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从1999年6月至2009年4月,我们经CT检查发现,经手术病理证实31例纵隔肿瘤患者。纵隔肿瘤与肺肿瘤、食管肿瘤、主动脉瘤、肺门转移淋巴结肿瘤等,常易混淆,易致误诊,由于CT的普及应用,特别对软组织病变分辨率高,从而提高了纵膈肿瘤诊断准确性,现将我们鉴别诊断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纵隔型肺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经支气管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中心性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11例,隐匿性肺癌4例。左上肺11例,左下肺2例,右上肺13例,右下肺3例。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病灶中央坏死15例,不规则钙化5例;7例患者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1例,淋巴结坏死者5例。结论在纵隔型肺癌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可与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我院13年来对41例纵隔肿瘤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体会。并对纵隔肿瘤的诊断,现代辅助诊断技术和胸部CT、MRI、B型超声波、ECT检查和胸腔镜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手术切口选择、术中探查及操作技巧等手术治疗体会,手术预后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体部CT机出现以前,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靠X线胸片,但其定性诊断率低,约为30%左右。用CT诊断纵隔肿瘤,确诊率明显提高,其定位诊断的正确率为92%;确定肿物为囊性、脂肪性、实性或血管性的正确率为100%。这是因为CT的密度分辨率比普通X线大10倍;其图像为横断面,无影象重迭:还能显示普通X线的“盲区”;CT增强检查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有人统计,CT比胸片能多提供82%的额外诊断信息,而且CT所见对65%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纵隔原发性少见肿瘤的多层螺旋CT的表现,提高对前纵隔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6例前纵隔原发性少见肿瘤的CT表现,所用病例均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8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部分性异位甲状腺肿1例,Castleman病3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及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为前纵隔巨大占位,并侵犯上或中纵隔,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性异位甲状腺肿及Castleman病CT表现为前纵隔良性占位,增强扫描部分性异位甲状腺肿强化特点与颈部甲状腺表现一致,Cas-tleman病病灶强化非常明显。结论前纵隔原发性少见肿瘤较易被误诊,但部分肿瘤有比较特殊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进一步认识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1例,其中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8例,节神经细胞瘤4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胸部拍片及CT扫描。结果: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后纵隔(95.2%),典型X线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肿块,CT可明确显示病变内钙化,肿块形态,肿块与邻近结构的显示及肿块的强化特点等。结论:X线检查是发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手段,CT扫描有利于肿块的准确定位及形态学诊断,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本收集了1997年-2002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对其X线及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奚日泉  顾泗荣 《江苏医药》1989,15(6):345-346
我院从1972~1986年共收治纵隔淋巴结结核7例,均误诊为纵隔肿瘤,(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穿刺证实胸骨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纵隔影缩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4例,年龄在23~43岁之间。病变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前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探讨CT在前纵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密度,与周围脏器毗邻关系及强化方式等,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胸骨后甲状腺3例,畸胎瘤8例,淋巴瘤2例,胸腺瘤5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例,侵袭性胸腺瘤2例,误诊2例。结论前纵隔肿瘤具有典型的CT图像特点及强化方式,而且可以较直观的了解肿瘤对周围脏器浸润情况,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其余患者均恢复出院。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分析了10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 CT 表现,讨论了该病的 CT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些患者在临床多表现为高血压、痴呆、肢体活动障碍和精神障碍。CT 所见主要有:①两侧脑室旁白质内低密度灶;②多发或单发小梗塞灶;③两侧脑室扩大。作者认为,本病的CT 影像较有特征性,CT 能够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腥部肿块的CT诊断准确性,并与病理诊断作比较,探讨CT误诊的原因.方法将360例腹部肿块患者CT诊断后行手术,经病理诊断将其分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炎症三大类,对CT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部肿块的CT诊断总体符合率为90.83%,误诊率为9.17%.结论CT与病理有很强的互补性,应重视病史并作出综合分析,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纵隔肿瘤外科手术和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了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40例纵隔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与外科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资料中,共37例患者手术完整切除,其中一并切除肺叶1例,3例进行开胸探查活检,手术切除率高达92.5%。38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并发脊液胸腔漏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患者1例,因术后呼吸衰竭死亡1例,死亡率为2.5%。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纵隔肿瘤的首选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切口,将瘤体尽量完整切除,依照病理选择恰当的术后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类型、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对1993年以来诊治的1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肠良性肿瘤中以平滑肌瘤为多,占(4/11),恶性肿瘤中以腺癌多见,占(5/7),小肠肿瘤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等.16例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为38.8%(7/18),B超、CT诊断符合率低,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2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分析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收住本院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24例,肿瘤最大径线值1.5~13.0cm,平均(6.0±1.7) cm,均采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各项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0.3±19.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4.6±21.4)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9±3.2)d;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依据平均肿瘤最大径线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体积较大组(>6 cm)和体积较小组(≤6 cm),其中较大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较小组(均P< 0.05),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电视胸腔镜可用于各类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降低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临床拟诊CBT的5例行颈部双源CT检查,根据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其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关系,评估手术的风险及可行性。结果 5例DSCT检查结果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界线清晰的软组织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呈明显强化,瘤体血供丰富。4例单侧瘤体较小CBT呈现典型的"高脚杯"征。1例双侧瘤体较大,虽未见到颈总动脉分叉处典型"高脚杯"征,但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外生性的肿瘤,动脉管腔无明显狭窄。5例均可做出CBT的诊断,均在保留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基础上完整切除瘤体。结论 DSCT具有检查方便,迅速无创的优点,对CBT的诊断、分型、判断手术难易情况及评估风险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 HT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为其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2020年苏北人民医院 5例 HTT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呈梁状排列,间质常见基底膜样物沉积,细胞质内见嗜酸性颗粒状物,可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瘤细胞 CD56、TG呈阳性表达, Ki67细胞膜阳性表达。该类肿瘤需要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副神经节瘤等鉴别。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结合组织病理学及相关检查做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集合管癌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肾脏集合管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均有肉眼血尿及腰痛病史,2例肿瘤位于有肾体部,2例位于左肾上极,1例位于右。肾下极,5例均有肾周脂肪囊受侵犯,境界不清,侵袭性生长,cT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不均匀强化。结论肾脏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以肉眼血尿、腰痛为主,结合临床,CT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终诊断还需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与分析肺部不典型结核病变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肺部不典型结核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CT扫描资料进行观察与总结.结果 该组患者共98例,以病变累及到双肺部下叶作为常见,存在广泛的病变范围,病变形状如下:直径> 2.0 cm的团块状或条索状共94例,占95.92%,其中具有明显边界者87例,占92.55%,边界较为模糊者7例,占7.45%,结节直径在0.5~3.0 cm之间,平均结节直径为(2.01±0.56) cm.该组患者的CT扫描影像学表现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CT可见大片的实变影,密度较高,周围可存在渗出样改变以及条索、结节以及小斑片样影;(2) CT可见结节粟粒状影沿着支气管分布,部分密度影与支气管组织融合,部分可见支气管存在播散病灶,少数可合并存在肺间质部位的改变;(3)CT可见空洞壁大多不光整,部分可见小液平,周围存在条索样等改变;(4) CT可见病灶周围不光整,边缘模糊,部分可见小毛刺征或浅分叶,中央存在低密度影,周围可见条索状等改变.结论 对于表现为呼吸困难的肺结核患者而言,尽管可能存在临床资料不典型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病灶仍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CT图片及痰检结果有利于肺部结核的早期诊断,为治疗及预后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