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轶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3):302-304,383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分别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分析其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颈内、外动脉分离特点,Shamblin分型。结果:12例肿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均为单发,右侧为6例,左侧为6例。在横断面上测量最大径,最大约5.9 cm×4.3 cm,最小约1.8 cm×2.0 cm。肿瘤在横断面上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肿块长轴与人体长轴平行。所有病例肿瘤的边界清楚。CT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或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持续强化,瘤体内CT值下降,延迟期所有病例肿瘤密度均明显降低,呈一致性强化。MPR、MIP、VR后处理图像12例均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ShamblinⅠ型为2例;Ⅱ型为6例;Ⅲ型为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显示颈动脉体瘤特征性改变及与邻近结构及血管的关系,能做出准确的Shamblin分型,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完成64层螺旋CT模板扫描和CTA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将减影和常规CTA原始图像分为2组(DSCTA组和常规CTA组),比较2组后处理时间,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DSCTA组较常规CTA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2组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常规CTA对血管外病灶显示清楚.而DSCTA与DSA均未能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简单、无创、去骨效果良好,综合常规CTA与数字减影CTA全面分析脑血管情况,效果优于DSA检查,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11例,均行64排CTA检查确诊.结果 11例均明显强化,肿瘤表面及内部有匍行滋养血管,均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图像清晰,可立体、直观的显示颈动脉体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Ji JS  Zhang SZ  Lu CY  Su JL  Wang ZF  Zhao ZW  Xu M  H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60-564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胃间质瘤共33例,对其中的17例腔外型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对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和82.4%,其表现特征为:(1)与胃壁相连的腔外直径大于5cm分叶状肿块具有“钻角”征象者13例。(2)肿块密度不均,15例动态3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减退。(3)腔内肿块边缘有大小不一龛影者11例,腔外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犯者9例。(4)肿块与胃壁宽基相接或不可完全分割区。(5)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在综合临床表现与主要CT征象的基础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MCBT)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MCBT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原始数据,分析MCBT生长特点、对周围软组织和血管侵袭情况,同时分析血管成像在显示供应动脉方面的情况。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的不规则肿块,体瘤大部分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向周围组织结构侵袭性生长,其中3例显示瘤体明显侵袭颈内静脉,瘤体与颈内静脉内侧壁分界不清;1例显示病变侧颈内、外动脉远端未见显示,对应咽旁间隙可见肿大淋巴结。CT血管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将颈内、外动脉明显撑开,其中3例显示瘤体明显侵袭颈内静脉壁,典型"抱球征"未见显示,呈"破杯征";1例虽见典型"抱球征",但肿瘤颈内、外远端未见显示,同时可见多个迂曲供应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结论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能够较简便地检查MCBT累及周围结构和血管情况,有助于提高对该类肿瘤的定性诊断及与良性颈动脉体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下颈动脉体瘤的表现及其评价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了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6例,术前均行16排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总结颈动脉体瘤在MSCTA下的特点。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右侧10例,左侧6例。16例MSCTA原始图像上均显著强化,CT值均在200HU以上,16例病灶内均可见粗大迂曲的血管。12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后方,2例完全包绕颈内外动脉,2例完全骑跨于颈动脉分叉中使颈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其中1例破裂出血。结论:MSCTA不仅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内部特点,而且能三维立体的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全腹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患者9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成像,分析其在小肠扭转中的表现。结果 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6例全组小肠扭转,AV重建显示SMA左侧的空肠动脉呈螺旋状或圆弧形向右侧旋转,分支远段位于右侧,SMV及分支与同名动脉伴行;3例部分性空肠扭转显示上端局部空肠动脉分支由SMA左侧呈圆弧形向右旋转,SMV及分支未能明显显示异常。小肠扭转诊断准确率100%(9/9)。结论 MSCTA能根据空、回肠动脉的走行、分布等,为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s,CBT)的诊治经验,探讨CBT的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1例CBT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8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3例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21例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10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7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切除,4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重建术。结果:21例瘤体均完全切除,术后无死亡、偏瘫和失明病例;发生患侧口角歪斜、霍纳综合征、声音嘶哑、舌歪、饮水呛咳各1例。20例均获随访,时间4个月至15年,无术后复发及转移。结论:术前彩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CBT首选方法,术中减少脑缺血时间和脑神经的保护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的CTA检查结果,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CTA显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显示率为100%;颈内动脉狭窄1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4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计算狭窄程度。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首选无创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狭窄段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先行CT平扫检查,然后行CTA检查,在ADW4.0工作站上行VR(容积再现)、MIP(最大密度投影)和MPR(多平面重建)分析。结果 9例表现脑出血,1例脑梗死,1例1侧大脑发育不良,1例脑实质未见明确异常。MS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并可较好的显示侧支血管网。其中1例显示合并动脉瘤。结论 CTA不仅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更显示烟雾病的脑实质病变,特别是脑出血疾病方面占优。VR重建能显示狭窄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较好地显示颅底烟雾状血管,而MIP和MPR侧在显示细小血管方面较好。CTA是怀疑此病的首选无创筛选检查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CT血管成像,且应用同步减影技术(ssCTA)。扫描数据在AW4.3后处理工作站上使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后处理。结果: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142段,闭塞26段,动脉瘤11例,血管起点变异15例,血管正常患者17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初步诊断,并且头颈部CTA能够成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首要检查及主要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伟  杨立民  汪长胜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14-1615,163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西门予16排螺旋CT对4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NNCT+CTP+CTA检查,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该“一站式”检查。经西门子后处理软件进行评估。结果灌注异常区的CBF(t=2.45)、CBV(t=3.07)、MTT(t=2.89)三组参数值与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12处:中度狭窄4处,重度狭窄及闭塞8处;颅内动脉狭窄25处:中度8处,重度狭窄及闭塞17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6例。灌注异常区的灌注参数仅MTT值异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低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值=0.523〉0.5,P=0.012。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程度不成正比。结论“一站式”CT检查能灵敏而准确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有效地判断头颈动脉系统是否存在狭窄和闭塞、确定病变部位和测量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蝶窦旁颈内动脉动脉瘤应用CT血管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我院蝶窦旁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11例,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蝶窦内不规则软组织影与邻近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均匀同步强化,并与其沟通,边缘见浅分叶,边界清晰;周围部分动脉期不强化的软组织影边缘不整.病灶大小为1 mm×2 mm×3 mm ~ 27 mm× 30 mm×33 mm; CTA最早期病变表现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管壁局部毛糙不整,瘤体小,发生于外伤后7d.11例邻近蝶窦骨壁均出现骨折,6例断端累及蝶窦外侧壁,4例累及蝶窦后外壁并错位,局部出现骨质缺损1例.结论 破入蝶窦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用颅脑CTA检查可明确诊断,联合应用CPR、MPR、MIP、VR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破口及蝶窦壁骨折位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16排螺旋CT对肾动脉狭窄诊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因高血压怀疑肾动脉狭窄的80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肾动脉CTA检查,全部均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三维后处理,包括MIP、MPVR、VR,并与轴位图像做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能获得满意的肾动脉CTA轴位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2-4级分支,能够准确判断狭窄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可以对肾动脉狭窄进行准确评估,是非损伤性的、有效的成像技术,可常规作为怀疑肾动脉狭窄患者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