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华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138-139
目的:探讨在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辅助使用布拉氏酵母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0人以及观察组60人,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在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联合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结果: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降低值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统计分析,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时,辅助使用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治疗进程有明显帮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6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以治疗总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以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患儿体内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若诊治不及时,损害新生儿肝肾、听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1]。目前以蓝光照射治疗为主,但新生儿胎龄、日龄及出生体质量等个体差异会对光疗的效果产生影响[2]。血清TBIL水平变化是临床医生用于评估新生儿黄疸严重程度的“金指标”[3],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常用以衡量肝脏疾病,若新生儿黄疸加重,ALT水平降低,临床称为“胆酶分离”现象,是肝坏死的先兆[4]。布拉氏酵母菌能够促进肠道菌群恢复平稳状态,进一步改善肠道环境,有利于促进TBIL的尽快排出[5]。本研究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ALT、TBIL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予以间断蓝光照射、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7 d.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有无差别.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李晓云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85-86
目的:探讨亿活(布拉氏酵母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1)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方法:①肝酶诱导剂药物治疗;②蓝光照射治疗;③对症治疗;④及时补液;⑤换血疗法;(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周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7.6±1.7)天,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4.3±1.5)天,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加用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常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亿活(布拉氏酵母菌)能有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联合常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3月—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儿均予以常规黄疸治疗,治疗组加用布拉酵母菌口服辅助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口服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利于胆红素排泄,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40-743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2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2次,每次8 h,连续照射5 d。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0. 125 g,温水冲服,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在对照组患儿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茵栀黄颗粒1 g,温水冲服,每日3次,连续治疗5 d。记录2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之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每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分别为(58. 79±17. 68)、(34. 56±14. 25)μmol·L-1,观察组患儿每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9. 054,P <0. 05)。2组患儿治疗前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儿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儿治疗后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儿治疗后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痊愈51例,有效21例;对照组患儿痊愈27例,有效44例,无效1例;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4. 593,P <0. 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39%(1/72)、5. 56%(4/72),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29,P> 0. 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快速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效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与对照组(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3个月后复发率为28.3%,对照组复发率为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拉氏酵母菌佐治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并可预防湿疹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单独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组53例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基础上,辅以推拿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1%,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顾坚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11):989-990
本文总结分析了 1995年 8月~ 1996年 7月在我院出生的 15 3例正常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根据本组结果和全国黄疸调查协作组对血清胆红素 >12 .9mg/dl的新生儿作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无异常发现 ,提示正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应作适当调整 ,而高胆红素干预标准亦应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培菲康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培菲康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随机抽样,将2003年10月~2004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36例,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两组都于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喂奶,服药组口服培菲康胶囊,半粒/次,3次/d,用至黄疸消退为止。结果服药组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服药组经皮测胆红素峰值均低于对照组;服药组转胎便率、无肉眼黄疸的例数、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培菲康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13.
14.
新生儿黄疸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口服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酶诱导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粉口服,3g×1/3包(1g),用20mL温水稀释均匀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在酶诱导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每天照射8~12h。两组均经皮黄疸仪测量正常(〈12mg/L)后抽血查胆红素。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黄疸高峰日龄比较,治疗组出现时间比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副作用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在新生儿黄疸的检查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2-12间来我科确诊为黄疸的84例新生儿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进行分组,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之间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结果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高,由中度到重度,由无核黄染到有核黄染,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病因中,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患儿的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依次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新生儿黄疸患儿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感染性黄疸较为严重,临床上应根据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判断病因并给以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平均红细胞容积与总胆红素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和80例无黄疸新生儿,分别测定黄疸患儿的黄疸期和黄疸消失后的痊愈期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以及无黄疸新生儿的MC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将不同总胆红素浓度患儿的MCV值与总胆红素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疸痊愈期与无黄疸新生儿M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期患儿MCV值与黄疸痊愈期、无黄疸新生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总胆红素浓度患儿其MCV值亦不同,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0.40)。结论MCV与新生儿黄疸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提示MCV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中存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注射液口服;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78.1%),有效6例(18.8%),无效1例(3.1%),总有效率96.9%。而对照组显效14例(43.7%),有效11例(34.4%),无效7例(21.9%),总有效率78.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退黄疗效确切,能减少患儿注射痛苦,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在新生儿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生儿阻塞性黄疸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病因复杂,其鉴别诊断仍然是一个难点。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对新生儿阻塞性黄疸尤其是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和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优势。在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剂中以标记放射性同位素锝(99Tcm)发展最快,具有适宜的半衰期(6.02 h)和(140 keV)低能γ射线。目前,多数99Tcm标记的肝胆显像剂受高胆红素的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普遍不令人满意。探讨具有肝摄取率高,排泄时间短,胆红素影响小的99Tcm标记的肝胆显像剂,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新生儿黄疸发生及处置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新生儿黄疸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什刹海社区预防保健科访视的新生儿就其黄疸发生情况及黄疸原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①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31.33%,混合喂养为20.70%,人工喂养为1 5.94%: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黄疸发生率之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②轻度黄疸占87.32%,中重度黄疸占12,68%,无核黄疸发生;③生理性黄疸占54.23%,母乳性黄疸占28.29%;④黄疸发生率为26.45%,其中男33.09%,女19,19%男女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之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母乳喂养黄疸儿发生率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男高于女有待进一步探讨。205例黄疸儿无一例核黄疸发生,社区访视指导非常重要,社区目前黄疸儿的处置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