 1 9%。 2 2例术后眼压 <18mmHg( 1mmHg =0 .13 3kPa) ,另 5例用一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 18mmHg以下。结论 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超声振动模式-扭动模式(Torsional)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病例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诊断单纯性老年白内障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一组选用扭动模式,而另一组选用常规模式,记录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及超声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比较术后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厚度、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结果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比较,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低,对于1、2、3、4级核,平均UST扭动模式组为8.32,18.45,29.48和48.39秒,而常规模式组为10.25,25.14,36.45和61.44秒;扭动模式组平均超声能量为0.94,3.13,7.47和14.08,常规模式组为1.25,4.18,8.59,16.51,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天及术后7天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高,而术后1月观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水肿及平均角膜中央厚度比较,术后1天及7天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角膜水肿轻,术后30天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及30天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扭动模式组较常规超乳模式组高,丢失率低。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较传统超乳模式相比,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振动模式,较传统模式相比可以减少术中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顾分析26例3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术后随访12~ 24个月.结果 除1例有黄斑囊样变性,视力无提高外,其余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佳矫正视力达0.1~0.4者10只眼(33.3%),0.5~0.8者18只眼(60%),大于1.0者2只眼(6.7%).1只眼术后第一天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治疗,3d后降至正常.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因术前眼压高,术后炎症反应重,出现虹膜后粘连及房角广泛粘连,眼压升高,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理想,半年后行小梁切除术,眼压降至正常.2只眼术后需局部用1种降眼压药,其余患者不用任何药物眼压均在13~18 mm Hg之间.所有患者术后中央前房加深,由术前平均(1.65±0.36) mm增加到术后(2.57±0.46) mm,房角关闭或粘连不同程度开放.主要并发症有轻度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症反应.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不同程度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 2019年5月收治的浅前房(中央前房深度<2.8mm)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000/mm2)白内障患者64例(78眼),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联合组(n=32例,40眼)和单纯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