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35例单用DDS治愈平均已18.6年的病人,相隔一年取两次耳垂血;1994和1995年共取血清70份,分别用PGL-1和LAM-β抗原做ELISA。IgG-LAM-βOD值〉).18,IgM_PGL-1〉0.16为阳性,IgG-LAM-β,BL-LL组23份阳性(48%)BT-TT组5份阳性(23%)。IgM-LAM-1,BL-LL组24份阳性(50%),BT-TT组6份阳性(27.6%)。所有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B细胞中CD23的表达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在SLE发病机理中可能的作用,我们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和斑点核酸杂交技术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CD23蛋白和mRNA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30例SLE患者PBMCCD2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且与疾病活动呈正相关关系(rs=0.3814,P<0.05);具有不同ANA、抗dsDNA抗体水平,有无伴肾损、脑损的SLE患者,PBMCCD23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或和其它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SLE患者,PBMCCD23表达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例SLE患者PBMCCD23mRNA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1)。经治疗病情稳定后,CD23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至正常(P均>0.05)。提示在SLE活动期B细胞高度激活、增殖并大量表达CD23,且该种表达与ANA、抗dsDNA抗体产生水平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推广应用MDT后用NT-O-BSA-ELISA检测了1715名麻风接触者和6例新病人血中的抗PGI-IgM抗体。1715例接触者中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开始MDT前33.4%,用MDT2-24个月32.82%,用MDT后48个月21.84%(P<0.001);6例新病人在推广MDT5年时OD下降72.74%;连续观察243例抗体阳性的接触者,2-5年共发病7例(BT1例,BL4例,LL2例)。结果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探讨bcl-2基因在系统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1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bcl-2mRNA表达水平和流式细胞仪双标记法分析其T、B细胞bcl-2蛋白表达。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bcl-2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占55.6%,且活动期SLE患者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P  相似文献   

5.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1例SLE患者及14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白介素6信使RNA(IL-6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活动性SLEPBMCs中IL-6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活动性患者及正常对照,而非活动期SLE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IL-6可能参与活动性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磁共振/计算机X线断层照相术(MR/CT)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精神损害(SLE-NP)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价值,分析了16例SLE-NP患者22例次MR/CT检查的图象变化的临床意义。16例SLE-NP患者共进行了22次次头颅或脊髓MR/CT检查,其结果示:图象异常18例次(占81.8%)。缺血/梗塞9例次,出血3例次,局限性脱髓鞘3例次,脑萎缩6例次。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基础。方法 分析了SLE患者中各种自身抗体与HLA-DR、DQ基因的关联。结果 发现抗Ro抗体与DR2、DQ6及DQ2/DQ6杂合子相关,抗RNP抗体与DQA1*0102、DQB1*0602相关。抗Sm和抗dsDNA抗体均与DRBQ*1501、DQA1*0102、DQB1*0602相关,这与汉族SLE与HLA的关联完全一致,表明抗Sm和抗dsDNA  相似文献   

8.
DNA-抗DNA抗体免疫复合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肾损中可能起某种作用[1,2]。我们应用抗DNA单克隆抗体(AI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该免疫复合物,现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一)血清标本:我院和北京医科大学三院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共收集134份各类人员血清,存于-20℃冰箱后集中检测。其中SLE80份(均符合1982年美国类风湿学会诊断标准),非SLE的结缔组织病8份[其中皮肌炎(DM)3例,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4份,干燥综合征(SS)…  相似文献   

9.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6 IL-10表达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Th2型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方法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10例正常人和15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相比,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IL-6和IL-10mRNA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1)。结论 SLE患者中Th2型细胞因子I  相似文献   

10.
23例MB麻风用MDT2年及监测安徽芜湖县红山医院江川阮怀枫本组共有男21例,女2例;BB6例,BL6例,LL11例;年龄18~76岁,平均46岁;病期12~180月,平均36个月;新病例14例,曾用DDS+RFP治疗的9例,均有活动性皮损。用MDT...  相似文献   

11.
用麻风菌特异性酚糖脂-1(PGL-1)抗原(NT-P-BSA)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麻风病人50例(LL40例。阳性16例,占40.0f%;BL9例,阳性4例,占44.4%;Ⅰ1例为阴性),总阳性20例,占40.0%。治愈老残病人133例阳性19例,占14.3%;家内接触者102例,阳性9例,占8.8%。并作了结核病人87例及正常人群174例。结果表明NT-P-BSA-ELISA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有助于麻风的早期诊断、判愈、复发予测及亚临床感染和免疫流行病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重组麻风杆菌α2融合蛋白为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α2-ELISA。方法:用麻风病人和健康正常人的血清评价了α2-ELISA中有关试剂及最适浓度,其敏感性与PGL-1-ELISA进行了比较。结果:(1)挥发性缓冲液醋酸铵碳酸盐为α2抗原最佳包被液;(2)重组α2融合蛋白的最适包被浓度为5μg/ml;(3)显色剂OPD的敏感性大于TMB;(4)YSS MQ UGM W TLD IGE  相似文献   

13.
正常胎儿及成人皮肤凝集素亲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7种生物素化凝集素研究了29例胎儿和23例成人皮肤细胞表面复合糖的糖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胎儿、成人表皮细胞之间BSL-I、 DBA、 UEA-I、 STL、 SJA、 WGA、 DSL,在皮脂腺之间RCA-I、 RCA- 、ECL,在汗腺之间 WGA、 DSL、 PHA-E、 ConA的凝集素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提示在皮肤分化发育过程中,其细胞表面复合糖的糖基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某些具炎症介质作用细胞因子的自然表达。方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10例正常人和15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1)。结论:SLE患者中IL-6与TNF-α的表达上调,可能在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对系统性硬皮病及皮肌炎的临床确诊率,通过ENA抗原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19例系统性硬皮病(SS)及28例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DM/PM)患者抗Scl 70及抗Jo 1抗体,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共62例及50例健康人作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70 KD(抗Scl 70)多肽抗体是系统性硬皮病的特异性标记抗体,阳性率31.6%;55KD(抗Jo 1)多肽抗体是皮肌炎的特异性标记抗体,阳性率46.4%。SLE、MCTD及健康人全部阴性,从而有助于对系统性硬皮病及皮肌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白介素6基因给药对BXSB狼疮小鼠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进一步观察白介素6(IL-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W3-IL-6,并经体内和体外实验检验到被其转染的高效表达IL-6和IL-6mRNA。先后2次(第六1,第20天)将这种质粒多点肌注于12只3.5月龄雄性BXSB狼疮小鼠,每次每只100μg,同时用等量空载体质粒(PcDNA3)肌注于10只同龄雄性BXSB狼疮小鼠作对照  相似文献   

17.
患男,32岁,干部。1990年4月8日,因面部发红,四肢无力,行走困难诊于某医科大学。实验室检查:WBC16×109/L、Hb110、ESR32、CPK(Rosalki法)90u/L、ALD1608nmlS-1/L、LDH171umolS-1/...  相似文献   

18.
对223例麻风病人血清同时进行(NT-P-BSA)-ELISA和USR试验,USR阳性者作TPHA试验。在麻风病人中USR阳性59例(26.5%,MB33.5%,PB3.8%),TPHA阳性仅1例(0.4%)。USR生物学假阳性多发生在NT-P-BSA抗体阳性(84.7%)的MB病人(96.6%),但USR的阳性强度与NT-P-BSA抗体水平无关。在麻风病高流行区进行性病调查时应考虑梅毒非特异性试验假阳性因素,必要时结合特异性试验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对1515例麻风治愈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全血滤纸干渍斑,连续5年检测其麻风菌特异抗体酚糖脂-免疫球蛋白M(PGL-IgM)。对第一年检测阳性者(281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40例)每年仅进行一次临床、细菌和免疫学监测;B组(141例)给MDT一年,以后继续监测;阴性者为C组(1234例),每年一次临床、细菌和免疫学监测。第一年检测发现随着型别TT→LL,阳性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0.
麻风反应及其有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26例BT ̄BL麻风中,41例发生I型反应(9.6%);218例BB ̄LL型病人中29例发生Ⅱ型反应(13.3%)。对反应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显示,BI在0.1 ̄3.0,用MDT1 ̄6个月时及BT和BB型是I型反应的危险因素。青春期发病、BI在3.1 ̄5.0、用MDT4 ̄6个月及BL和LL型是Ⅱ型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