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癌间质中巨噬细胞反应,在原位客观地观察癌细胞增殖活性,间质巨噬细胞反应与癌分化、分级的关系。结果表明本组病例p53蛋白检出率为56%,各级癌中p53蛋白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p53蛋白阳性这细胞数与癌分级呈正相关。癌中PCNA阳性率为100%,阳性细胞数与癌分级也呈正相关。癌中p53蛋白表达与PCN  相似文献   

2.
色素痣从病理上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一般认为交界痣可发展成为复合痣和皮内痣[1],但这三种痣的增殖活性是否有差别尚不清楚。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以下简称为PCNA)是一种36000的蛋白质,在细胞周期的G1~G2期表达,其峰值在S期[2]。已证实PCNA是研究细胞增殖活性的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标志[3,4]。因此,本研究用抗PCNA抗体PC1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交界痣、复合痣及皮内痣的增殖活性进行了比较。一、病例和方法1.病例:交界…  相似文献   

3.
p53 p21和PCNA在寻常疣中的过度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寻常疣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过度表达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5例寻常疣皮损中p53、p21以及PCNA阳性标本分别为6例(40%)、5例(33%)和9例(66%)。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p21阳性细胞则多分布于棘细胞层的中下层,PCNA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增生的表皮。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均有p53、p21以及PCNA过度表达者4例。结论:证实了寻常疣中存在p53、p21和PCNA过度表达,并从原位上找到HPV感染与p53、p21过度表达和细胞异常增生相关联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70在皮肤癌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点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用特异性热休克蛋白70单抗、p53蛋白单抗、PCNA单抗检测热休克蛋白70、PCNA、p53蛋白在皮肤良恶性病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热休克蛋白70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核内有异常增高表达,其中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阳性与阴性标本  相似文献   

5.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是一种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表达的36kD核蛋白,它的合成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并可作为S期的特异性标记[1]。而人重组γ干扰素(rIFNγ)能调节某些基因表...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化LSAB法对银屑病增值细胞核抗原的检测苏宝山,刘丹亚,徐汉卿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邮政编码71000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保存良好的DNA多聚酶δ的辅助蛋白,为细胞DNA合成所必需。它能识别增殖细胞的核。因此,PCNA免疫组化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层黏连蛋白(LN)和IV型胶原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59例外阴白斑和9例外阴鳞癌标本进行基底膜蛋白染色。结果:正常皮肤组织、外阴白斑(增生型、硬化萎缩型和混合型)LN和IV型胶原基底膜染色密度高,呈连续线状。LN和IV型胶原的染色密度和基底膜的连续性与外阴白斑的异常增生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由高分化到低分化)呈负相关。结论:基底膜蛋白的表达和分布与外阴白斑分型有关,外阴鳞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外阴白斑各型,基底膜蛋白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癌前病变的一种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生殖器上皮HPV感染皮损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鲍温样丘疹病和9例尖锐湿疣生殖器上皮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损进行了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p53阳性率为:鲍温样丘疹病(3/6)、尖锐湿疣(6/9),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以及棘细胞层的中下层,同时发现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有p53蛋白和PCNA的过度表达,说明p53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及角朊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E(cyclinE)、p21(WAF1/CIP)、p27在HPV6/11相关尖锐湿疣(CA)病变中的各种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诊断HPV6/11相关CA,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50例HPV6/11阳性CA患者皮损、25例正常人皮肤(包 皮)中PCNA、cyclinE及p21、p27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①CA皮损中P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凋亡抑制基因蛋白Bcl-2蛋白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同时分析比较了p53蛋白、Pan-ras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BCC中21/21例Bcl-2蛋白阳性,且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均呈阳性胞浆反应;5/10例p53蛋白阳性,阳性细胞率小于50%;Pan-ras蛋白在10/10例中均阴性;PCNA在9/10例中阳性,但阳性细胞率小于10%,这些表明,BCC是一种低增  相似文献   

11.
恶性黑素瘤增殖活性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HMB45、S100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血清对44例原发于皮肤粘膜的恶性黑素瘤(恶黑)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探讨HMB45、S100蛋白、波形蛋白、NSE在恶黑中的表达及...  相似文献   

12.
抑癌基因PTEN在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TEN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有关。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其表达和细胞周期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公认的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最佳指标。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癌前病变,既往称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目前将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为VINⅠ、Ⅱ、Ⅲ级。本研究目的是检测抑癌基因PTE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VS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TEN和Ki67与外阴癌变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材…  相似文献   

13.
蕈样肉芽肿的bcl-2、p53和PCNA的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蕈样肉芽肿(MF)中bcl-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bcl-2蛋白表达于大部分标本;p53蛋白表达于60%的肿瘤期MF、21%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100%的肿瘤期MF、38%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的PCNA呈中或强阳性表达。表明PCNA和p53均与MF的恶性程度有关,对评估MF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阴白斑与外阴癌性激素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阴白斑与外阴癌性激素受体的测定余春艳,慧延平,王长军,刘春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710038)许多学者对非性激素的靶器官进行激素受体的研究,发现在脑瘤、肺癌、胃肠癌的组织中也可以测到性激素受体(SHR)[‘j。本文采用生物素一亲和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诱导型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和eNOS)在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和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iNOS和eNOS在30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蜡块(LSC)、3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蜡块(LS)和1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并以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测量各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iNOS和eNOS在外阴正常皮肤中无表达;在LSC中iNOS和eNOS每视野平均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4.83±3.79和17.86±4.82,高于LS的8.00±3.35和6.43±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SC和正常皮肤中MVD分别为21.58±2.48和20.44±3.66,高于LS(10.34±2.83)。iNOS和e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Kappa=0.811,P<0.05)。结论:iNOS和eNOS可能与LSC炎症过程中的血管扩张有关;在LS皮损真皮中微血管减少,iNOS和eNOS可代偿性地改善LS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克隆RK1抗体和单克隆K(27)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74例女阴白斑在不同病变的表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K(27)可作为角化或正在角化细胞的标志物。应用K(27)单克隆抗体,外阴白斑CK异常均发生在疾病不同类型的细胞增殖状态,提示角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与引起角朊细胞的高度增生因素有关。用K(27)单克隆抗体,有助于增生病变与萎缩病变及良性与恶性病变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在外阴营养不良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对160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皮损中的EGFR、Ki-67表达进行检测,比较EGFR、Ki-67在外阴营养不良各病理类型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EGFR、Ki-67在外阴营养不良鳞状细胞增生型、硬化苔藓型、混合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GFR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66,P < 0.05;EGFR、Ki-67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发病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GFR、Ki-67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病程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ABC免疫组化技术和TUNEL原位标记法分别检测了尖锐湿疣(CA)损害中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旨在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上皮增殖的机理。一、材料与方法51例CA标本来自我院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存档的石蜡包埋组织,其中男21例,女30例,年龄19~60岁(平均35.9岁),病程7d至7个月(平均58d),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变化。对照组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2岁),标本为手术切除的正常包皮或阴道粘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80例外阴白斑、3 3例外阴鳞癌和 2 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TERT的表达。结果 hTERT在外阴白斑各分型中阳性率分别为 :增生型 3 6.3 6% ,硬化萎缩型 4.17% ,混合型 2 3 .81% ,不典型增生型 46.15%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率为 13 .0 4% ;在外阴鳞癌中阳性率为 87.88% ,与外阴白斑和正常组织表达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hTERT在Ⅰ级、Ⅱ级、Ⅲ级外阴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62 % (11/ 13 )、88.89%(8/ 9) ,90 .91% (10 / 11) ;鳞癌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hTERT能够间接反映端粒酶活性 ,hTERT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 erbB 1、C erbB 2和外阴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132例外阴病变中原癌基因C erbB 1和C erbB 2的表达。结果:两种癌基因在正常皮肤、外阴各型营养不良、不典型增生和鳞癌中的表达不同(P<0.05)。在各级鳞癌中表达则相反。结论:提示C erbB 1和C erbB 2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癌变和鳞癌生长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