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最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相似文献   

3.
马玉萍 《临床医学》2014,(9):101-10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悬浮红细胞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骨科手术患者按悬浮红细胞输注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4例),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8 U,B组悬浮红细胞为8~16 U,观察两组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等指标变化。结果 A组PT、APTT、FIB及PLT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输血前后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低温沉淀物,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对儿童脊柱侧弯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98例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脊柱侧弯患儿,根据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比例分为3组,A组:回输血量小于循环血容量的10%,B组: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50%,C组:回输血量大于循环血容量的50%。分别检测手术前,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 A组回输后Hb和HCT比回输前提高(P0.05),PLT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回输后Hb和HCT较回输前上升,PT、APTT延长,FIB降低(P0.05)。C组回输后较回输前PLT和凝血功能减退更明显(P0.05),回输后Hb、HCT较回输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儿童脊柱侧弯术中回输自体血有利于减少患儿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对于大量失血患儿,术中需监测患儿凝血功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或其他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血球(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清钠离子(Na~+)、钙离子(Ca~(2+))表达水平及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并根据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A组(存在输血不良反应,n=42)、B组(未见输血不良反应,n=70),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性。结果 112例患者输血后Fg、PLT、Na~+、Ca~(2+)较输血前明显下降,APTT、TT、PT、HCT、RBC、HGB较输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共4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42/112),A组输血后Fg、PLT、Na~+、Ca~(2+)较对照组低,APTT、TT、PT、HCT、RBC、HGB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Fg、PLT、Na~+、Ca~(2+)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APTT、TT、PT、HCT、RBC、HGB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指标及血清Na~+、Ca~(2+)表达水平与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在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114例,均行大量输血治疗,按输血过程中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A组(n=47)、B组(n=39)、C组(n=28)。A组采取高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1),B组采取中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处于1:2~1:1),C组采取低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比较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液制品输注情况及输注前与24 h后血常规指标(PLT、Hb)、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g)水平。结果3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内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后Hb水平与输注前比较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PLT水平均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PLT水平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APTT、PT水平均较输注前提高,Fg水平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APTT、PT水平低于B组、C组,Fg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将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控制在1:1之上,可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减少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失血病人接受不同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失血病人2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128例,A组给予2~8U红细胞悬液输注,B组则采用大于10 U的红细胞悬液输注,比较分析两组输注前后多项血液学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 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 组输注前后PT 、APTT、Fg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 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Hb、HCT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PLT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 组红细胞输注前后Hb、PLT、HCT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血钾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血钙、血钠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 组红细胞输注前后血钾、血钙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血钠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加强血液学指标监测,对急性失血病人输血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确保患者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病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不同成分血液在抢救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12—2016-10于某院诊治的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产妇16例,依据抢救前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判断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进而给予针对性输注各类血液成分。分别于抢救后1 h、2 h再次检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抢救后6 h、12 h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6例患者中,输注血小板6例,输注冷沉淀9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红细胞制品16例。抢救前、抢救后1 h及2 h患者MAP、CVP、红细胞比容(HCT)均呈升高趋势,而心率(HR)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前、抢救后1 h及2 h患者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呈下降趋势,而纤维蛋白原(FIB)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PLT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多存在外周循环不足以及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依据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给予针对性的成分输血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循环状态,重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适应证为股骨骨折的骨科手术患者80例,分别按手术输血与未输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并对比,并对其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骨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实验组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1),Fg及PLT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输血后第5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缩短(P0.05),Fg及PL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1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5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Fg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Hb、HCT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 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围手术期应完善凝血功能及加强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制定相应输血方案及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机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对多发伤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 将64例不同原因导致的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机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组、单独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组,比较输注效果.结果 联合输注12~24 h后,患者PT、TT、APTT较单独治疗组明显缩短(P<0.01),FIB、PLT较单独治疗组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比单独输注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成分输血配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异位妊娠大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妇科和产科就诊的5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成分输血组28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基础的抢救工作,对照组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成分输血组患者采取成分输血配合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比两组血常规数据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数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成分输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成分输血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治疗前,成分输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均高于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收集肝移植患者输血前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中后各种成分的输注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来指导术前备血方案的制定。方法 收集13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血常规、凝血5项及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手术出血量和术中各成分血输注量等数据,使用回归分析作出预测曲线。结果 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各血液成分输注率红细胞为21.02U(15.05%),血浆41.65U(29.83%),冷沉淀42.51U(30.45%),血小板34.42U(24.65%),围术期患者输血率分别是术前23.08%、术中100%和术后66.67%;术中4种成分血的输注量都与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显著相关(P0.05),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与术前RBC、Hb、HCT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血浆输注量与术前PT及K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冷沉淀与FIB及K值具有相关性(P0.05);血小板输注量与术前Plt和MA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患者术前是否进行输血干预与术中用血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病诊断对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也存在较大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较好的相关性资料得回归方程:1)红细胞备血量(U)=8.506+0.003术中出血量+1.430×手术持续时间+0.646×术前RBC值+0.085×术前Hb值-74.124×术前HCT值;2)血浆备血量=-3 085.251+770.620×手术时间+45.706×术前PT+121.989×K值-2 254.014术前HCT;3)冷沉淀备血量(U)=62.880+2.942×手术时间+0.345×术前PT-85.533×术前HCT-7.167×术前FIB-4.216×K值;4)血小板备血量=-3.773+0.612×手术时间-0.012术前Plt+0.038×MA值。结论 本研究所得的预备血回归方程,可为临床肝移植患者的预备血方案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评估作用,以及对成分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凝血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TEG检测凝血功能,根据TEG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两组血液制品用量,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TEG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T0)、手术前(T1)、术中输血后(T2)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凝固角(α角)、血凝块溶解速率(Ly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K值与APTT、TT呈正相关,与PT、HCT呈负相关(P0.05);α角、Ly30与APTT、TT呈负相关,与PT、HCT、PLT呈正相关(P0.05);MA值与PLT呈正相关(P0.05)。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各时间点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悬液、血浆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二者各具优势。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采用TEG指导成分输血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有重要意义,但仍需结合患者其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注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因凶险性前置胎盘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37例,根据是否术中行回收式自体输注分为两组,研究组15例行回收式自体输注,对照组22例未行回收式自体输注。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术中洗涤前后甲胎蛋白、白细胞、胎儿血红蛋白、羊水成分阳性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24 h后,两组WBC、PT、APTT均较前明显升高,RBC、Hb、HCT、PLT明显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除HCT以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洗涤后甲胎蛋白、白细胞、胎儿血红蛋白、羊水成分阳性率比较均明显低于洗涤前(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回收式自体输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产科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2-3933
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84例,根据输血量多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需少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为需大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输血后1d观察组TT、APTT、PT均有显著增加,PLT、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观察组TT、APTT、PT、PLT、FIB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为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5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比例分为LP组(低比例1∶3)、MP组(中比例1∶2)与HP组(高比例1∶1),比较3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输血情况、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输血前3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组患者PT与APTT明显升高,FIB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HP组PT和APTT低于LP组,FIB高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HP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小板、红细胞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可明显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大量输血时应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适当提高其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悬浮红细胞(SRBC)及新鲜冰冻血浆(FFP)对创伤大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外伤及手术需一次性输注SRBC10U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FFP和SRBC输注比例不同分为4组,低比例组(FFP∶SRBC=1∶6)31例,中比例组(FFP∶SRBC=1∶4)32例,中高比例组(FFP∶SRBC=1∶2.5)32例,高比例组(FFP∶SRBC=1∶1.5)35例。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记录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4组输血后12h PT、APTT和TT 3项指标均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比例组变化幅度最低,中高比例组、中比例组次之,低比例组最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高比例组血PT、APTT、TT和FIB均达正常,其中PT、APTT和TT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高比例组SOFA评分显著低于低比例组和中比例组(P0.05),中高比例组SOFA评分显著低于低比例组(P0.05)。结论 FFP和SRBC按照1∶1.5的比例输注有利于维持创伤大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回收式自体输血对产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50例,分为自体输血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输血前及输血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组输血后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较输血前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在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h 2组FIB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APTT、PT及ACT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维持产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稳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