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微波联合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建军  冯敬 《临床荟萃》2005,20(16):923-924
隆起糜烂性胃炎(erosive gastritis protuberans,EGP)是一种具有特殊病变形态的慢性胃炎,又称为疣状胃炎、痘疮样胃炎,研究表明其病因与消化不良、消化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并发现有癌变倾向。临床发现单纯药物治疗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内镜下隆起糜烂改变不明显,甚至可以长期存在,为胃炎的复发提供了病理基础。我们采用微波联合药物方法治疗EGP,旨在探讨微波联合药物治疗EGP的临床及病理改变,并与单纯药物治疗做对比,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EGP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内镜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胃黏膜脱垂(GMP)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17例GM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8例(先药物后微波组)和B组59例(药物 微波治疗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117例患者88例HP阳性,感染率75.2%.A组43例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治愈8例,治愈率18.6%(8/43),有效24例,总有效率74.4%(32/43),15例HP阴性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查胃镜或钡餐无变化;50例胃黏膜脱垂患者经药物治疗不消失者,采用微波治疗后治愈42例(84.0%),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B组采用药物 微波治疗GMP治愈50例84.7%(50/59),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57/59),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5例出现轻微上腹部隐痛,3例出现黑便,但均在术后治疗1周内症状消失,共治疗GMP 156条.[结论]GMP与HP感染有关,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内镜微波联合抗HP治疗GMP疗效确定,而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3.
对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及临床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及产毒株(Tox+HP)在疣状胃炎(VG)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VG时的发生情况,观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及内镜下微波疗法对于VG的确切疗效。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将VG分为成熟型(MVG)和非成熟型(UMVG)两类,每例均进行病理观察,HP感染分为HP感染阴性和阳性,根据以上情况将患者分为8组,分别予以药物治疗及微波治疗,比较各组HP及Tox+HP感染、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及不同疗法的效果情况,并与91例慢性浅表活动性胃炎(对照组)患者相对照。结果疣状胃炎时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以Tox+HP感染为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MV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UMVG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UMVG,单纯药物治疗一月治愈好转率达88%~94%,微波疗法治愈好转率达近100%;对于MVG,单纯药物治疗1月治愈好转率达28%~35%,微波疗法治愈好转率达近100%。结论HP尤其Tox+HP的感染在VG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VG尤其MVG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VG有癌变倾向;单纯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疗法对于UMVG有效,对于MVG疗效差;内镜下微波疗法适用于MVG及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UMVG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Hp相关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先予抗Hp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呋喃唑酮0.1g,每日2次口服)治疗1周。1周后治疗组56例予奥美拉唑20mg/次每日2次、龙血竭胶囊4粒/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替普瑞酮50mg/次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口服。对照组54例予奥美拉唑20mg/次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2组均4周为1疗程,停药1月后判断疗效,复查胃镜、检测Hp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胃镜下疗效评分和胃黏膜炎症程度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组胃脘痛、饱胀、烧心、泛酸、嗳气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p根除率83.9%,对照组77.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替普瑞酮、龙血竭联合抗Hp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隆起糜烂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14例,采用胃镜下钳取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试纸法)和病理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结果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Hp阳性率为44.7%,肠上皮化生与萎缩程度组之间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关系,但Hp感染对肠上皮化和胃黏膜萎缩严重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可能更多地同年龄、病程相关。对于慢性胃黏膜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如合并Hp感染需要抗Hp治疗及加强监测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镜下电凝探头结合热极治疗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疗效。方法经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单纯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患者10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胃镜电凝探头结合热极治疗并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观察和评价胃镜电凝探头结合热极治疗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糜烂消失,隆起平复有效率94.11%,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0.2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胃镜下电凝探头结合热极治疗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操作简单,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安全的方法,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7.
董来华  茅育蕾  张黎  马君红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1):1127-1129,1132
目的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胃镜观察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黏液组织化学AB/PAS及HID/AB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行分型。结果同期病理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85例,内镜下根据形态特点诊断肠上皮化生13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119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5%,胃黏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166例,内镜诊断总符合率41.8%。重度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较高。结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下形态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标志。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型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8.
内镜微波和抗幽门螺杆菌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内镜微波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联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77例中,男38例,女39例,年龄31~76岁。其中HP阳性62例(80.5%)。内镜见疣状隆起灶分布于胃窦部,隆起高度1~3 mm,直径2~8 mm,中央脐凹,表面糜烂渗出或有点状出血,病灶呈单发者4例,余为多发3~10个,3例融合呈节段样隆起,77例均有上腹不适,饥饿感,胀痛等消化不良。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1例为治疗组,采用内镜微波和抗HP药物联合治疗,36例为对照组,采用抗HP药物治疗。1.2治疗方法术者常规进镜,用柱状电极紧贴疣状隆起病灶表面,以微波70W,点灼3~5次,每次3~4 s…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波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而且Hp阳性102例疣状胃炎患者,按检查顺序分为A、B两组,每组51例.A组在胃镜下对所有成熟型疣状病变进行内镜下微波治疗,术后予Hp根除治疗.B组只予Hp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成熟型疣状病变治愈率.[结果]A、B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Hp根除率分别为92.2%和90.2%,差异无显著性(P〉0.05),成熟型疣状病变治愈率分别为93.4%和7.1%,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内镜下微波联合抗Hp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治疗成本低,是当前治疗疣状胃炎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的病理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的转归,以及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标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67例Hp感染且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Hp根除和对症治疗,1年后复查,比较Hp根除与否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比较Hp根除与否对它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炎症程度减轻(34/37,91.9%,P<0.01),活动性炎症者减少(P<0.01),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减轻或逆转(21/32,65.6%vs15/26,57.7%,均P<0.05);ki-67表达降低(46.5±27.7vs15.4±18.7,P<0.01)。结论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程度减轻,活动性炎症消失,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减轻或逆转,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标ki-67表达减少,从而有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胃镜下的特点、病理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对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并与同时期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并对糖尿病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观察血糖对胃病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7.3%(62/13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3.0%(37/112)(P<0.05),糖尿病Hp阴性组中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对胃病无明显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对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高,存在癌前病变的组织学特征的患者应保存高度的临床警惕性,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测。  相似文献   

12.
放大胃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接受了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体大弯集合静脉形态,取活检行病理检查,并进行Hp检测。结果68例患者中Hp阳性20例,Hp阴性48例。Hp阳性者中,18例(90%)表现为D型集合静脉,2例(10%)表现为I型集合静脉;Hp阴性者中,6例(12.5%)表现为D型集合静脉,42例(87.5%)表现为R型或I型集合静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为33.81,P〈0.001)。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9例表现为轻度慢性炎症,11例表现为中度慢性炎症;48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43例表现为轻度慢性炎症或正常胃黏膜,5例表现为中度慢性炎症。两组间病理检查炎症程度差异有显著性(χ^2为13.22,P〈0.001)。结论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放大胃镜下特点为胃体集合静脉消失,其原因可能与黏膜炎症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在成熟型疣状胃炎中的治疗价值。方法35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行APC治疗,氩气流量设定为2L/min,功率40~60W,灼除所有疣状病灶。术后给予奥美拉唑治疗。1个月后随访及胃镜复查。结果35例共146枚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经APC治疗灼除,治疗次数根据病灶大小决定,平均每枚病灶治疗时间为3.9s(2 ̄6s)。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发现31例患者(88.6%)临床症状消失,内镜显示隆起病灶平伏,黏膜炎症明显改善。4例(11.4%)黏膜炎症改善,但仍有消化道症状。结论内镜下AP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微波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彬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62-864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 用微波80-100W对病灶行多点“烧灼”。术后口服奥美啦唑胶囊20mg,每晚1次,共2周。同时将常见药物治疗的病例设置为对照组。结果 微波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且随访1年后疗效差异更大(P〈0.005)。随访2年后微波组复发率为14.7%。结论 微波治疗疣状胃炎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ASAL1基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胃炎58例(慢性胃炎组)、肠化生及异型增生58例(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组)和胃癌58例(胃癌组),分别用13C-呼气试验及Giemsa染色检测Hp,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免疫组化检测RASAL1,比较各组及组内Hp阳性亚组和Hp阴性亚组中RASAL1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组、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RASAL1的阳性率分别为89.66%、56.90%和13.79%,呈递减趋势。各组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中RASAL1的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胃炎组:73.33%和96.43%,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组:40.63%和76.92%,胃癌组:14.29%与13.51%,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RASAL1表达,削弱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p)对慢性糜烂性胃炎 (CEG)自然病程的影响。 方法 选择胃镜证实的CEG病人92例 ,均有Hp感染 (胃粘膜Giemsa染色和14 C 尿素呼吸试验二项均阳性 )。予奥美拉唑 2 0mg ,bid ;羟氨苄青霉素75 0mg ,bid ;甲硝唑 40 0mg ,tid ,疗程 2周。疗程结束后 4周复查胃镜和Hp ,糜烂愈合者分为A组 (Hp根除组 )和B组 (Hp未根除组 )进入随访阶段 ,随访观察 2年。结果 糜烂愈合 83例 ( 90 .2 % ) ,Hp根除 75例 ( 81.5 % ) ;Hp根除的糜烂愈合率 90 .7% ( 68/ 75 )与Hp未根除的愈合率 88.2 % ( 15 / 17)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组第 1、2年糜烂复发率分别为 10 .4%和 3 0 .8% ,均显著低于B组的 66.7%和 86.7% (P <0 .0 0 5 )。结论 根除Hp并不能提高CEG的愈合率 ,但可显著减少其复发率。根除Hp有可能改变CEG的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5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共计1029枚,内镜下射频灼除所有疣状病灶,使病变粘膜平坦。术后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d,疗程4周;铝碳酸镁片1.0g,4次/d,连服1周。1个月后随访和胃镜复查。结果103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101例胃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无明显瘢痕形成。4例仍见少许疣状灶和糜烂残留,再行射频治疗后消失。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射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和安全性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家宝 《新医学》1999,30(6):315-316
目的:探讨产细胞毒素幽门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80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抗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免疫球蛋白G(CagAHp-IgG),并将结果与胃黏膜肠化生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单纯萎缩性胃炎40例中,CagAHp-IgG阳性12例,占30%,萎缩伴轻度肠化生90例中阳性61例占68%;萎缩伴中度肠化生38例中阳性28例占74%;萎缩伴重度肠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及根除Hp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胃病患者在胃窦部3~5点取胃黏膜活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胃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状况.对确诊Hp阳性的15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2周,3个月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结果282例患者中,共检出Hp阳性150例(占53.19%).在Hp阳性的150例患者中,CagA-IgG的检出率为71.33%,其中活动性炎症患者中CagA-IgG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患者(P<0.01).Hp阳性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2周,3个月后复查Hp根除率为79.33%,且Hp根除组的炎症好转情况明显优于Hp未根除组(P<0.05).结论Hp感染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I型Hp菌株感染与癌前期病变关系更为密切.抗Hp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炎症程度及临床症状.另外,抗Hp治疗可能会使萎缩或肠化生的胃黏膜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