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6,(1):24-27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范围的颈动脉斑块对冠状动脉扩张(CAE)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入选患者80例,按照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组(n=34)和冠状动脉扩张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组(n=46),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吸烟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等与CAE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范围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CAE发生率与性别、血脂水平密切相关(P<0.05);男性是C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3;95%CI:1.34~2.57)。与颈动脉斑块1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扩张程度均增高(P<0.05)。结论 CAE患者常合并有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男性;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的扩张之间存在相关性,颈动脉斑块的范围越广泛冠状动脉扩张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8例脑梗死者(脑梗死组),与同期60例行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形态及狭窄程度。结果①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7%,χ2=35.391,P=0.000<0.01;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9.0%,χ2=22.074,P=0.000<0.01。②硬化斑块以BIF、CCA、ICA好发。③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χ2=28.905,P=0.00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与官腔狭窄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变化,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54 例心肌梗塞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斑块面积,并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并与45 名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①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为46 例,检出率为85.2% ,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8 例,检出率17.7% ,P< 0.01);心肌梗塞患者斑块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15.43±12.26)m m 2 和(8.87±4.01)m m 2,P< 0.01〕;②心肌梗塞患者斑块指数为3.11±1.96,斑块总积分4.03±2.93,均明显大于对照组(0.33±0.80,0.61±1.02,P< 0.01)。结论: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患者136例,全部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分组: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患者33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患者60例,高血压3级(≥180/110mmHg)患者43例。136例高血压患者均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测值分为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正常组。随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斑块狭窄程度分冠心病组、斑块轻度狭窄组、正常组。应用统计学分析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结果、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0.1%(109/136),其中IMT增厚39例(28.7%),颈动脉斑块70例(5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5.9%(101/136),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2例(51.8%),轻度狭窄29例(21.3%)。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阳性符合率为81.4%(57/70)。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与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1级组患者血,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和肾动脉等大中动脉的血管壁上,在动脉内膜上沉积的脂质外观呈黄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0.56%,对照组18.33%,其中斑块位置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多见,而斑块又以硬斑为多,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进展速度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判断,以尽旱发现颈部血管病变的存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钟冕 《现代保健》2009,(14):37-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26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检测。选择20例无高血压、血脂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26例取样人群,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占46%。对照组20例,血脂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占25%,均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93例,冠脉造影阴性者61例设为对照组,冠心病(CHD)组132例,比较各组CRP间的差异;分析冠心病组病变严重程度与CRP水平的关系。结果CHD组CRP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而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HD组血清CRP与GS显著相关(r=0·34,p<0·001),相关关系独立于年龄、TC/HDL-C、BMI和吸烟等因素以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HD组血清CRP和TC/HDL-C比值对GS有显著影响(均p<0·001)。结论C反应蛋白是CHD发病重要的预测因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VP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189例CAD患者、16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CAD&HP)患者和198例对照者(CTRL)的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中CRP含量。结果 CAD&HP组及CAD组与CTRL组相比CRP、baPWV均显著升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RP、baPWV为CAD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p<0.001;p<0.001);相关分析提示血清CRP与baPWV呈正相关(r=0.274,p<0.001)。结论血清CRP为CAD发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导致以动脉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促进CA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栾岚  何玉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84-118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将75例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水平分为3组,即高血压1级、2级、3级患者各25例与同期健康对照组25例进行颈动脉超声研究。二维超声测量各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收缩期、舒张期内经,观察颈总动脉斑块情况;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具有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较健康者增厚,并且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内-中膜增厚越显著;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0.05)。高血压各组颈部血流动力学指标PSV、EDV、Vmean、RI、PI、僵硬度、扩张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各组之间,随着血压分级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超声对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的研究,对高血压病的诊治以及脑血管病变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共298例,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共分为三组:第一组<5.5%(n=31),第二组5.5%6.5%(n=177),第三组>6.5%(n=90),应用Gensini评分评估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结果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组(HbA1c>6.5%)与中低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组相比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尿病病史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无明显相关(r=0.024,p=0.684),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BMI、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APO-A、APO-B、高敏C反应蛋白多因素后Spearman偏等级相关(r=0.061,p=0.364)。结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但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6.
徐爱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14-43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设为实验组,同期在我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损伤、低血糖等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血肿、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发生情况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损伤、低血糖等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高,在围手术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做好病情的观察,做好对应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方法 麻醉前用药为吗啡0 15mg/kg ,东莨菪碱0 3mg。病人入室后面罩吸氧,行心电图Ⅱ/V5导联、MAP、CVP及血气、体温、SpO2 监测。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胺作麻醉诱导,用药原则为间断、缓慢给药。术中用异氟醚、芬太尼、异丙酚、间断予维库溴胺维持。手术开始后给予硝酸甘油0 5~2 μg/kg/min。术中以艾司洛尔辅助控制心率,据血流动力学变化予苯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硝酸甘油/硝普钠维持MAP稳定。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结果 5 2例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心率维持在70次/分左右,MAP维持在6 0mmHg左右。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2 0±1 1h。5例患者因术中出现顽固性心律失常而紧急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原则是维持心肌氧供平衡。麻醉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心率、适当减低心肌收缩幅度,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保持血流动力血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家猪8头,体重3545kg,在双侧胸壁打孔,取双侧乳内动脉。将左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前降支,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右冠状动脉。结果 8头实验猪全部成活,总共成功游离左侧乳内动脉8条,右侧乳内动脉8条。共行吻合口16个。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时间为2545kg,在双侧胸壁打孔,取双侧乳内动脉。将左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前降支,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右冠状动脉。结果 8头实验猪全部成活,总共成功游离左侧乳内动脉8条,右侧乳内动脉8条。共行吻合口16个。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时间为2542 min,平均(37±15)min。右侧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3642 min,平均(37±15)min。右侧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3652 min,平均(44±9)min。术后除1例右侧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吻合口狭窄外,其余吻合口通畅情况均良好。结论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下行左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可行的,家猪是良好的合适的动物训练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依冠脉造影结果按有无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者,104例)与对照组(无冠心病者,48例)。另将观察组依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严重病变组。测定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踝臂指数(ABI)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糖、血脂及一般情况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I值(0.83±0.12)显著低于与对照组(1.03±0.19)(P〈0.01)。其中,冠脉严重病变组ABI显著低于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组(P〈0.01),而后两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I测定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预测价值,为临床工作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一个无创、价廉、简单、可重复的有效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次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33例,其中PCI组160例,CABG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CABG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PCI组,但由于术后院内死亡率较高导致CABG组2年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2年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年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并无差异,但PCI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