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的稳定性。方法根据《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及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质量标准,以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的性状、沙丁胺酮、有关物质、递送剂量均一性、微细粒子剂量、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为指标进行考察,分别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通过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评价制剂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结果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3批模拟上市包装,经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各项指标未见显著变化,符合质量标准要求。3批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样品的预测有效期均大于60个月。结论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各项指标在观测时间内符合要求,有效期暂定为24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与药用气雾剂铝瓶的相容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液与迁移液中抗氧剂和金属元素的含量,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四氢呋喃-乙腈(1:3:6,V/V/V),流速为1.5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抗氧剂101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老年哮喘患者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老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急诊治疗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老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考组,各60例,参考组患者仅应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哮喘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改善、治疗有效率、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均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应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急诊治疗老年哮喘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与治疗有效率,并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以硬脂酸为主要辅料,采用熔融制粒法,制备了硫酸沙丁胺醇绥释胶囊,并对其溶出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老年哮喘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联合治疗与单行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效果对比.方法:选择急性老年哮喘患者80例,均为万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呼吸内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随机分组,就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联合治疗(观察组,n=40)与单行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对照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急性老年哮喘患者肺功能指数FEV1%、FEV1/FVC治疗后优于对照组,血气分析值PaCO2、PaO2水平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恶心、胸闷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恶心2例,胸闷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老年哮喘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可显著改善动脉血气,促进肺功能恢复,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赵燕君  仪忠勋  谢兰桂  杨会英  肖新月   《中国药师》2022,(12):2210-2216
目的:评价药用气雾剂抛射剂1,1,1,2-四氟乙烷(供外用气雾剂用)的质量现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定标准检验结合探索性研究的方式,对3家企业生产的6批1,1,1,2-四氟乙烷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酸度、气相中不凝性气体、有关物质、喷雾模式、形态等关键质量属性进行考察,分析不同企业产品的质量差异及质量标准的合理性。结果:6批样品按法定标准检验,合格率为100%,通过探索性研究优化了酸碱度及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明确了气相中不凝性气体的操作关键点,发现不同产品的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无较大差异,但国产产品的杂质种类比进口产品多4种,总杂质含量比进口产品高10倍多。结论:1,1,1,2-四氟乙烷总体质量较好,但现行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国产产品在杂质控制水平上与进口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国内企业进一步优化合成及工艺路线以更好的控制杂质种类及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茶碱控释片和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急性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老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1例)与对照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茶碱控释片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的呼吸容积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老年哮喘患者应用茶碱控释片和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哮喘症状,可作为治疗急性老年哮喘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和验证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测定试验菌株的回收率,确立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方法,并进行验证。结果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回收率均在0.5~2.0范围内;控制菌的检查采用常规法,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的规定。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改进沙丁胺醇气雾剂的供试液制备方法,提高检出率。方法:参考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32版等进行试验,将沙丁胺醇气雾剂的原液进行薄膜过滤后,检查其微生物限度,并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本方法满足中国药典2010年版验证试验的基本要求。5株验证菌株的回收率均大于90%。结论:用该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能达到检测目的。对同类局部给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硫酸沙丁胺醇口崩片直压工艺,并测定其含量。方法:采用因子设计优选口崩片直压工艺,以直压甘露醇(pearlitol 200 DC)(X1)、交联聚维酮(PVPP)(X2)、微粉硅胶(silicon dioxide)(X3)、硬脂酸镁(MS)(X4)为自变量,以直压粉末的休止角(angle of repose)(Y1)、片子硬度(Hardness)(Y2)以及崩解时限(Disintegration)(Y3)为变量建立方程,最终确定直压工艺;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含量。结果:X1、X3显著影响Y1,方程为Y1=35.8375—0.03125X1+0.4X3-0.0425X1X3;X4显著影响Y2,方程为Y2=5.73875—0.54125X4;X2、X4显著影响Y3,方程为Y3=75—1.975X2+20.375X4,通过等值线确定最佳处方,并且最佳处方的理论预测值在真实值波动范围内;硫酸沙丁胺醇在4~200u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为99.6%,RSD值为0.62%(n=9)。结论:硫酸沙丁胺醇直压工艺简便可行,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硫酸沙丁胺醇口崩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氧气吸入沙丁胺醇佐治毛细支气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氧气吸入沙丁胺醇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治疗组32例毛细支气管炎用氧气驱动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对照组31例用利巴韦林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结果:治疗组咳嗽、喘憋及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结论:氧气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起效快,疗效明显,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 ,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 ,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 ,溶胀层材料类型、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溶胀性材料 ,并加入 0 0 5 2mol LSDS ,共同作为内包衣层 ,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 ,当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增重均为 1 8%时 ,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 4 5h ,时滞后 1 5h累积释药 80 %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7.53%,总有效率为94.80%,对照组显效率为44.16%,总有效率为83.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量(P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显著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控释膜包衣工艺对硫酸沙丁胺醇控释小丸控释膜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在流化床中以不同操作制备硫酸沙丁胺醇控释小丸样品,然后测定小丸的药物释放度并用显微镜观察膜表面特征。结果雾化压2bar左右.物料温度在33℃~38℃时控释膜质量较好,药物的释放度与控制标准非常接近。结论工艺参数的设定能明显影响小丸控释膜的质量。因此,在工业生产时,为保证产品批间的释放特性的稳定,须设定相对精确的工艺操作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高渗盐水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液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9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B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液混合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C组)给予盐酸氨溴索针剂、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液混合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A组)给予3%氯化钠注射液、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液混合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三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住院天数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三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改善,治疗组较2个对照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更明显,平均住院日更短。A组的总有效率优于B组、C组(P<0.05)。结论 3%高渗盐水联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液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对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治疗,观察组予以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康复指标(哮鸣音、气短、咳嗽)、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最大呼气流量(PEF)、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680,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哮鸣音消失时间[(1.04±0.35)d]、气短消失时间[(2.11±1.25)d]、咳嗽消失时间[(3.75±1.08)d]及住院时间[(5.28±1.53)d]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FEV1、PEF、FVC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267,P>0.05).结论 与单纯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相比,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效果更加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对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与肺功能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制备硫酸沙丁胺醇延迟释放片的方法。方法:用湿法制粒制备片芯,PEG6000/EudragitS100聚合物的分散物做外层释药控制层,采用干压包衣技术制备延迟释放片,用DSC,X-ray衍射及傅立叶红外对PEG6000/EudragitS100共熔物进行鉴定,并进行延迟释放片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PEG6000和EudragitS100完全混合生成一种新的固体分散物聚合物,延迟释放片的体外迟滞时间为4h。结论:硫酸沙丁胺醇延迟释放片处方设计和工艺方法可行,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联合沙丁胺醇等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3月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120例年龄为1~9个月的患儿,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双盲分组,分别采用注射用水、0.9%氯化钠溶液,3.0%氯化钠溶液和5.0%氯化钠溶液共4组,每组30例,各组加用同量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溶液,分每日3(2)次雾化吸入治疗。结果经过7d的观察治疗,各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者均有效,以高渗盐水组在改善症状、管理天数、疗效方面更为显著(P〈0.05),且安全性和依从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者,目前除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水、电解质和营养平衡、吸氧吸痰外,雾化治疗采用高浓度氯化钠溶液加上沙丁胺醇等疗效突出,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安全性好,宜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develop dry powder inhaler (DPI) formulations of salbutamol sulfate (SS) by the aid of solid lipid microparticles (SLmPs), composed of biocompatible phospholipids or cholesterol.

Methods

The SLmP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wo different solvent systems (ethanol and water-ethanol) and lipid carriers (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PPC) and cholesterol) with/without L-leucine in the spray drying process. The spray-dried microparticles were physically-mixed with coarse lactose monohydrate in order to make our final DPI formulations and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in vitro drug release profile and aerosolization behavior.

Results

We observ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zes, morphologies, and in vitro pulmonary depositions between the formul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SS-containing SLmPs prepared with water-ethanol (30:70 v/v) solution of DPPC and L-leucine which had then been blended with coarse lactose (1:9 w/w) exhibited the highest emitted dose (87.9%) and fine particle fraction (42.7%) among the formulations. In vitro drug rele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despite of having a significant initial burst release for both cholesterol and DPPC-based microparticles, the remained drug released more slowly than the pure drug.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of using lipid carriers as well as L-leucine in DPI formulations of SS to improve its aerosolization behavior and retard the release profile of the dr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