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为防治出血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 2008-2010年共捕鼠700只,共4科7属9种,分布于居民庭院、库房及野外农田、草地、灌木丛等。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平均鼠密度为3.83%,带毒率为9%。结论凤城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较高密切相关,为此控制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关键在于春秋季前开展村内外较大规模的灭鼠防鼠工作和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减少劳作和家庭环境中与鼠的接触及提高免疫力,是控制和降低出血热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鼠类调查及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芦岛市白塔乡老边村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为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笔者于2004年8~9月在该地区进行了一次统一灭鼠活动。1材料与方法1.1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居民监测20户,每户布鼠夹2~5只,村外布鼠夹50只,晚放晨收,连布3日。1.2投药情况本次灭鼠剂为0.005%  相似文献   

3.
迄今国内外已从30多种鼠肺组织中检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或分离到病毒。我们于1988年4月~1989年10月,对山东省莒南县EHF疫区鼠类EHF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的密度构成与种群分布;方法:夹日法,村内、村外同时布夹,每次布夹不应少于2昼夜;结果:村内密度为20.16%,村外密度为10.21%,村内鼠种较村外丰富,黑线姬鼠为优秀种,褐冢鼠、小家鼠、大仓鼠为常见种;结论:防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最佳灭鼠时机应在每年的3月和10月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贵州省三种不同情况EHF疫区鼠类连续两年逐月自然监测结果。通过37012夹夜的捕鼠调查,进一步查明各疫区鼠类传染源种类、密度、带病毒率的季节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布。为灭鼠防病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丹东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宽甸县位于丹东的东部山区丘陵地带,是近几年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例高发区,为了进一步掌握该疫区鼠类种群分布、密度,为防治出血热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于2008年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安区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趋势,提出其控制措施。[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8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年发病率均在20/10万以上。发病高峰为5-7月小高峰(24.2%)和10-12月的大高峰(62.6%)。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以15-60岁为主(88.9%)。职业以农民为主(69.9%)。鼠类调查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室内为褐家鼠,带毒率分别为20.0%(5/25)和1.8%(2/114)。该地区为混合型疫源地,流行仍以野鼠型为主,尽管褐家鼠带毒,但对该疫区的流行趋势影响不大。[结论]长安区EHF为典型的野鼠型流行特征,一般为3-5年为一个流行高峰。自然因素、农业作业模式改变、生态环境改变、疫苗接种及综合防治措施等对发病与流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摸清泉州市后渚港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源情况,泉州卫生检疫局与泉州市卫生防疫站检验科配合完成了为期一年(1991.5-1992.4)的鼠类监测.对捕获的鼠类进行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抗体检测,进一步查明传染源种类、密度、带毒率的季节分布,为灭鼠防病提供了生物学依据.泉州后渚港离市区10 km,位于东海之滨泉州湾内,东经118°42'58”,北纬24°53'18”,处于洛阳与晋江的汇合处,港区面积约17.6万m2.港区周围为江陵坡地,植被丰富,属我国华南地区闽广沿海亚区,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1.4℃,相对湿度75%,年降雨量836.9mm,鼠类一年四季均可繁殖.  相似文献   

9.
奉贤县滩涂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感染调查上海市奉贤县卫生防疫站201400林松涛,胡新泉,何金观,徐克俭,孙红专,费娟奉贤县南临杭州湾。拥有31.6公里的海岸线,涂面平坦,为开扩性的滩涂,泥沙底质,常年有饲养对虾、鱼类及捕捞鳗苗的人群在滩涂作业。近年来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1987~1994年间龙口口岸鼠类种群分布及其构成比。捕获鼠类1科3属4种,以小家鼠为优势种,但其鼠密度有明显下降趋势,作者针对龙口口岸鼠类种群分布及密度变化情况作出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防制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居高不下,为查清鼠的种类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关系,更好地开展除害灭病和掌握本地区鼠的种属、分布、消长情况,在全县各地进行了鼠种类、密度调查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嘉鱼县某镇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调查处置情况,为今后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查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及鼠密度、带毒率监测。结果病例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腰痛,并伴呕吐、腹泻症状。病例住所卫生状况差、有鼠迹,食物经常敞开存放。鼠密度调查为5%,捕获褐家鼠1只、黑线姬鼠2只,未检出汉坦病毒。结论病例食用被鼠污染的食品或接触被鼠污染的物品所致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建立监测点,加强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79~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结果:野鼠密度与EHF发病率呈正相关,野外鼠带毒率为15.74%,显著高于室内鼠带毒率8.94%,其中黑线姬鼠病毒携带率最高,为16.17%,显著高于褐家鼠带毒率10.13%,并认为黑线姬鼠可能是动物间EHF病毒的主要宿主,而褐家鼠可能是鼠与人之间EHF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乙类急性传染病,是本市重点传染病之一。为了解本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特征,切实控制疫情,笔者针对本市2000—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琪  王怡 《疾病控制杂志》2005,9(6):657-658
近年来,乌兰察布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趋于上升,疫区范围不断扩大.1999年以前该地区从无此类病例报告.2000年在乌兰察布地区(卓资县、丰镇市)连续确诊2例.为了摸清该市是否是新的疫源地,笔者于2001年10月对卓资县1例病人所在地大榆树弯乡进行了鼠类携带出血热病毒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调查,为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磐石市发病率高、病情重、治疗后身体康复慢、治疗费用高的传染病。近6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和科学灭鼠、加强宣传等综合防制措施的落实,EHF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温州口岸鼠类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防止疫情传人与传出。[方法] 对2000年5月~2001年4月间在温州口岸捕获的263份活鼠血清,采用RIP—SAP法监测鼠疫F1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与间接血凝试验(IH)法定量比较监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滴度。[结果] 263份鼠类血清中,鼠疫F1抗原均为阴性;检测EHF抗体,采用IF法,阳性率17.49%,阳性平均抗体滴度为1:188;其中褐家鼠EHF抗体阳性最高,达到34.04%。[结论] 1、监测结果初步证明温州机场和龙湾码头港区内,近年来鼠间未曾感染鼠疫杆菌。2、温州口岸港口区内EHF抗体阳性达17.49%,说明鼠间感染EHF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清青岛港前湾港区鼠类密度及种群分布。方法采用夹夜法、笼诱法调查,每月中旬1次,每次1d。结果:共捕鼠27只,隶属2目2科4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黑线姬鼠数量有所下降,平均鼠密度1.61%。结论:青岛港前湾港区鼠密度比以往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生境的改变以及港口建设过程中加强了防、灭鼠设施的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19.
荆门市位于湖北中部 ,地处秦岭大巴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了解荆门市主要鼠种及重点行业、居民住户鼠类的密度及侵害情况 ,为灭鼠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荆门市鼠类种群及其分布调查方案》要求开展了鼠类种群及分布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荆门市饮食行业、宾馆旅社等特殊场所 ,普通居民户和农村外环境。1.2 方法 采用夹夜法 ,统一使用中型铁板夹 ,诱饵使用花生米。饮食行业、宾馆旅社等特殊场所的生产间或操作间共布夹 2 0 0 0个 ;普通居民户厨房、卫生间共布夹 10 0 0个…  相似文献   

20.
蕲春县1970 ̄1996年EHF流行的季节特点为单峰型,高发月为12月。疫源地特点为一过性,间发性疫区发病较低,持发性疫区相对集中发病较高。总鼠密度为8.06%。鼠类总带毒率为10.89%。各种鼠密度与HEF发病呈正相关意义显著。流行主要以室内感染为主,Aa是动物间EHFV的主要宿主,而Rn是鼠→人间疫情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