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梓凌  林应强 《实用骨科杂志》2004,10(6):522-524,569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hthy,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或/和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以椎间盘变性、颈椎力学性能异常为始发因素。CSM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脊髓及其血管的慢性压迫性病理改变3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供应脊髓血管的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因其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常遗留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而受到广大骨科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近十年来在我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病程、脊髓是否变性及术后是否行内固定的关系,为临床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颈椎手术的风险较大,其麻醉也同样如此。在颈椎病的手术中,如能早期发现脊髓损伤,可避免脊髓发生永久性损伤,如术后下肢功能障碍甚至截瘫,术毕要求患者即刻清醒,早期观察手术治疗效果,是早期发现脊髓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联合麻醉或全凭静脉麻醉(TIVA)均需要阿片类药物镇痛,以阻断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理想的阿片类药物应是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能够静脉输注,通过改变给药速率可使其效应迅速增加或降低。雷米芬太尼是迄今最接近这一目标的阿片类药物。而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时效短、苏醒迅速而完全的静脉全麻药。本研究应用雷米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麻醉用于颈椎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行走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行走功能及术后近期改善情况。方法:对103例CSM患者进行行走试验,并对病程、起病症状、脊髓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改变。结果:病程大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低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差,手术后改善程度较小。起病时无下肢乏力的患者也存在下肢行走功能障碍。结论:下肢行走功能障碍是CS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手术后近期可获改善。下肢行走功能可作为CSM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引起周围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造成颈椎管狭窄,压迫颈脊髓,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该病复杂,起病缓慢,脊髓受损后往往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治疗难度大,效果较差。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创伤或疾病所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最严重的伤残之一,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造成患者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其中,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可引起尿路感染、尿潴留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据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12~15年随访研究的报道,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43%-75%)。对我国唐山大地震截瘫患者15年后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7.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能够引起远隔脏器功能发生障碍,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早期引起病人死亡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重要原因,其病死率超过40%。因此如何防治SAP病人并发ARDS,对提高SAP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严重的一类疾患。它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本研究1994年8月~2005年6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52例,其中15例采用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24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3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52例均获得随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或(和)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以椎间盘变性、颈椎力学性能异常为始发因素[1].CSM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脊髓及其血管的慢性压迫性病理改变3个阶段[3].其中颈椎间盘在维持颈椎关节稳定、充分发挥顺应性、缓冲及吸振、防止脆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脊髓栓系综合征与排尿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如脊柱裂、脊髓脂肪瘤、外伤等引起脊髓末端回缩不良,马尾终丝被粘连、束缚及压迫,使圆锥被牵引而导致发育不良,产生下肢运动失常、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TCS的患病率约为0.17%。TCS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90%或以上,严重者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105例CSM术后患者,按JOA评分系统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6个月(20~80个月),术后54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48例明显改善,而后路椎管成型术51例患者中42例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前后路手术对早期CSM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随时间的延长(即晚期)其手术治疗效果也下降。晚期患者脊髓损害时间愈长手术治疗效果愈差。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与术后恢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宝淦  贾连顺 《中国骨伤》2000,13(12):764-766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 ,CSM )是由慢性颈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一种脊髓和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1] 。它是 5 5岁以上人群中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2 ] 。它的直接病理基础是脊髓的外部压迫和血供障碍。脊髓型颈椎病常呈隐性发病 ,颈、肩部症状轻微甚或毫无颈部症状 ,经常由于诊断和治疗不及时而导致病人生活能力的丧失[3] 。所以 ,在发病早期能及时作出诊断 ,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控制疾病发展的预防措施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脊髓型颈椎病开始于脊髓…  相似文献   

13.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供应硬脊膜或神经根的细小动脉,在椎间孔处穿过硬脊肘与脊髓引流静脉异常交通,将血液反向引流至脊髓表面,引起椎管内脊髓静脉高压,脊髓瘀血,水肿,继而变性坏死的一类脊髓血管病变,常引起患者进行性脊髓功能障碍,由于该病早期症状和体症缺乏特异性。且易与脊柱退行性病变等相混淆,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脊髓型颈椎病王沛郭世绂颈椎退行变引起脊髓的外在压迫和/或血供减少产生脊髓功能障碍称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简称CSM)。自1952年Brain报告一大组CSM,开始加深对该病的认识。CSM是55岁以...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中有一种较特殊的类型,即脊髓同时受到前后方的压迫,称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其手术方式存在较多争议,2003年3月~2008年11月,本院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前后钳夹型CSM 22例,经过0.5~6年的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脊髓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存在脊髓前后受压同时前方压迫明显(MRI上椎管侵占率≥50%)的132例CSM患者分为三组:A组(53例),一期后路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B组(48例)。后路椎管成形术;C组(31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27个月,比较和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近期(1年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在术后3个月和1年时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75%和84.51%.明显高于B组(61.41%和70.3%)和C组(66.49%和72.45%)同期改善率(P〈0.05)。术后半年时A、B、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1.25%和80.65%。B组有2例、C组有1例因症状改善不满意或复发分别于1年后再次手术。各组之间疗效差异与患者年龄、病程及术前病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于脊髓前、后受压而前方局部压迫特别明显的CSM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更加充分,有利于脊髓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等)导致的颈脊髓压迫症[1],是最常见的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的病因[2]。手术干预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3、4],但CSM临床表现与术后恢复情况个体差异较大。有研究表明手术疗效受较多因素影响,临床预后评估存在一定难度[5~7]。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  相似文献   

18.
<正>脊髓型颈椎病是造成老年人脊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颈椎退变常导致脊髓功能障碍以及脊髓血管的压迫。在北美,脊柱退行性疾病占非创伤性脊髓损伤的54%,55岁以上人群中约50%的人被影像学诊断为颈椎病,约10%的人临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2]。脊髓型颈椎病通常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或感觉异常,下肢无力,步态困难。脊髓型颈椎病发病隐匿,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占主导,早期主要以颈部僵硬为主要表现,随后出现颈肩部以及上肢疼痛,当颈椎病患者发展到脊髓压迫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诊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较好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CSM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全组总症状缓解率达93%。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头痛;颈肩痛缓解率分别为:94%;94%;85%。结论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神经系统检查及MRI即可做出CSM早期诊断,但需和心血管、腰椎管狭窄、神经内科等疾病鉴别。采取适当的保守或积极的手术治疗,CSM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退变增厚的后纵韧带切除及潜行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减压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同时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和后纵韧带退变增厚的脊髓型颈椎病40例,予前路切除退变后纵韧带、潜行骨赘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随访6~36个月,平均14.5月。据JOA评分系统对脊髓功能恢复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术前JOA评分:3~13分,平均10.3分。术后6月:11.5~17分,平均15.7分,RIS:32%~100%(76%±20%)。术前与术后6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切除退变增厚的后纵韧带及潜行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减乐可使受压脊髓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压,可显著提高CSM前路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