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膜与细胞的功能息息相关。脂筏是一种特殊的膜结构微区,具有参与胞吞胞饮、信号转导、运输胆固醇等重要功能。一些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肌营养不良和阮病毒病可能与脂筏的功能紊乱有关。小窝是脂筏的一种,以小窝蛋白为标记蛋白;后有三种亚型,存在于不同的细胞。晶状体、视网膜和角膜上均发现有小窝的存在及小窝蛋白.1的表达。小窝蛋白-1不仅参与晶状体上皮细胞间的信号转导,还与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细胞间的通讯。小窝还参与角膜伤口愈合修复及视网膜杆细胞外节突触发送器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窝是细胞质膜上的特异化区域,在修复角膜上皮损伤、抵抗氧化应激对晶状体的影响、调控视网膜光信号转导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小窝还介导病理情况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血管渗漏,参与朊病毒感染视网膜和视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3.
整合素是由细胞分泌,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和信号转导.在晶状体的发育与晶状体疾病、青光眼、角膜病、近视、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整合素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参与细胞的增生、分化以及细胞的伸展和迁移,从而改变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微环境,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α-晶状体蛋白被归类为小分子休克蛋白家族,发挥分子伴侣的功能,在应激时维护各功能蛋白质的稳定性,防止细胞凋亡,增强细胞的适应能力.α-晶状体蛋白曾被认为仅存在于晶状体中,近年来发现其不仅存在于视网膜中,而且参与到多种视网膜病变过程中,如视神经损伤、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α-晶状体蛋白在正常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在各种视网膜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维护视网膜正常功能及病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及机制,为视网膜疾病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寻找新的治疗思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对小窝蛋白-1mRNA在大鼠晶状体中的表达量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的晶状体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25只),B组(UV照射组25只)于MEM培养液中培养8h。实验组:紫外线照射晶状体30min后,加入MEM培养液,于37℃下,置5%C0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加入培养液后〈1h、6h、12h、24h、48h时,应用荧光realtimelit-PCR技术检测晶状体中小窝蛋白-1的表达量,对照组不照射,与同等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小窝蛋白-1的表达量。结果紫外线照射30min后,测得的小窝蛋白-1mRNA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紫外线照射对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产生影响,并导致细胞小窝蛋白-1表达量减少,小窝蛋白-1的减少在氧化性白内障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小窝蛋白-1在晶状体上皮细胞膜上的表达减少。推测小窝蛋白-1对维持白内障晶状体透明具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中热休克蛋白A12B(heatshockproteinA12B,HSPA12B)的表达。方法 取SPF级SD大鼠9只,用水合氯醛处死后立即摘取眼球,采用Westernblot和RT-PCR分别检测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HSPA12B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化学法观察HSPA12B在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HSPA12B在大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均有少量表达,其中角膜组织(0.280±0.034、0.374±0.031)中表达强度相对最低,晶状体(0.331±0.036、0.453±0.040)次之,视网膜组织(0.453±0.029、0.680±0.045)中表达强度最高。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表明,在角膜组织中HSPA12B主要表达于上皮层,其中基底细胞染色最强,而角膜基质细胞上仅有弱表达;在晶状体组织中HSPA12B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皮质;在视网膜组织中HSPA12B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并与NeuN标记的神经元及GS标记的Müller细胞存在共定位。结论 HSPA12B在大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呈特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II(dipeptidyl peptidaseII,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发现DPPII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染色均呈阳性。结论:DPPII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II(dipeptidyl peptidaseII,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发现DPPII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染色均呈阳性。结论:DPPII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肽基肽酶Ⅲ(dipeptidyl peptidase Ⅲ,DPP 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 选取正常的两性Wistar大鼠,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 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 DPP Ⅲ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外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DPP Ⅲ主要存在于Wistar大鼠眼球的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外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已有研究证实与羊毛甾醇结构相似的三萜类化合物对于全身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近年来发现羊毛甾醇合酶(LSS)及羊毛甾醇对白内障具有治疗作用,但羊毛甾醇及其抑制剂与其他眼病的关系尚不清楚.了解羊毛甾醇在眼组织中的分布有助于阐明其与眼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中LSS及羊毛甾醇的表达及分布,为相关眼科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15只,采用戊巴比妥钠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大鼠,立即摘取眼球,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RT)-PCR法检测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LSS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对LSS在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检测羊毛甾醇在正常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含量. 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视网膜中无LSS蛋白表达,LSS蛋白在晶状体组织的相对表达量为0.43±0.05,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0.2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5,P<0.01).RT-PCR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无LSS mRNA表达,大鼠角膜和晶状体组织中LS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1±0.04,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0.2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P<0.01).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表明,LSS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层角膜细胞的细胞质以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和浅皮质层细胞,而视网膜组织中未检测到LSS表达,且视网膜中LSS与NeuN标记的神经元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标记的Müller细胞无共表达.LC-MS检测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未检测到羊毛甾醇,大鼠晶状体中含羊毛甾醇为(24.37±2.91) ng/mg,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5.31±0.58) n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P<0.01).结论 LSS及羊毛甾醇分布于大鼠角膜各层组织以及晶状体组织中,在视网膜各层组织中均无LSS表达.  相似文献   

11.
晶状体蛋白包括酶类晶状体蛋白和非酶类晶状体蛋白,对维持晶状体透明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角膜中也存在晶状体蛋白,在角膜透明性及眼部正常结构稳定性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角膜晶状体蛋白指的是包括酶类晶状体蛋白在内的、一类具有酶及结构组成双重功能、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水溶性蛋白.人类角膜晶状体蛋白主要包括乙醛脱氢酶(ALDH)和转酮醇酶(TKT).这些角膜晶状体蛋白在角膜组织中可通过结构改变吸收紫外线,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也可通过降解脂质过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毒醛类,抗氧化作用保护眼正常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角膜晶状体蛋白也在角膜透明性的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部分角膜晶状体蛋白还参与到细胞周期的调控.本文就角膜晶状体蛋白的概念、种类、结构、分布及作用等行为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乙酰肝素酶(hepranase,HP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切割细胞外基质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的一种葡萄糖醛酸内切酶.HPSE为单拷贝基因,可促进肿瘤转移和浸润、血管生成,维持晶状体囊膜结构,促进凝血活性以及参与胚胎组织发育等.关于HPSE与眼科疾病的关系报道较少,目前研究发现其与角膜炎症、新生血管形成,晶状体疾病、视网膜生理结构及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迁移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眼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是一种间质来源的多效生长因子 ,具有强大的促分裂、组织形成、诱发上皮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诱发血管生成的作用。其受体c Met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表达。HGF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c Met结合引起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的酶促反应 ,促发相应生物学效应。HGF在多种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损伤修复、保护和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诱发血管生成以及恶性肿瘤的发展、转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眼部 ,HG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节剂 ,它可刺激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虹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小梁细胞的生长和移行。房水中的HGF在角膜损伤修复、维持角膜内皮完整性、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HGF及其受体在维持小梁网正常功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且可能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发病机制有关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 ,HGF可能诱发视网膜、虹膜血管生成对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眼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问质来源的多效生长因子,具有强大的促分裂、组织形成、诱发上皮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诱发血管生成的作用。其受体c—Met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表达。HGF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c-Met结合引起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的酶促反应,促发相应生物学效应。HGF在多种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损伤修复、保护和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诱发血管生成以及恶性肿瘤的发展、转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眼部,HG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节剂,它可刺激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虹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小梁细胞的生长和移行。房水中的HGF在角膜损伤修复、维持角膜内皮完整性、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HGF及其受体在维持小梁网正常功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且可能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发病机制有关,在某些病理条件下,HGF可能诱发视网膜、虹膜血管生成对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保留晶状体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术的32例32眼患者,其中14例因合并白内障或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中切割了晶状体,另外18例保留了晶状体。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定术前和术后2wk内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细胞的4项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胞形态学改变以术后无晶状体眼更明显。从细胞参数改变上看,术后4项定量指标有改变,与术前相比,有晶状体眼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晶状体眼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时,晶状体的屏障功能减少了多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保留晶状体可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是一种应激反应蛋白,能被多种氧化应激分子诱导.HO-1及其产物胆红素和一氧化碳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内皮细胞凋亡等作用.本文就HO-1在角膜、小梁网、晶状体、葡萄膜及视网膜等眼部组织的表达及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全缺陷鼠为模型,深入研究Cav-1在视网膜中的功能。方法:通过免疫荧光及共聚焦显微镜的方法检验Cav-1在野生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通过HE染色的方法检测野生型(wild type,WT)和Cav-1敲除小鼠视网膜的形态及结构;应用视网膜电流图的方法检测WT和Cav-1敲除小鼠视网膜的功能。结果:Cav-1在视网膜的多种细胞中都有表达,在Müller细胞、视网膜血管和RPE中的表达尤为强烈。视网膜电流图表明,Cav-1敲除小鼠a波与b波均较WT鼠低,但HE染色显示其视网膜形态和结构没有明显异常。结论:Cav-1缺陷小鼠表现出光感反应降低,但视网膜形态和结构均正常,提示Cav-1缺陷鼠视力下降并不源于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缺陷,而是由于视网膜下微环境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是潜在的抗炎、抗纤维增生、抗新生血管形成及神经保护因子,其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的生理病理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PPARγ与眼科疾病的研究受到关注。目的研究PPARγ在眼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为PPARγ激动剂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SPF级C57BL/6J小鼠6只及SD大鼠1只,用质量分数3%水合氯醛麻醉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PPARγ在小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睫状体及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PPARγ在小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中均呈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显示,PPARγ在角膜组织中主要表达于上皮层,以基底细胞染色最强,而角膜内皮及基质细胞上仅有弱表达。PPARγ在晶状体中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浅皮质层;在视网膜组织中,PPARγ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外丛状层和内核层,此外PPARγ在SD大鼠睫状体组织中主要表达于无色素上皮。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显示,其在视网膜中与Muller细胞标志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共定位表达明显;PPARγ在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定位表达明显。结论PPARγ广泛分布于眼不同组织中并呈特异性表达,该结果为相关眼科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贺涛  艾明  邢怡桥  陈彬 《眼科新进展》2005,25(2):151-152
目的探讨在人工晶状体眼合并大泡性角膜病变及视网膜脱离病例中应用临时人工角膜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6眼)人工晶状体眼合并大泡性角膜病变及视网膜脱离患者行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良好,5例角膜植片透明,1例患者视力达0.1.2例患者手术中取出人工晶状体。结论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保留人工晶状体眼合并大泡性角膜病变及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球及部分视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