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药科学迅速发展,新药物、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以及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护士群体面对越来越多的职业暴露。如何对这些暴露因素特别是血源性暴露加以有效防护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对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危害及防护措施加以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特别是艾滋病、肝炎、梅毒等传染病迅猛增加,各种高科技产品、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手术室护士防范职业暴露意识淡薄及防范措施不力,使得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有所增加。有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医院血源性传染疾病患者就诊人数的增多,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亦不断增加。现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原因及防范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进行综述,护理人员被污染锐器损伤发生率较高;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血源性传染病病人已出现在普通病房内和急诊或手术过程中;而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缺乏防护知识和防护能力;职业暴露现场处理存在缺陷,同时有严重低报告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尚未建立相关强制性管理制度、医院上报体系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标准预防并完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最大限度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患者的逐年增多,护士在医疗机构中接触此类患者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护士成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锐利的剪、刀、缝针以及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再加上手术室工作繁忙、节奏快,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易发生意外等特点,造成职业暴露甚至感染[1]。如何做好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一直是行业人士重点关注的话题。现将近年来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干预效果评价。[方法]对386名临床护士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护士发生锐器伤、黏膜暴露情况减少,暴露后的正确处理率提高。[结论]对护士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干预,可以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降低护士职业暴露风险及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临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临床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期间从该医院临床一线护士中共查出99例发生职业暴露,其中实习护士占62.63%,护士占26.26%,护师以上职称人员占11.11%。在护士职业暴露中,以针刺伤为主,其中静脉采血和输液拔针占58.59%;注射胰岛素后双手回套针帽刺伤占13.13%。暴露源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47.48%,其他依次为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和梅毒螺旋体。结论该医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人群主要是实习护士和初级职称护士,以针刺伤为主,加强培训和规范操作流程为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操作缺乏保护性措施、护士操作行为不正规等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从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健全医院规章制度,严格医疗废弃物管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建立护士电子健康管理档案等方面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对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进行综述,指出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严重、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从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及为护士创建安全工作环境等方面综述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05年对广东省1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500名护士进行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现状调查.结果 针刺伤和安瓿割伤发生较频繁,几乎天天发生的比例分别达44.2%和49.0%.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有68.2%的护士戴手套,接触化疗药有55.3%的护士戴手套,抽血时有53.1%的护士戴手套,倒尿时有57.2%的护士戴手套.掰安瓿时52.1%的护士没有垫纱布保护.有61.3%的护士知道相关的防护法,18.2%的护士很清楚发生职业损伤后的处理流程;58.2%的科室制订有相关的防护措施或防护指引;43.1%的护士认为医院有必要出台更全面、更系统的职业防护指引.结论 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薄弱,防护知识缺乏,需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职业暴露后护士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423名1周内有职业暴露史的护士,随机分为干预组212人和对照组211人;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干预,包括心理咨询及疏导、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宣教及暴露后处理流程、追踪及监测;对暴露者进行工娱、文娱、音乐、生物反馈放松等干预;心理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定和对照研究。结果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对方式问卷的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因子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责、幻想、回避等消极因子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促进职业暴露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应对方式;对稳定护理队伍非常重要,应引起各医院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区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区级医院临床在岗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方法对12家区级医院582位临床在岗护理人员发放自行统一设计开放式问卷调查表,根据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暴力5项职业暴露对医护人员的伤害,提出了相应12项管理及防护措施。结果89.2%临床在岗护理人员认为职业暴露不可避免,83.6%护理人员认为针刺伤感染机会最大,92.6%护理人员认为职业暴露后最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HBV、HCV。结论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普遍性防护原则的能力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传染病医院护士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生理、心理、社会感受.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某传染病医院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6名护士进行深入访谈,分析、整理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护士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感受主要有: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震惊、紧张、担忧 预防性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对其生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渴望得到同事、领导、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结论 质性研究在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研究中具有独特作用,其研究结果从微观上描述了护士发生暴露后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感受,有必要对其提供情感性、医疗性、信息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对23名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23名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均为1次或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经历,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行正确紧急处理的有20名,67%的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结论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是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护士职业暴露常见的危险因素,以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改进防护措施,减少因职业暴露所导致的职业损伤。科学的防护对策能有效保护护理人员:①做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②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预防针刺伤;③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④预防药物伤害,增强护士对化疗药品的防护意识;⑤制定科学的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7.
18.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对北京安定医院普通病房的97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经常倒班、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护士工作未被病人及家属承认、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晋升的机会太少、病人不合作、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等压力为精神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其中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不同护龄、不同学历的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为精神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其中从事临床岗位的护士、男护士、大专以上学历护士、5~10年护龄的护士工作压力程度较重,护理管理者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护龄采取有针对性的减压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护龄护士职业压力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职业压力的现状,比较不同护龄护士职业压力的差异,为改善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在职临床护士共234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收集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护士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度水平,工作压力各维度得分依平均值降序排列依次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及工作、患者护理、工作环境及资源、管理及人际关系。不同护龄护士各维度的工作压力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工作压力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总体职业压力受护龄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提高在职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护士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将护士压力控制在最佳水平,保持护士的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Ferrous iron can be converted to ferric iron by oxidative stress which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methemoglobin. Consequently, the 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is shifted to the left, which leads to tissue hypoxia and ultimately may cause death. Acquired methemoglobinemia can be due to a host of offending agents and chemicals including nitrites, local anesthetics, aniline and antimalarial drugs.There are several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methemoglobinemia. The first step is to stop the offending agent and initiate supportive measures. Methylene blue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provided the patient has no evidence of glucose 6 phosphate deficiency. Hyperbaric oxygen and intravenous ascorbic acid are other treatment options.We present a case of unusually severe methemoglobinemia (82% methemoglobin) secondary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hat failed to respond to several lines of management including methylene blue, red cell exchange, intravenous ascorbic acid, and hyperbaric oxygen. However, the patient responded swiftly to plasmapheresis started upon suspicion of concomitant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he subsequently recovered completely.Thus, plasmapheresis may have a role in severe methemoglonbinemia unresponsive to standard treat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