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惠勤 《广西医学》2002,24(3):351-353
脑缺血所致神经元或其它神经细胞的死亡即为缺血性脑梗死。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根据发病后时间的长短可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 (6小时或 12小时以内 ) ;急性期脑梗死 (6小时或 12小时至 72小时 ) ;亚急性期脑梗死 (3天至 10天 ) ;早期慢性期脑梗死(11天至 1个月 ) ;晚期脑梗死 (1个月以上 )。以前脑梗死的分期中并无超急性期这一类 ,只是在一些溶栓治疗开发成功〔1〕,并且认为起病 3~ 6小时之内使用效果最好和不良作用最小之后 ,才出现这一新的分期。但以后开发出来的NMDA拮抗剂之类药物治疗的时…  相似文献   

2.
早期脑梗死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 75%[1],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的 关键。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可分为5期[2]:超急性期 (<6h)、急性期(6h~)、亚急性期(3~d)、早期慢性 期(10d~1个月)、晚期慢性期(>1个月)。早期脑 梗死泛指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影像学的 发展,使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成为现实。 1 MR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及其进展 1.1 常规MRI 在脑梗死超急性期,由于缺血梗死 区为细胞毒性水肿,此时血脑屏障完整,无血管源性 水肿,所以SE序列T1W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mm^2/s,急性期:0.462×10^-3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最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脑梗塞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塞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MRI检查使用GEsignlaHighspeed MR/i1.5T超导MRI仪和probe2000多体素^1H—MRS软件包。获取的资料为梗塞区及其镜像区的氮-乙酰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的检测值。脑梗塞患者3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ESSS)和Bathel指数(BI)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Lac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NAA’与ESSS和BI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NAA’、Lac均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的MRS分析对脑梗塞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容积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死病人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使用GE signa Highspeed MR/i 1.5T超导MRI仪。获取DWI显示的脑梗死的容积。脑梗死病人三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FSSS)和Ba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DWI显示的梗死容积与KSSS和BI显著相关(P〈0.01)。【结论】DWI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容积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11月至1996年5月,本人采用中医分期辩证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便秘一症,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系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发病1~20天.均伴大便干结,院腹胀满,3~10天无排便。2一般资料:62例患者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36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19例),女性26例(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年龄两组相近,30~74岁之间,高峰年龄在56~68岁共51例,占82.25%。治疗方法治疗组:初期(发病1周以内),辩证为肠道实热,治法通腑泻热,组方:生大黄30g、知母15g、…  相似文献   

8.
魏中银  张鹏 《中原医刊》1991,18(1):30-31
我们自1988~1990年采用氟桂嗪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依据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1986年第八版制定的诊断标准,对1988~1990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10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50岁;平均53岁;发病致开始治疗时间最短为2小时,最长为8个月;大脑中动脉梗塞30例,大脑前动脉梗塞12例,椎基底动脉梗塞8例;发病至24小时内(急性期)入院15例,2~14天(亚急性期)入院25例,2周~1年(慢性期)入院10例。对照组50例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多数在45~52岁之间;急性期入院20例,亚急性期入院27例,慢性期3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时间窗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过多模式MRI筛选后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4.5h、4.5~6h和6~12h3组,观察3组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时间窗患者在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与基线NIHSS评分有相关性,6~12h组病例在溶栓后血浆Fbg水平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高者行rt-PA溶栓治疗易发生出血转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并且基线Fbg水平偏低的患者,为减少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应慎重溶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加正清风痛宁离子导入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将98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护理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加正清风痛宁离子导入治疗。观察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天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及治疗后半个月有效率、复发率、手术率情况。结果 2组治疗结束时、治疗后第3天CODI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护理组治疗后半个月有效率81.6%,复发率12.2%,手术率6.1%。对照组治疗后半个月有效率61.2%,复发率24.5%,手术率14.3%,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正清风痛宁离子导入治疗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症状并减少复发率及手术率。  相似文献   

11.
本组47例脑出血患者,男33例,女14例,年龄26~83岁,平均47岁。全部同时行CT检查,所有病例结合临床均确诊为脑出血。脑出血的分期:超急性期(24h内)7例,急性期(3d内)9例,亚急性期(4d~2W)13例,慢性期(2W以上)18例。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的治疗,分为超早期(发病1~6h),急性期(发病48h)和恢复期三个阶段。治疗原则:①要特别重视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②要尽早地改善脑部供血,及时而有效地抢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最大限度缩小梗死灶。③尽早应用细胞保护剂,包括钙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和其它脑代谢药物。④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⑥预防复发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采用双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超早期与延迟期实施手术的疗效,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其中超早期(6h内)实施手术34例,延迟期(6~72h)实施手术34例,比较术后近期(1个月)和远期随访(6个月)的疗效。结果术后近期(1个月)和远期(6个月)随访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早期组病例近远期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延期组(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出血脑室铸型患者,应尽可能在6h内行双侧脑室穿刺加腰大池引流术,超早期实施手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超早期(指发病1~6h以内),急性期(发病48h内),恢复期3个阶段.在处理上要重视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注意整体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加强早期系统化、个体化的康复治疗,以及针对致病危险因素的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超急性期脑梗塞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11例发病时间〈2h的和3例发病时间2~6h的在T1WI和T2WI均为正常;22例发病时间2~6h,T2WI呈稍高信号影。结论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超早期脑梗塞,同时对于临床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罗格列酮和赖脯25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5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罗格列酮和赖脯25胰岛素治疗半个月前后,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胰岛素兴奋试验(OGIRT),测定各个时点的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30min净增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值(ΔI30/ΔG30)、糖负荷180min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180)。结果患者经罗格列酮和赖脯25胰岛素治疗半个月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及HOMA-IR显著降低,而HOMA-B、ΔI30/ΔG30和AUC180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罗格列酮和赖脯25胰岛素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可有效降低血糖,并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恢复早期时相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根据发病的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小时),急性期(6~72小时),亚急性(3~10天).对于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进行常规CT、MRI检查,尤其是弥散加权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e DWI)检查能及早作出诊断,得到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及死亡率有临床意义.目前世界各地广泛应用MRI诊断急性期脑梗塞,但CT对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螺内酯在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1~3期患者中的降蛋白尿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非糖尿病CKD 1~3期患者55例进行临床观察。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入选者均按慢性肾脏病综合治疗方案处理,并加用贝那普利(10 mg/d)治疗,对照组27例,治疗组28例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d)口服,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0、3、6个月后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量、肾功能及血清钾离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出现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为6.31 mmol/L)而退出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3个月:(1 314±302)mg/24 h vs(2 005±571)mg/24 h,P=0.006;6个月:(1 295±426)mg/24 h vs(2005±571)mg/24 h,P=0.001。对照组3个月:(1 689±603)mg/24 h vs(2 087±636)mg/24 h,P=0.026;6个月:(1 503±598)/24 h vs(2 087±636)mg/24 h,P=0.012];两组治疗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较同一组治疗3个月后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3、6个月后与对照组治疗3、6个月后相比,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1 314±302)mg/24 h vs(1 689±603)mg/24 h,P=0.033;6个月:(1 295±426)mg/24 h vs(1 503±598)mg/24 h,P=0.027];治疗组治疗3、6个月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较治疗前略有上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略下降,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3、6个月后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血清钾离子水平略上升[3个月:(4.23±0.41)mmol/L;6个月:(4.27±0.50)mmol/L)],但与治疗前[(4.01±0.44)mmol/L]及对照组治疗3个月[(4.11±0.46)mmol/L]、6个月[(4.16±0.43)mmol/L]后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能降低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蛋白尿,且其作用独立于其降压及ACEI作用之外,其对血清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及其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确诊的超急性期(〈6 h)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分别于脑梗死的急性期(6~72 h)、亚急性期(4~14天)和慢性期(15~30天)进行3次磁共振随访,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DWI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①脑梗死超急性期:DWI呈高信号改变,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91.1%;常规磁共振T1WI和T2WI均无阳性病灶发现。②脑梗死急性期:DWI信号仍为高信号,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100%;T1WI、T2WI病灶阳性率为82.2%、86.7%。③脑梗死亚急性期:DWI仍呈高信号,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97.8%;T1WI和T2WI病灶阳性率均为100%。④脑梗死慢性期:DWI信号大多呈等信号和低信号改变,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仅为22.22%;T1WI和T2WI病灶阳性率均为100%。结论脑梗死病灶信号在DWI呈现一定的时间演变规律;DWI对于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亚急性期两者相似,慢性期DWI不如常规磁共振;DWI结合常规磁共振可以用于判断不同时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平扫征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检查时间与CT征象出现率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及临床应对措施。方法 通过对临床追踪证实的6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扫描时间按照发病后2h之内、2~4h、4~6h分组,分别观察CT征象的变化及出现率。结果 发病后6h内不同时间段首次CT检查时间与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出现率密切相关。统计学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从发病时间到首次CT检查时间越长,CT征像越明显,出现率越高。结论 脑梗死发病早期CT征象不明确时,在短时间内(发病后6h内)复查CT,可以明显提高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阳性率,仍可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