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诱导的癫间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不同部位和致(癎)后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KA组再按癫(癎)发作后1d、1周、2周、3周和4周不同时点分为5个亚组.注射KA后,观察大鼠癫(癎)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3种不同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nNOS和eNOS)的表达.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癫(癎)发作后1d、1周即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出现在海马齿状回、CA1,CA2和CA3区,2、3周时下降,第4周出现另一个高峰,凋亡在齿状回和CA3区最明显.癫(癎)发作后早期即有大量的eNOS,iNOS和nNOS出现,另一方面,nNOS在齿状回表现为低表达,eNOS阳性细胞在齿状回、CA1、CA2区的表达也与凋亡的出现基本同步,而在CA3区却表现为癫(癎)发作后1d和1周出现少,在2周后才随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加,结论:凋亡参与KA致(癎)大鼠癫(癎)发作后神经元死亡过程,eNOS,iNOS和nNOS与癫(癎)发作后早期的神经原凋亡相关,iNOS与齿状回癫(癎)后迟发的神经原凋亡可能有关;nNOS与CA2和CA3区的癫(癎)后迟发的神经原凋亡可能有关;eNOS对KA致(癎)大鼠癫(癎)发作后CA3区神经元凋亡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三种不同亚型nNOS、iNOS、eNOS在红藻氨酸(KA)了致癫痫SD大鼠模型中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KA点燃癫痫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在致痫1、7、14、21和28d各个时间点,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脑电图描记,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三种不同NOS(nNOS、iNOS和eNOS)的表达。结果注射KA后大鼠出现癫痫发作,7~28d可见癫痫慢性自发发作。EEG表现为尖、棘波节律,7~28d仍可见痫性活动。KA致痫后1d,nNOS在CA1、CA2、CA3区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d时开始出现下降,在cA2、CA3区14d后又出现增多,在颞叶从1d开始就持续高水平的表达,而在齿状回和丘脑不同时间点nNOS阳性细胞表达都很低。iNOS在1d时各区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之后在CA1、CA2、CA3区及颞叶阳性细胞出现减少,而在齿状回及丘脑7、14d有所下降,之后又出现高表达。eNOS在KA致痫后1d在CA1、CA2及齿状回区表达较对照组增高,7d时出现下降,之后叉出现增多,但eNOS阳性细胞在CA3区却表现为癫痫发作后1、7d时出现少,在14d以后才大量出现,并逐渐增加,在颞叶及丘脑,1d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d时才开始表达增高,并持续高表达至28d。结论KA诱导癫痫发作大鼠脑内不同类型NOS在不同的时间和部位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情况及抗痫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卡马西平(CBZ)组,后两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 h、4h、12h、24h、48h和72h不同时点分为6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2h,海马CA1区、CA3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CA1区:KA组(6.53±1.36)个,CBZ组(5.85±1.68)个;CA3区:KA组(9.58±1.63)个,CBZ组(7.36±1.27)个],48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P<0.01)[CA1区:KA组(42.263±3.28)个,CBZ组(35.39±2.36)个;CA3区:KA组(57.64±12.76)个,CBZ组(38.37±13.65)个].经CBZ干预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是由凋亡引起的,CBZ可抑制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4.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情况及抗痫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卡马西平(CBZ)组,后两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h、4h、12h、24h、48h和72h不同时点分为6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2h,海马CA1区、CA3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CA1区:KA组(6.53±1.36)个,CBZ组(5.85±1.68)个;CA3区:KA组(9.58±1.63)个,CBZ组(7.36±1.27)个],48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P<0.01)[CA1区:KA组(42.263±3.28)个,CBZ组(35.39±2.36)个;CA3区:KA组(57.64±12.76)个,CBZ组(38.37±13.65)个]。经CBZ干预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是由凋亡引起的,CBZ可抑制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KA,10mg.kg^-1)诱导大鼠癫痫发作时海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mRNA表达变化的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同位素S^35 dATP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癫痫发作前后海马mGluR5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处理。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变化。结果 KA注射后大鼠均出现严重边缘性惊厥,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癫痫样放电,正常大鼠海马中有丰富的mGluR5 mRNA表达,以齿状回和CA1区表达较高,KA注射后海马各区mGLuR5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CA1,CA3,CA4区表达在2h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齿状回区表达在1h即有显著性差异(P<0.01),至72h各区表达均至最低。结论 mGluR5在癫痫发作后表达下降可能有助于限制神经元网络的异常兴奋性,使细胞发挥自身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μ型阿片肽受体(MORs)介导大鼠癫痫敏感性形成过程中海马NMDA2B受体(NR2B)表达变化。方法红藻氨酸(KA)皮下注射建立大鼠癫痫发作模型,采用脑立体定位及微渗透泵技术,海马内微量注射MORs激动剂PL017,或和拮抗剂β-FNA。7d后通过阈下剂量KA检测大鼠癫痫发作敏感性,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NR2B表达变化。结果PL017可显著增加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NR2BmRNA(+)神经元数及平均灰度。β-FNA则明显降低两个脑区的NR2BmRNA(+)神经元数及平均灰度。结论MORs介导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机制与NR2B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脂多糖海马内注射激活胶质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大鼠痫性发作及海马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脂多糖组(LPS组)、海人酸组(KA组)、生理盐水组(NS组)。立体定位在大鼠CA3区分别注射脂多糖5μg/μL、生理盐水、海人酸0.4μg/μL各1.5μL,记录大鼠的行为学、脑电图;行海马区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结果 海马内注射NS后大鼠未见痫性发作,脑电图呈基本节律。注射LPS或KA后2h内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痫性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尖波或棘波),KA组发作等级高于LPS组,部分LPS和KA组大鼠在给药后3~4周仍可见痫性发作。与NS组比较,LPS和KA组给药后急性期海马各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nNOS活性增高,慢性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数量减少,呈海马硬化表现。结论 海马内注射脂多糖可激活胶质细胞的固有免疫反应,并导致大鼠痫性发作和海马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源性神经肽Y基因(rAAV2/1-hNPY-EGFP)转染对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66只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点燃组(n=54)和对照组(n=12).点燃组以大鼠右侧海马CA3区注射0.4 μg/μl KA 1.5 μl 5次造成慢性癫痫大鼠模型后,又随机分为KA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组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组(n=18).EGFP组脑室注射rAAV2/1-EGFP 10 μl,滴度为5×1011/ml;NPY组注射rAAV2/1-hNPY-EGFP 10 μl,滴度为5×1011/ml.分别于注射后2、3、4周,再次右侧海马CA3区注射1.5 μl KA诱导癫痫发作,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和脑电图改变.结果 对照组无癫痫发作;在发作级别、发作潜伏期、脑电痫波密度和脑电波幅方面,2、3周时NPY组与KA组、EGFP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 05);4周时NPY组与KA组、EGFP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发作级别降低,发作潜伏期延长,脑电痫波密度和脑电波幅均减少.结论 rAAV2/1-hNPY-EGFP基因转染可以抑制KA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放电.  相似文献   

9.
慢性颞叶癫痫模型鼠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建立红藻氨酸(KA)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其发展过程中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探讨该模型的病理机制和致痫机制.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侧脑室内微量注射KA于SD大鼠制作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通过动态监测该模型的行为学进行分期,在不同时期取海马结构的标本,行HE染色、Timm's染色、TUNEL染色和NSE标记,观察模型发展各阶段海马结构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该模型组织学改变为神经元的减少和胶质细胞的增生;细胞计数可见海马结构神经元死亡主要发生于急性期,以海马CA3、CA4区最为显著,海马其他各区较轻,齿状回无明显神经元缺失;TUNEL染色显示海马结构的细胞死亡存在凋亡机制;Timm's染色显示从静止期开始出现MF发芽并进行性增加;NSE和BrdU双标发现齿状回区新生的神经元明显增加.结论 红藻氨酸所至慢性颞叶癫痫模型鼠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是海马CA3、CA4区的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的增生及凋亡细胞增多,齿状回区新生神经元的增加和苔藓状纤维的发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海藻酸(KA)致痫大鼠海马GABAA受体α1亚单位的动态表达水平以及加巴喷丁(GBP)干预对它们的影响,探讨复杂部分发作癫痫(CPS)的发生机制,为开发针对GABA受体亚单位水平的新型抗癫痫药物(AE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海马CA3区注射2μgKA建立复杂部分发作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癫痫大鼠海马各区GABAA受体α1亚单位(GABAARα1)的动态表达水平,并用GBP干预癫痫的发作观察GBP对GABAARα1表达的影响。结果:KA致痫后海马CA1区、CA3区GABAARα1表达呈先升后降趋势,齿状回(DG)表达水平则逐渐增加。GBP对癫痫早期GABAARα1表达无直接影响。结论:在KA诱导的CPS模型中,GABAARα1表达减少和由此所引起的抑制功能减弱,可能是癫痫发生的一种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海人藻酸(KA)致痫鼠在KA不同剂量条件下其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特点,探讨癫痫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发病机制。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小剂量KA组(0.025 μg)和大剂量KA组(0.100 μg)(每组10只),用微管注射法在右侧杏仁核内注射KA制备癫痫模型,观察不同剂量KA引起的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特点。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大剂量KA组大鼠海马区表现为以CA3区细胞脱落为主,CA1区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大小形态正常,排列整齐。小剂量KA注射则使CA1和CA3区细胞均受损,而齿状回细胞始终保持完好。 结论:KA致痫鼠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随KA剂量不同而不同,可能与癫痫信号传导的顺序及海马自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混合性谱系激酶3(MLK3)信号通路对癫痫及脑缺血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采用海人藻酸(KA)或四动脉结扎法分别建立大鼠癫痫及全脑缺血模型,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在KA注射后及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海马CA3区MLK3和c-Jun的N端激酶(JNK)的活化水平;采用焦油紫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结果:KA刺激6 h,癫痫大鼠海马CA3区MLK3和JNK明显激活,1 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 < 0.05);MLK3和JNK的总蛋白表达并无显著改变?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MLK3和JNK并未出现明显的活化?此外,大鼠致痫后7 d,海马CA3区神经元大量死亡;缺血再灌注后7 d,海马CA3区神经元并未受到明显损伤?结论:MLK3/JNK信号通路参与了癫痫脑损伤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但并未介导缺血性脑损伤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痫性发作后各时间点血清、脑脊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的变化及其在海马组织的表达,以探讨CGRP与癫痫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动物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8只),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建立癫痫动物模型。在痫性发作后6h、12h、24h、72h、1周抽取血液和脑脊液,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用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G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清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在痫性发作后6 h逐渐降低,在24 h最低。KA致癫痫后24h、72h及1周,大鼠海马CA3区和齿状回CGRP蛋白大量表达,伴随大量神经元丧失、尼氏体减少。结论 CGRP与癫痫关系密切,血清和脑脊液CGRP水平可用作反映癫痫所致脑损伤的早期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与野生型p53(wt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KA诱导痛痫发作大鼠模型。以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SP法检到wtp53蛋白。结果:注射KA72h后,癫痫发作大鼠海马CAl区凋亡神经细胞达高峰及wtp53蛋白表达在24h大量出现;wt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结论:癫痫神经细胞凋亡与wtp53表达密切相关;痫性发作使wtp53表达上调,从而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α-细辛醚对戊四氮(PTZ)诱发的幼鼠癫痫发作所激发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光电镜技术观察癫痫幼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致痫对照组癫痫幼鼠海马CA1和CA3区大量神经元凋亡;药物治疗后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PTZ致痫各组幼鼠海马CA1和CA3区Bcl-2和Bax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1)。其中,苯巴比妥钠组、石菖蒲组、α-细辛醚组Bcl-2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较致痫对照组显著(P<0.01);Bax阳性细胞数量各致痫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Bcl-2/Bax的值约为6.0;致痫对照组约为0.7;其余3组均约为1.0。结论石菖蒲和α-细辛醚可能通过增强Bcl-2表达,抑制幼鼠癫痫发作激发的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神经元凋亡及NOS、NGF -R、bcl-2、ChAT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 ,伤后不同时间取脑片作Nissl染色 ,TUNEL染色 ,NADPH -d组化和NGF -R、bcl-2、ChA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稀疏、排列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于伤后 1天已十分明显 ,伤后 3天达到高峰 ;损伤侧海马伤后 1天CA1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伤后 5天达到高峰 ,主要见于CA3区及齿状回 (DG ) ;损伤侧隔区于伤后 4天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7天时达高峰。损伤区周围皮质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伤后 1天即有大量增加 ;损伤侧海马伤后 1天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开始增加 ,伤后 4天达高峰 ,正常侧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有增加 ;损伤侧隔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于伤后 4天有明显增加增加的NOS细胞以iNOS为主。损伤侧海马NGF -R阳性神经元于伤后 1天开始增加 ,伤后 5天达高峰。损伤侧海马伤后 1天bcl-2阳性神经元数量即下降 ,伤后 3天下降至最低点。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于伤后 4天开始减少 ,7天时减至最低点。结论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神经元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神经元iNOS、NGF -R的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癫痫大鼠的睡眠结构变化及不同睡眠时相特异性痫样放电的发放情况.方法 运用立体定位技术在大鼠右侧海马CA3区微量注射Kainic acid(KA)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在海马CA3区的同一位点微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定期视频实时监控大鼠行为,并在模型建立8周后脑电图机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描记.结果 癫痫组大鼠在麻醉清醒后出现痫样发作,发作约在清醒6h后减弱,1周发作基本终止,但在4周后又逐渐出现自发性发作.8周后PSG描记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大鼠深慢波睡眠时间由(11.15±0.93)s减少到(6.00±0.98)s(P<0.05),异相睡眠时间由(9.80±0.66)s减少到(2.69±1.00)s(P<0.05),癫痫大鼠睡眠时痫样放电比率比清醒时升高,增加(108.3±42.5)%.结论 癫痫发作能引起睡眠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觉醒次数增加,深慢波睡眠减少,异相睡眠减少,癫痫大鼠在睡眠时痫样放电几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红藻氨酸(Kainieacid,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情况。方法 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用抗即早反应基因Fos蛋白和抗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痫性发作后在各时间点反应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癫痫发作30min后GFAP开始增多,1h达高峰;1h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h达高峰。结论 海马内反应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后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情况。方法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用抗即早反应基因Fos蛋白和抗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痫性发作后在各时间点反应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癫痫发作30 min后GFAP开始增多,1 h达高峰;1 h 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 h达高峰。结论海马内反应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后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Ⅱ(MAP2)及突触素与癫(疒间)后海马兴奋性神经网络中苔藓纤维发芽和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KA诱导的成年大鼠MTLE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癫(疒间)发作1 d,1、2、3、4周大鼠海马内MAP2、突触素的表达.结果:癫(疒间)组MAP2的表达于癫(疒间)发作后1周在齿状回分子层、CA3区辐射层已有上升,2周达到高峰,4周恢复接近对照组水平;突触素的表达于发作后1周在齿状回分子层和CA3区辐射层开始上升,2周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周.结论:癫(疒间)发作后海马齿状回、CA3区MAP2、突触素的表达升高,在时间和部位上的动态变化与已知的癫痫后MFS和突触重建的改变相一致,提示可能与突触重建有关,可作为癫(疒间)后海马MFS和突触重建的间接观察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