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影 《中国医学创新》2008,5(10):110-111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是新生儿时期危重症之一,其特点是持续肺高压和有向左分流。引起持续性肺高压的主要因素是肺血管痉挛,常见病因有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胎粪吸入和肺炎等。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并获得较好疗效。多年来国外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多种新生儿严重肺部疾病,如RD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45例为观察组,无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45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感染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肺透明膜病及湿肺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母亲妊娠高血压以及孕周>42周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入性肺炎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新生儿败血症、孕母孕周>42周、孕母妊娠高血压及剖宫产均是新生儿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针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进行早期预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内肺动脉压力下降,如果出生后这一生理性转变未能实现,即发生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当肺血管阻力超过体循环阻力时,造成部分血液经卵圆孔及(或)动脉导管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出现低氧血症.目的 浅谈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降低肺动脉压力,维持正常血压.  相似文献   

4.
郭雷鸣  马燕  王立俊  杨波 《中国医刊》2012,47(10):86-88
目的 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PPHN患儿的原发疾病、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心脏超声确诊的60例PPHN新生儿原发疾病包括:围生期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细菌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膈疝、新生儿败血症等.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硫酸镁、吸氧或机械通气治疗,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均临床治愈,18例重度肺动脉高压中有10例患儿死亡.结论 PPHN病因复杂,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v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新生儿肺循环压力和阻力持续增高,导致在动脉导管和卵圆孔水平出现右向左分流,表现为全身发绀,吸入高浓度氧后发绀不易缓解的循环性疾病。引起PPHN的常见原发病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膈疝及新生儿湿肺等。作者观察了PPHN患儿分别行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后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又名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持续性肺血管梗塞、新生儿暂时性心肌缺血、新生儿肺低灌流综合征。是由于生后肺血管阻力的持续增加,阻止胎儿循环过度至正常新生儿循环。当肺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性综合征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新生儿胎粪吸入性综合征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患儿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10 h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和肺动脉压力。结果:10h后试验组患儿生存率为85%,高于对照组患儿生存率65%;试验组治疗后氧合指数与肺动脉压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氧合指数与肺动脉压力。结论:高频震荡通气可以改善新生儿胎粪吸入性综合征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氧合指数,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对32例持续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患儿,在呼吸机机械通气情况下,将NO气源加入呼吸机环路中,NO浓度从20ppm(1ppm=0.001‰)开始,每经15~30min无效者增加5ppm,达到50ppm,30min仍无效者停用。有效者,持续6h后,每15min降低NO浓度5ppm,降为6ppm,持续24~72h。治疗时观察体循环氧合情况、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肺动脉压力、血压、心率、高铁血红蛋白(MHb)、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结果32例患儿中28例(28/32,87.5%)吸入NO后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吸入30min后,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01),以6ppm浓度维持24h后,氧合指数持续改善,肺动脉血流继续增加。停用后没有复发。而心率、血压、高铁血红蛋白未明显改变。结论吸入NO能显著降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改善氧合。对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疗效,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相容 《当代医学》2016,(18):47-48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引发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因素。方法选取40例病例资料完整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取40例同时期没有发生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新生儿围生期调查表中记录的信息对2组患儿的抢救措施、Apgar评分、血糖、体温、心动图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进行窒息复苏抢救过程中需要进行积极呼吸支持治疗的患儿有31例,对照组有12例。观察组患儿的血压为(31.28±9.25)mmHg、血糖为(2.65±0.67)mmol/L、体温为(33.25±0.28)℃、动脉血pH值为(7.11±0.12),对照组患儿的各项指标依次为(39.54±9.21)mmHg、(3.45±0.49)mmol/L、(38.54±4.21)℃、(7.23±0.11),观察组血压、血糖、体温、动脉血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引发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有低血压、低血糖、低体温以及酸中毒等。临床上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低血压、低血糖、低体温及酸中毒的检测和治疗,可有效减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白文  杨秀芬 《吉林医学》2012,(6):1276-1277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并确诊的31例PPHN患儿,呼吸支持的基础上采用硫酸镁治疗,硫酸镁首剂200 mg/kg,30 min内微量泵静脉注入,继之维持量40~50 mg/(kg.h)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入,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减量至20 mg/(kg.h)后停用,监测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血钙、血镁、肺动脉压。结果:硫酸镁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pH值与用药前比较明显改善,肺动脉压下降,差异显著。硫酸镁平均治疗(72.3±12.17)h。结论: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确切,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1.
桑葵 《新疆医学》2012,42(7):70-77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是指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及(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1].  相似文献   

12.
陈丽清 《包头医学》2001,25(2):56-57
病例选自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1999年6月~2000年6月)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共9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雾化吸入硝酸甘油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支持疗法,包括适当的通气支持.观察组予空气压缩雾化吸入硝酸甘油20 μg/(kg·次)+生理盐水3 mL,持续20~30 min/次,每12 h 1次,连用3 d.对照组予硫酸镁负荷量200 mg/kg在30 min内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给予30~50 mg/(kg·h)连续静脉滴注3 d.所有病例记录治疗前后PAMP、pH、PaO2、PaCO2、FiO2、HR、RR、SBP.结果 两组PAMP、PaO2、PaO2、FiO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MP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FiO2下调更快.观察组S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SBP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例出现低血压的不良反应.结论 雾化吸入硝酸甘油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抗感染、氧疗、纠正酸中毒、保暖等综合支持性治疗;对照组加用硝酸甘油治疗,研究组加用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在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同时,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痊愈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1例新生儿Graves病引起与新生儿甲状腺毒症有关的严重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 N)以至于接受体外循环膜氧合治疗。虽然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新生儿阶段很少见,但其与成人肺动脉高压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影响肺血管压力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近研究证明甲状腺功能亢进直接  相似文献   

16.
罗薇  蒋鸿鑫 《友谊医刊》1998,21(3):49-4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肺氧合障碍和肺动脉高压(PH),PH常常发生在ARDS早期,PH持续存在的病人预后差。吸入一氧化氮(NO)可减轻ARDS病人的肺动脉高压,改善肺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和改善肺泡通气/灌注比例失调。NO和各种亲核物质反应生成的化合物(NONOate)通过无酶催化途径释放NO,引起血管舒张。  相似文献   

17.
谭鑫 《中外医疗》2016,(6):100-101
目的 研究分析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地那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和肺动脉压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OI、PAP指标分别为(8.0±4.1)、(25.2±7.4)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74.7±9.1)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动脉氧合指数和肺动脉压,提高氧分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米力农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气道压及肺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力农为一种治疗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较好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51-54
目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n=40)和常频机械通气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原发病、血气指标、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频振荡通气组患儿的胎粪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比例均显著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湿肺比例均显著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PaO_2显著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FiCO_2、SPAP均显著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20.0%(8/40)(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效果较常频机械通气好。  相似文献   

20.
杨红群 《海南医学》2013,24(14):2082-2084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基础上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及药物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仍低于83%的患儿通过心脏超声证实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者41例,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治疗组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再加用前列地尔(5 ng·kg-1·min-1)持续静滴6h,连用3d,在治疗期间监测肺动脉压、血压及血气分析.结果 治疗24 h后患儿的SaO2开始上升,治疗48 h后肺动脉压下降PaO2上升,治疗72 h后PaCO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无一例出现低血压不良反应.对照组治愈率为65%,死亡率为10%,治疗组治愈率为85.7%,死亡率为4.8%.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