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三维位置关系,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风险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口腔科需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732例(1063颗患牙)。所有患者曲面体层片显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接触或重叠,调整CBCT十字观察轴的位置和角度形成坐标轴,在冠状面根据下颌管在坐标中的位置,对下颌管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包括颊侧、颊侧偏下、下方偏颊、下方居中、下方偏舌、舌侧偏下和舌侧,每类可再分为接触、非接触亚类。测量并比较各类下颌管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接触率和距离差异。结果 1063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的接触率为53.6%,各类接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945,P <0.001)。其中,舌侧和舌侧偏下的接触率分别为97.2%、96.7%,明显高于除下方偏舌外的其他分类接触率;下方偏舌、下方居中及颊侧的接触率分别为79.2%、70.2%、60.0%,均高于下方偏颊和颊侧偏下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拔除术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根尖片或曲面平展片检查显示下颌管(MC)与IMTM根尖相邻或相重叠的病例55例(60颗牙),行CBCT检查,根据CBCT所提供的影像资料,判断IMTM周围组织情况,采用涡轮钻分牙拔除IMTM。结果 55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情况。结论 CBCT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成像更清晰,定位更准确,尤其有利于颊舌向位置关系的显示。对于中低位的IMTM应行CBCT检查以避免拔牙过程中损伤相邻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影像学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邻牙损伤风险分级方法,以预测风险和指导手术。方法从接受全景片检查者中筛选出与邻牙接触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连续病例的1359颗牙作为样本,进行评分:埋伏深度评分,高、中、低位阻生牙分别计1、2、3分;与邻牙接触面积评分,将该面积占牙冠的比例≤1/3(少)、>1/3~≤2/3(中等)、>2/3(多)分别计1、2、3分。将得分之和=3设为I级(低度)风险,得分之和=4设为Ⅱ级(中度)风险,得分之和≥5设为Ⅲ级(高度)风险。对样本中有锥形束CT(CBCT)检查者以相同标准行风险等级评价,用Kappa值和youden指数比较2种影像评价结果。用K-W检验分析阻生牙埋伏深度、与邻牙接触面积及阻生方向与邻牙损伤风险的相关性。采用SAS 8.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邻牙接触的阻生牙占96.25%(1359/1412),其中Ⅰ、Ⅱ、Ⅲ级风险分别占17.88%、13.63%和4.86%。72颗阻生牙CBCT和全景片评价接触面积的Kappa值为0.7844;以CBCT为金标准,全景片评价与邻牙接触少、中等、多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8889、0.6781和0.5560。水平阻生者出现高风险的比例较高(P<0.01)。结论该分级从阻生牙埋伏深度及与邻牙接触面积两方面较全面地反映和预测了邻牙损伤风险。全景片可用于该风险分级, CBCT可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马洋  马振  胡开进 《口腔医学》2021,41(11):961-965
牙及牙槽外科是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分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是牙及牙槽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常见的阻生分类有垂直阻生、水平阻生、近中阻生及远中阻生等.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口内检查评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难度,进行阻力分析,可有效提高拔牙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拔牙并发症.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规范化微创拔除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CBCT评价下颌第三磨牙引导管的形态,探究其与阻生状态的关系,为预测第三磨牙是否阻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76例下颌第三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其引导管长径、短径、长短径之比及其与牙胚长轴的角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阻生状态下颌第三磨牙的引导管之间,长径、短径和长短径之比无统计学差异,与牙胚长轴的角度:正常萌出>近中阻生>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引导管的长径、短径及其与牙胚长轴的角度与年龄相关。结论: CBCT可以精确评价引导管形态,不同阻生状态的第三磨牙引导管与牙胚长轴的角度不同。引导管的缺失和/或与牙胚长轴的角度异常,提示牙齿可能出现萌出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涡轮机分段切割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的第三磨牙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对481例675颗曲面体层片显示中、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用涡轮机分段切割法拔除。其中327颗实施二段切割法;348颗实施三段切割法。结果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均完全拔除;手术时间5~20 min(平均16 min);术后发生短暂下唇麻木症状3例(3颗),发生术后感染15例(15颗)。结论 二段切割法适用于中位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三段切割法适用于中/低位近中、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确定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位置关系,为IMTM拔除术中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IMTM拔除术前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筛选出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存在较大范围接触或部分重叠影像表现的49例患者(60侧),进一步行CBCT检查,结合种植机微动力系统微创拔牙术中观察结果,应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评价术前CB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术前CBCT观察IMTM突破下牙槽神经管壁判断的灵敏度82.8%、特异度87.0%,Youden指数0.69,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80.0%.两位口腔放射医师术前对CBCT共同判读的结果与术中观察结果的符合率为84.6%(44/52).对两位医师术前分别判读CBCT影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0.80.结论 对于曲面体层X线片显示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存在较大范围接触或部分重叠影像表现的病例应用CBCT术前检查,CBCT显示的IMTM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关系与临床实际观察结果一致性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in jud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and the 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Methods Sixty IMTM superimposing on the canal partially or touching the canal in line on panoramic radiograms were examined by CBCT. All CBCT images of these cases were observed by two dentists respectively. Then, all these IMTM were extrac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IMTM sockets were observed. Two dentists observed the CBCT images independently and reached a consensus. Diagnosis test wa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Eight IMTM sockets were bleeding during the extracted operation, and whether the IAC wall was broken could not be judged. The other 52 IMTM sockets were clear and the walls of IAC were broken in 29 IMTM extraction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Youden index,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CBCT were 82.8%, 87.0%, 88.9% and 80.0%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judged by the two dentists and Kappa coefficient were calculated as 84.6% and 0.800. Conclusions The CBCT examination had good 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and it was very helpful in predicting the a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TM and IA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患者应用无痛口腔局麻仪行牙周膜注射与卡局芯式注射器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50例行双侧下颌高、中使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成人患者,同一患者左右侧随机归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无痛口腔局麻仪行阻生牙牙周膜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应用卡局芯式注射器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本人对两种麻醉方式的注射疼痛程度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比较,试验组麻醉注射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为2.48±0.98,对照组为6.1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1,P<0.01).麻醉效果试验组患者自评为“优”者44例,对照组为3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833,P=0.812).结论 应用无痛口腔局麻仪行牙周膜局部浸润麻醉更有利于下颌高、中位阻生牙拔除术中的无痛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加长球型车针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拔除术中解除下颌牙槽骨、牙阻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7颗IMTM用加长球型车针去骨、截冠以解除骨-牙阻力。其中,男14例,女103例。结果:117颗IMTM均完全拔除;6例发生短暂下唇麻木,无感染病例发生。加长球型车针未发生断裂。结论:加长球型车针能精准地解除IMTM中下颌牙槽骨、牙阻力,截冠便捷 ,增隙去骨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影像重叠的患者,其二者在锥形束CT(CBCT)上的位置关系,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研究184颗(146例患者)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下颌第三磨牙,在CBCT上其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分析两者之间位置关系与阻生类型、性别、曲面断层片上下颌神经管骨白线是否可见的相关性。测量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的患者其接触的长度及宽度,分析接触长度、宽度与牙根和下颌神经管相对位置的相关性。结果:CBCT图像上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之间是否接触,与其在颌骨内的深度相关,低位阻生接触可能大(P=0.002),与性别相关,女性多(P=0.020);当曲面断层片中下颌神经管骨白线不可见时,接触可能大(P=0.001)。当下颌神经管与牙根舌侧接触时,接触的长度、宽度可能较大。结论:CBCT与曲面断层片相比能更好地体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提供更准确的术前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探讨与下颌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相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TMs)的阻生类型,并观察手术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与阻生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确诊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相交的378例患者共658侧阻生牙,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将阻生牙分为4类:Ⅰ类位于神经管的上方,Ⅱ类位于神经管的颊侧,Ⅲ类位于神经管的舌侧,Ⅳ类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之间。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拔除,术后观察容易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阻生类型,统计各种类型神经损伤的例数,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阻生牙拔除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率为6.8%(45/658)。其中,第Ⅰ类15例(15/332)发生下唇麻木、第Ⅱ类19例 (19/108) 发生下唇麻木、第Ⅲ类11例(11/210)发生下唇麻木,第IV类未发生下唇麻木(0/8)。统计学分析显示,阻生牙拔除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第Ⅱ类和第Ⅲ类下牙槽神经损伤率有显著差异(P<0.01),第Ⅰ类和第Ⅲ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CBCT冠状位可将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相交的患者分为4类,手术拔除过程中均有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危险,尤其是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的阻生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对用微创技术拔除下颌阻生齿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利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和手工检索,对截至2012-10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微创拔牙和传统方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8篇文献纳入研究分析,包括1915例实验对象。Meta分析表明微创拔牙术(958例)与凿骨劈冠术(957例)相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微创技术能有效减轻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为对比微创拔牙术与传统翻瓣劈冠术拔除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将260例下颌智齿阻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翻瓣劈冠法(对照组)和微创拔牙术(微创组)拔除患牙,并比较其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现微创组拔牙时间明显少于劈冠组,术后疼痛、张口受限、感染和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进行4种去骨拔牙法在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改良的纳入标准将55例患者的74颗牙定为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以X线平片和锥形束CT(CBCT)为依据,按不同的阻生牙情况,设计4种超声骨刀去骨拔除方法:术式1为整体去骨拔除,术式2为分块去骨拔除,术式3为去骨分牙拔除,术式4为牙骨一并拔除。记录去骨方式、手术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所有阻生牙均顺利拔除,4种去骨拔除术中,术式1为38颗牙(51.4%),术式2为18颗牙(24.3%),术式3为12颗牙(16.2%),术式4为6颗牙(8.1%)。平均用时为15 min(8-26 min)。所有病例随访1个月,仅2例(2.7%)出现术后局部感染,予以引流、抗感染治疗,1周内痊愈。结论:本研究创立的4种超声骨刀去骨拔牙方法能顺利拔除所有类型的高难度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且用时较短,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30岁未萌出的双侧低位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5例,随机选取患者的一侧磨牙列,采用信封切口的手术方案(A组),另一侧采用角形切口(B组)。采用同种拔牙方法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反应(局部肿胀、疼痛和术后开口受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第2天,B组术后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开口受限程度及术后疼痛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肿胀程度相关,信封切口术后肿胀发生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6.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2种拔除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传统的凿骨劈冠法与改良涡轮机拔除法的优劣.方法: 600 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病例,其中300 例,使用传统的凿骨劈冠法拔除, 另300 例使用改良涡轮机法拔除,对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 2 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285±12.025) min和(16.115±12.078) min.与传统的凿骨劈冠法相比,改良涡轮机拔除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较短(P<0.05),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改良器械的应用,使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拔除更加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Our aim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and neurosensory impairment after extraction of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在曲面体层x线片上人群中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类型,并对二者关系密切的病例行锥形柬CT(conc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了解二者实际位置关系.为临床制定IMTM拔除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390例(645侧)曲面体层X线片,将IMTM与下颌管的位置关系的影像分为3种类型:①无接触类,二者影像无任何重叠或接触;②点状接触类,二者之间影像仅为点状接触;③部分重叠类,二者影像部分重叠或有较大范围接触.统计3种类型的构成比.曲面体层X线片显示IMTM与下颌管影像呈部分重叠或较大范围接触的部分病例行CBCT检查,观察曲面体层X线片IMTM与下颌管关系密切者中,IMTM实际突破下颌管壁所占的比例.结果 390例(645侧)IMTM的曲面体层X线片影像中,无接触类441侧(68.4%);点状接触类149侧(23.1%);部分重叠类55侧(8.5%).对31例(50侧)曲面体层X线片上显示IMTM与下颌管呈部分重叠或较大范围接触的CBCT检查发现,25侧(50%)IMTM突破下颌管壁.结论 ①曲面体层X线片可以排除90%以上IMTM与下颌管关系不密切的病例;②曲面体层X线片IMTM与下颌管影像呈部分重叠或较大范围接触表现的病例有必要行CBCT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和倾斜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和29例非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倾斜角度的改变,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垂直位置和倾斜度变化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水平位置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比非拔牙组更靠近近中.结论: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加速了下颌第三磨牙向近中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