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观察到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在感染时或感染后其血小板计数有暂时性升高,这与以前大家认为对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起恶化作用相反。作者并认为这一现象可能具有相当高的发生率,但因缺乏有关的临床表现而被忽视。例1、女,57岁。根据di Fino等诊断标准诊断为ITP。曾2次住院用强的松龙治疗,血小板计数从7×10~9/1上升至43×10~9/1。第二次住院1个月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1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切脾、免疫抑制剂是基本疗法。1983年Salama等报告用抗Rh(D)抗体治疗。本文作者应用该药治疗1例ITP。患者35岁,女性,因紫斑、月经过多(血小板6×10~9/L),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而诊断ITP。先后经输血小板、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大剂量静注(400mg/kg,5天)、脾切除等治疗,血小板升至20×10~9/L。切脾1个月后,抗Rh(D)250μg肌注(此时强的松已减至25mg/d),肌注后血小板成倍增加,2个月后升至100×10~9/L(此间激素逐渐减量)。现认为多数成人慢性型ITP患者很难自发缓解。ITP患者静注抗Rh(D)增加血小板数,其作用机理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病人初诊时血像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预后价值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2 2 9例ITP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ITP病人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与疗效无关 ,治疗 2周内血小板达到 10 0× 10 9/L以上的病人 ,其基本治愈率较高 (94 .9% ) ;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 ,病人的预后越好 ,每单位涂片 (1.5× 3cm)巨核细胞计数大于 10 0个的病人治愈率达 86 .1%。结论 :ITP病人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 ,并计数巨核细胞数 ,对诊断及预后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 ,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 ,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抗血小板抗体出现,覆盖抗体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巨噬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症。重症ITP是①血小板计数 <10×109 /L,②血小板计数在 ( 10 ~ 30 )×109, 但伴有多部位出血或近期的出血量多导致重度贫血或休克 [1]。重症ITP病情来势凶险,可致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本文收集了本院住院的 27例重症ITP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 1999年 10月至2004年 11月间住院病…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小板小于50×10~9/L)常输入血小板,但没有评价其临床是否有效。为此,我们在3年多的时间里对NICU病房一些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输血回顾性调查。901例被调查病人中,53例发展成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7个新生儿接受了总共63次血小板输血,主要输血小板指征为: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所有患儿),有先期出血或临床不稳定的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在重度血小板减少期,不论是那些未进行血小板输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42例血小板数<30×10~9/L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进行了研究。其中21例为以前治疗过的急性ITP(患病时间<6个月),平均年龄为7.4±4.3岁;另21例为慢性ITP(患病时间≥6个月),平均年龄为9.3±4.2岁。除1例慢性ITP患儿外,其余人均至少应用过14天1mg/kg体重/天以上的强的松。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1981 1986年期间应用羟基脲治疗伴有血小板增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5例和骨髓纤维化(MF)10例的经验。E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800×10~9/L,也包括2例ET的PLT<800×10~9/L但有严重症状且符合其他诊断标准。9/10 MF患者的PLT>500×10~9/L。用法:羟基脲胶囊500mg每日1-3次,开始1000-2000mg/日,根据外周血计数迅速调整,开始每隔1-2周观察患者,但3月后,根据每4-6周所得血计数调整剂量;1年后则为隔8 12周。治疗目的是维持良好的血液学计数,即使PLT<400×10~9/L  相似文献   

8.
不同疾病低血小板样本阻抗法与手工法计数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引起的低血小板样本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时存在的差异。方法 将239例低血小板(<80×10~9/L样本,其中肝病73例、恶性肿瘤化疗后58例、血液病108例,分别采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再接仪器检测结果将不同疾病的血小板数分为<25×10~9/L、25~50×10~9/L、50~80×10~9/L三组,然后将两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当血小板数<25×10~9/L时,三类病仪器法均明显低于手工法(P<0.01);血小板数在25~50×10~9/L时,血液病样本两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样本仪器法仍明显低于手工法(P<0.05);血小板数在50~80×10~9/L时,三类疾病两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阻抗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对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样本应进行手工计数复检,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手工复检计数范围可放宽到<25×10~9/L的样本。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ydos等初步证明了血小板计数与出血间的关系,即严重的出血血小板计数很少在20×10~9/L以上。Gmur等认为预防性的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阈掌握在稳定的病人为5×10~9/L,出血不严重或发热的为10×10~9/L,凝血障碍或需要手术的为20×10~9/L,一般应低于20×10~9/L。Heckman等在治疗78例急性白血病的病人中证实了上述结论,并发现在10×10~9/L或20×10~9/L输注差异无显著性。而本文作者建议把血小板计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参考值。为防止出血,血小板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输血小板的数量必须使病人的血小板计数保持在预计水平之上。监控血小板输注结果常用的公式有纠正的计数增加率(CCI)、血小板回收率。内容包括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病人的体表面积(BSA)或血容量,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标准:①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55×10~9/升;②脾不大;③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血小板成熟障碍现象,④排除其他血液病。具备4项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10 8例ITP患者及 10 8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 (PAIgG、PAIgA、PAIgM) ,并计算三种指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①灵敏度 :PAIgG >PAIgM >PAIgA :PAIgG特异度 77 8%。②PAIgG在ITP组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 (P <0 0 5 )。③对 36例急性ITP患者不同血小板数量组间PAIgG分析 ,结果示血小板数量越低 ,PAIgG均值越高 ,0~ 10× 10 9/L组 ,10~ 30× 10 9/L组 ,30~ 80× 10 9/L组间PAIgG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④ 8例急性ITP患者治疗前后PAIgG明显高于普通ITP组 ,且伴有PAIgM升高。⑥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PAIgM均升高 ,治疗前后PAIgM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是ITP患者诊断、治疗反应的有用指标。难治性或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除有PAIgG升高外 ,均伴有PAIgM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外周血1型调节性T(type 1 regulatory T, Tr1)细胞表达及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 ITP患者15例为ITP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r1细胞计数,计算Tr1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Tr1/Lym)、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Lym)、Tr1占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Tr1/CD4~+T);Pearson法分析ITP组Tr1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ITP组Tr1细胞计数[(0.940 9±0.672 2)×10~6/L]、血小板计数[(25.152 6±16.159 0)×10~9/L]、Tr1/Lym[(0.058 3±0.047 7)%]均较对照组[(1.644 0±0.992 6)×10~6/L、(282.738 5±95.414 4)×10~9/L、(0.130 8±0.122 1)%]降低(P0.05),Tr1/CD4~+T[(0.167 5±0.164 0)%]、CD4~+T/Lym[(39.559 4±9.918 4)%]与对照组[(0.383 5±0.382 4)%、(38.810 5±10.152 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TP组Tr1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无线性相关(r=0.530,P=0.063)。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Tr1细胞计数减少,免疫抑制作用减弱,Tr1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46名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母亲分娩的72名婴儿中,62个系自然分娩,10个系剖腹产分娩。母亲和婴儿无1例死亡。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中度血小板减少症,<50×10~9/L为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出生时18名婴儿患中度血小板减少症,11名婴儿患严重血小板减少症。12名孕妇患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呈现出血表现及血小板计数非常低(<40×10~9/L)。常规检查无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子痫前期、感染等。其分娩的12名婴儿中,2名患中度血小板减少症,1名患严重血小板减少症。9名母亲在分娩前接受了类固醇治疗。34名孕  相似文献   

14.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抗血小板抗体大多为IgG抗体,它能通过胎盘。所以必需治疗ITP孕妇,以期在产前不仅提高母亲的、而且增加胎儿的血小板数。从而避免生产时由于扩张压所致的产道受伤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新近报告静脉IgG(IVIG)治疗ITP孕妇有效。由于其IgG能通过胎盘,因而可以设想,它可用以治疗“危险”胎儿。作者报告一例26岁初孕患者,妊娠8周时根据骨髓象诊断为ITP,血小板36×10~9/L,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5.
活动性结核病(TB)可伴存各种血液学异常,但成人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相当罕见。作者回顾1987年1月至1994年12月间846例活动性结核的患者中9例(1%)表现ITP,作为仅有的血液学异常,同期138例ITP住院患者中9倒(6.5%)以后证实有结核。9例结核伴存ITP患者中男性2倒,女性7例,年龄28~65岁,中数年龄50岁。3/9例有弥散性粟粒性肺TB,3例腹部TB脓肿或卵巢TB及3例肺TB。最初临床表现为紫癜、牙龈出血、鼻衄、腹痛、月经过多及血尿等。无1例脾肿大。起病时血小板数1~21×10~9/L,中数11×10~9/L。9例患者均接受强的松(60~200mg/d)治疗,另加血小板输注2例。应用环磷酰胺1例无效。3例骨髓活检证实肉芽肿,最初胸部X线检查正常,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早先认为ITP系一种IgG抗体介导而引致血小板毁坏的疾患。作者用定量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测定67例成人ITP血小板结合的IgG(抗血小板抗体,PBIgG),观察血小板抗体值与类固醇治疗及脾切除的疗效之间的相关性。67例病人血小板计数均<50×10~9/l,PBIgG正常值的上限为14.8ng/10~6血小板。全部病人先给予强的松1mg/kg/日,持续2周,然后减至20-30mg/日,而后再在6-8周内逐渐减完。开始治疗后2周血小板数未升至正常(>150×10~9/l)(无效)或2周升至正常,但逐渐减量时又下降者(部分有效),均属治疗失败。停止治疗后血小板数仍正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钊  牛洪伟 《临床医学》1997,17(8):38-40
妊娠时血小板减少可由血液病引起,也可由妊娠并发症所致。一旦发生出血,对孕妇、胎儿危害较大,是产科急症之一。本文就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综述如下。 1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BPC)常低于100×10~9/L,大多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前瞻性随机研究31例急性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20例,急淋11例)在强诱导化疗后2~4周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期,输注少白细胞血液成分(16例)和标准血液成分,发生同种免疫,输血无效及血小板增加等指标。两组在性别、年龄、妊娠史或诊断无差别,均未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有输血史者未进入该研究。患者有出血或血小板计数在15~20×10~9/L 时给予血小板。AML M3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肝素,10000U/天。血小板输注量通常为8单位,少数情况为4单位。红细胞的制备:新鲜血单位经高速离心(6000g/4分钟)后,小心除去40ml 奶油层细胞,并将红细胞悬浮于100ml SAGM溶液中。这样制得的为标准红细胞,含白细胞1.0×10~9/单位;以上红细胞再经乙酸纤维滤器过滤即为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含白细胞0.1×10~6。血小板的制备用标准方法,每单位58ml,含白细胞0.1×10~9单位;少白细胞血小板为4单位血小板混合后经过  相似文献   

19.
作者评价了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贮存时间、贮存温度、血小板数量、全血中平均血小板容积(MPV)、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及不同PRP贮存方式对血小板凝集(PAG)试验的影响。 将74名参试对象分为四组:Ⅰ组33人,除测定其PRP中的血小板数量及MPV外,尽可能用血浆稀释成含下列5种不同血小板浓度:①>500×10~9/l;②200×10~9/l;③150~200×10~9/l;④100~150×10~9/1;⑤50~100×10~9/1。然后进行PAG检测,以观察不同血小板浓度对PAG的影响。Ⅱ组27人,分别在抽血后0、2、4和6小时在37℃下进行PAG检测,比较不同贮存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小板计数>600×10~9/L,无红细胞质和量的改变,无Ph~1染色体,常有脾脏肿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T)的常见病因有广泛性转移症,缺铁性贫血和血管炎,血小板计数至少两次超过400×10~9/L,无脾脏肿大。本文通过仔细测量脾脏大小来作为ET和RT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