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C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髂内动脉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累及髂动脉分叉的ⅡC型腹主动脉瘤(AAA)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对42例ⅡC型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19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23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了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41例(97.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3例(7.5%),便血2例(5.0%),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通过对髂内动脉作不同的处理,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ⅡC型AAA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骨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2.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外周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外周动脉瘤(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7例)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之后于病变部位放置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12例成功进行外周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11例动脉瘤腔完全封闭隔绝,1例动脉瘤治疗后有内漏,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即刻造影示置入覆膜支架远端动脉均血流通畅。随访观察3~36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动脉瘤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3个月后发生覆膜支架腔内闭塞。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外周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DSA下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0例MSCTZ诊断为Stanford B型AD患者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结果 20例Stanford B型AD中,单纯行EVGE治疗共植入支架22枚,支架释放成功率100%,造影复查15例无明显渗漏和假腔显影(75%),5例少许渗漏(25%)以适应性球囊逐段贴覆后渗漏消失, 术后6天因右肾出血伴感染死亡1例, MSCT复查19例无明显支架移位或渗漏,回访3个月生存质量良好.结论 DSA下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可有效提高EVGE治疗的成功率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单侧髂总动脉闭塞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带膜支架植入术 (也称腔内隔绝术 ,EVE)为主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手术成功率高 ,围手术期死亡率极低 ,不仅适用于夹层动脉瘤 ,亦可用于真性动脉瘤的治疗[1 4] 。最近 ,我们应用该技术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 (AAA)合并右侧髂动脉完全闭塞的病例 ,取得了成功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 ,6 6岁 ,4 0年前因外伤后右下肢从股骨上段截肢 ,安装假肢后基本达到生活自理。 5年前出现头痛、头晕 ,诊断为高血压病 ,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物治疗 ,血压控制在 130~ 16 0 / 70~ 90mmHg。 2年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5.
腔内隔绝术 (EVE)用于腹主动脉瘤 (AAA)的治疗是一种微创新疗法[1] ,国内外已陆续开展[2 4 ] 。通常需动脉瘤远近端有合适长度的正常血管以供支架 人造血管 (SG)锚定才能将动脉瘤完全彻底隔绝 ,达到完美治疗效果。在AAA远端血管有变异时 ,单纯“介入”方式将难以完成腔内治疗的要求 ,需联合手术处理[5,6 ] 。我们曾遇到双侧髂动脉严重变异 ,即髂总动脉消失、髂内外动脉直接开口于AAA的病例并成功进行了EVE术。资料和方法一、病例资料患者男 ,72岁。体检发现AAA 2年。 2年来经外院CT监测 ,发现瘤体年增长速度超过 1.5…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复合腹主动脉病变进行腔内隔绝术(EVE)的可行性。方法:1例腹主动脉并存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经双侧股动脉切开、肱动脉切开引入贯穿导丝,利用导丝导向技术和牵张技术成功置入模块式支架-人造血管移植物,以隔绝瘤体。结果:腔内隔绝操作技术完全成功,3个瘤体同时被隔绝,未加用任何延伸移植,未出现内漏、移位等并发症,重建血流通畅。结论:本例为EVE扩大适应证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例为DeBakeyШa型,8例为DeBakeyШb型。1例夹层动脉瘤仅累及腹主动脉,合并真性动脉瘤。影像学资料显示全组有3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结果:1例腹主动脉混合型动脉瘤按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进行,2例将人工带膜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口,另7例均顺利进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随访2~16个月,全部病例均存活。结论:血管腔内置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74岁。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 3个月余 ,加重伴腰痛半月余入院。查体腹部左侧有一搏动包块 ,大小约 5cm×3cm ,B超、CT示 :中腹扫描见腹主动脉近髂总动脉分支段外径显著扩张 ,约 4 .5cm ,壁显著增厚 ,约 1.6cm ,扩张段内径尚可 ,腔内透声示 :搏动时该管壁柔顺性减低 ,包块以上腹主动脉有小范围管腔狭窄。术前CTA、MRI及血管造影等检查显示 :腹主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下方 ,瘤体上缘距右肾动脉开口 3cm ,累及双侧髂总动脉 ,瘤体最大直径 6cm。治疗 患者平卧 ,消毒 ,全麻。左侧股动脉穿刺留鞘。经左侧股动脉进入腹主动脉造影见双肾动脉…  相似文献   

9.
带膜支架腔内搭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膜支架腔内搭桥治疗动脉瘤是 9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1〕。我院 1997年 7月~ 1999年 4月共 14例 15个动脉瘤接受该技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14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6 4岁。降主动脉瘤 4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及左肾动脉瘤 1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 (AAA) 8例。髂总动脉瘤 1例。1.2带膜支架 VanguardTM装置 7例 ,TalentTM 装置 6例 ,自制带膜支架 1例。支架分直筒状和分叉状两种。1.3 方法 以放置分叉状支架为例 :①局部 (n =3)或全身麻醉 (n =11) ;②双侧股总动脉预备阻断 ;③…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6 9岁。于 2 0 0 3年 1月 14日因“B超发现腹主动脉瘤”收住我院胸心外科 ,入院后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右髂总动脉、左髂内动脉、左髂内动脉动脉瘤”。并于 2 0 0 3年 1月 2 4日行“右髂总、左髂总血管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前患者曾于 2 0 0 2年 12月 2 3日行B超检查 ,发现左肾下极一直径 2cm囊肿 ,右肾及膀胱未见异常。 2 0 0 4年 3月 ,患者于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右肾积水 ,6月 30日再次行B超复查 ,发现右肾积水加重 ,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发现右输尿管中上段扩张 (图 1) ,遂入住我院。入院后于 7月 16日行大剂量静脉肾盂…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凶险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于2003—09~2006—03,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方法105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行MSCTA,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表面遮盖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法及多层面重建法。观察分析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确定有无内漏、内漏的类型及漏出量。结果 105例中有13例术后出现内漏,发生率为12.4%,其中,8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5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Ⅰ型内漏8例,Ⅱ型2例,Ⅲ型3例。结论 MSCTA有利于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应作为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内漏等并发症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裸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近端内漏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裸支架治疗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近端内漏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使用裸支架地治疗原发性内漏3例,继发性内漏1例。1例裸支架在肾动脉下固定。3例跨双侧肾动脉开口固定。结果:裸支架均成功置入,近端内漏完全消除,术后未观察到肾功能受损、裸支架移位和近端内漏复发等并发症。结论:使用裸支架法治疗近端内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1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矩6-8,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多层面重建法(MPR)。观察图像确定有无术后并发症,并比较4种重建方法对并发症的显示情况。结果:31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MIP及MPR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4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5例术后出现渗漏,VR及MP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4例。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及MP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的转归变化,VR及MP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A有利于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考试术后并发症的诊断;VR及MP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  相似文献   

15.
1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心脏大血管急症.起病突然,常有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同时伴有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害,其病死率于发病后24 h内为21%.若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半数以上在2周内病死.近年来,通过血管腔内技术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瘤已倍受推崇.2002年8月至2004年4月,我院采用经股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6例,效果好,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EVGE治疗的Stanford B型AD患者30例,其中15例于DSA下经皮穿刺联合放置血管缝合器行EVGE治疗,为观察组;15例行传统(切开股动脉)行EVGE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的手术部位血管直径、生活质量评分及支架移位情况。 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 vs. 100.0%,χ2=1.03,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43.57±14.30)ml vs.(69.82±25.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2.63±1.07)d vs.(3.87±1.25)d]和住院时间[(5.47±1.85)d vs.(7.65±2.2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2.90,P均<0.05)。局部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 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经过3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92.54±13.52)vs.(83.25±1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P<0.05)。两组术后血管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支架未出现移位情况。 结论:在DSA下进行EVGE带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AD患者,可有效保证患者的成功率和预后,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加速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计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来CT血管造影(EBA),采用连续客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舍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常主动脉弓最大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和瘤体最大直径;术后测量真腔及腹主动脉直径、观察假腔内血肿情况,并与术前对照。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及容积再现法(VRT)。结果:根据测量数据选定的移植物规格、型号,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术后随访可见支架均放置于真腔内,真腔扩大;假腔缩小,并有血栓形成。结论:电子来CT增强扫描图像可获得精确的术前评估参数及进行无创的术后随访,较其它影像学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是否累及髂总动脉对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患者的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筛选自2002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为ATBAD并行TEVAR的4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示主动脉夹层远端是否累及至髂总动脉将其分为累及组(n=221)与未累及组(n=198)。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心率等临床资料,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30 d、6个月、1年行常规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胸腹主动脉CTA、血压及心率控制情况、临床症状、死亡及原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累及组患者的年龄、第一破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降主动脉真腔最大直径、有脑卒中史比例均低于未累及组;体质量指数、支架长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细胞计数水平,以及放射性疼痛、下肢缺血、夹层假腔大于真腔、螺旋形夹层的比例均高于未累及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和远期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新发脑卒中、新发下肢缺血、主动脉相关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