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均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仍明显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内脏传入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上述穴位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上述穴位均可有效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均不大,阿托品后或者胃复安后针刺上述穴位仍町有效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 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孤束核是以上穴位与胃联系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初级中枢。  相似文献   

3.
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障碍大鼠胃内压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并明显促进胃运动。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胃运动。在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也不大,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而且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更明显促进胃运动。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其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且针刺"足三里"引起孤束核相关神经元放电增加幅度不受周围胆碱能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及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复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孤束核在针刺“内关”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内关"对胃运动异常大鼠胃内压影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内关"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针刺各组大鼠"内关"30 s,NTS神经元单细胞活动均比针刺前有明显增加,且这种神经元放电的激活均具有统计学的极显著性差异(P0.01)。无论是在正常大鼠、阿托品后胃运动低下大鼠,还是胃复安后胃运动亢进大鼠,针刺"内关"均能引起大鼠胃内压的显著升高,与针刺前相比,这种胃内压水平的增加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内关"对不同胃运动状态的模型大鼠NTS神经元活动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针刺"内关"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针刺"内关"对胃运动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内脏传入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Liu K  Li L  Ben H  Zhao YX  Rong PJ  Gao XY  Zhu B 《针刺研究》2012,37(3):211-21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作用于不同穴位对麻醉大鼠不同状态下平均动脉压(MAP)及孤束核(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证明NTS神经元在针刺和升压反射信号整合中的作用。方法:在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及颈静脉注射脱羟肾上腺素(PE)引起升压反射的状态下,观察电针耳穴"心"及体穴"内关"足三里"对MAP的影响,同时用电生理学单细胞记录的方法记录和鉴别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细胞外放电活动,同步观察上述两种状态下针刺对单细胞放电的影响。结果:颈静脉注射PE引起升压反射,NTS神经元活动对升压反射的反应以兴奋为主。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和PE引起升压平台期时,电针耳穴"心"和体穴"足三里"能降低大鼠的MAP(P<0.001,P<0.05),"内关"无明显作用。电针3个穴位均能增加大鼠生理状态和升压平台期状态NTS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在两种血压状态下电针耳穴"心"和体穴"足三里"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比均大于"内关"(P<0.05)。结论:NTS内存在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被耳穴"心"及体穴"足三里"激活的百分比与"内关"相比更为显著,与针刺耳穴"心"及体穴"足三里"引起的降压效应反应相一致,说明在NTS内针刺和加压反射信号发生整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性唤起刺激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作用,为遴选针刺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有效穴位、确定最佳治疗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以阴道脱落细胞检测大鼠动情周期。动情前期/动情期大鼠14只,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大鼠18只。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内侧视前区、弓状核、室旁核部位神经元放电。刺激阴蒂模拟性唤起刺激,记录神经元放电反应,再从颈外静脉给大鼠注射β-雌二醇等,观察是否有反馈性作用,进一步鉴定所记录的神经元属性。以该神经元放电为指标,比较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8个)30 s对这类神经元的效应。实验在氨基甲酸乙酯(10%,1.0~1.2 g/kg)麻醉状态下进行。结果:从针刺的穴位看,动情前期/动情期雌鼠针刺后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子宫"关元"足三里"肾俞"中脘"厥阴俞"内关"膻中";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关元"子宫"足三里"中脘"肾俞"厥阴俞"内关"膻中"。从针刺部位来看,下丘脑与阴蒂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腹部(脐以下)、下肢、下背部(L1-S5)、上腹部(剑突-脐)、背部(T12以上)、胸部(剑突以上)、上肢。结论:针刺能有效调节下丘脑与模拟性唤起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但动情周期相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和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同一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不同,"子宫"关元"的激活效应较明显。针刺部位或穴位的神经节段支配与生殖器官的神经节段支配越接近,对下丘脑内性唤起刺激相关的神经元的激活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刺不同腧穴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内关"、"足三里"4穴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动物麻醉下分离颈静脉、颈总动脉,颈静脉插管给药造模(高、低血压),颈总动脉插管连接血压检测装置,各组依次针刺以上4穴,记录平均动脉压。结果:在高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足三里"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在正常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针刺"内关"却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在低血压状态下,针刺"内关"、"足三里"均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结论:不同穴位对血压的调节效应有一定差异,部分单穴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效应,而有些穴位需配合才能发挥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体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小脑顶核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在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小脑顶核(坐标:AP 11.6 mm,RL 1.0 mm,H 5.6 mm),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记录该神经元自发放电作为基线。采用随机顺序依次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与每次针刺前基线比较,观察对小脑顶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与同穴位针刺前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过程中F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增高(P0.01,P0.05)。中脘穴对FN放电反应率为56.00%(28/50),足三里、曲池、胃俞穴反应率分别为35.00%(21/60)、34.62%(18/52)、36.36%(20/55),中脘穴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1,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均可增高小脑顶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中脘穴对小脑FN具有优势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前庭内侧核(MVe)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MVe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MVe,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MVe神经元自发放电影响。结果: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均能不同程度地兴奋MVe神经元(P<0.01,P<0.05)。与足三里、曲池相比,胃俞的兴奋效应更强(P<0.05)。结论: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均可不同程度上兴奋MVe,影响MVe神经元自发放电。胃俞对MVe可能具有更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催产素(oxytocin,OT)基因敲除小鼠胃排空的影响,探讨室旁核OT在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调节胃功能活动中的作用。方法:8~9周龄OT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两个亚组各20只,雌雄各半,每个亚组分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处理,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组和针刺胃俞组分别电针单侧"足三里""内关""胃俞"穴15 min,随后用同位素锝-亚锡喷替酸(~(99m)Tc-DTPA)标记的牛奶0.1 m L灌胃(放射性活度为3 mCi/m L),灌胃完成后即刻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行胃排空检测50 min,用专用软件分析采集的原始数据,得到全胃半排时间(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胃排空曲线。结果:野生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减少,可加快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野生型小鼠胃排空(P0.01,P0.05);OT基因敲除型小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电针"足三里"和"内关"对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无显著影响(均P0.05),电针"胃俞"后GET 1/2、50 min末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可抑制OT敲除型小鼠胃排空(均P0.01);胃排空曲线:OT敲除型小鼠的胃排空明显快于野生型小鼠。结论: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小鼠的胃排空影响程度不同,OT基因敲除可加速小鼠胃排空,且影响部分穴位的针刺效应,提示作为自主神经通路始动器的室旁核OT神经元,可能以神经及内分泌的形式参与电针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功能的调节,抑制胃排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腧穴"胃病方"即"内关"中脘"足三里"的针刺信号在背侧网状亚核传导与整合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人工呼吸。立体定位仪固定头部,暴露菱形窝,玻璃微电极记录延脑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细胞放电。首先记录30 s的神经元背景活动,然后施以手法(捻转角度120°、频率80次/min)刺激"内关"30 s,同时记录SRD神经元的反应;刺激结束,待细胞放电恢复后,再用相同手法分别刺激"中脘"与"足三里"穴。结果:刺激"内关"穴后,放电频率从(1.67±0.35)个/s增加到(17.55±1.40)个/s;刺激"中脘"穴后,放电频率从(2.35±0.43)个/s增加到(16.96±1.83)个/s;刺激"足三里"后,放电频率从(1.83±0.37)个/s增加到(17.39±1.58)个/s。结论:SRD可能为腧穴"胃病方"3穴在中枢传入信息聚合的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2.
腧穴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治疗胃病的最佳腧穴组方法。方法:以乙醇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后,动态观察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模型胃粘膜组织学及超徽结构的影响。结果:“足三里”不同配穴均可减轻急性胃粘膜损伤。结论:在各穴组中,以“足三里” “内关” “中腕”组效果最好,可考虑做为治疗胃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 mRAN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针刺可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以及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nNOS的过度表达、减轻NO神经毒性有关,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方法:将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取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胃俞、脾俞、太冲、气、关元、天枢。对照组选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结果:针刺组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3.3%,差异有显著性差义(P<0.05)。两组在胃电图、胃动素、口--盲通过时间3项试验亦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D患者胃肠动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腧穴组方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腧穴不同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乙醇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后,动态观察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胃粘膜损伤模型血清及胃粘膜组织中NO和ET含量的影响。结果:NO/ET的平衡与胃粘膜的保护机制有关。电针“足三里”等穴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万以“足三里”+“内关”+“中脘”对胃粘膜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治疗胃黏膜损伤及改善睡眠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治胃组穴选"中脘""足三里",安神组穴选"照海""申脉",联合组穴选"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针刺干预5d。末次针刺后,各组用40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持续时间。然后断头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后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纹状体中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阈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胃组和安神组大鼠睡眠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效果更加明显(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肉眼可见胃黏膜损伤明显,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胃组和联合组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安神组也有所降低(P0.05);安神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胃黏膜完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DA含量明显减低,纹状体中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胃组、联合组血清DA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联合组纹状体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血清DA含量高于安神组(P0.05)。结论:针刺"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能够促进大鼠胃溃疡的愈合,同时延长睡眠时间,这与其降低纹状体中DA含量,增加血清中DA含量有关。说明胃肠疾病与睡眠之间相互影响,为临床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