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使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各40例.替罗非班组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术后持续使用24h,随访7d.对照组不给予替罗非班,其余相同.观察两组术中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百分比例,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LVEF),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术后7d内出血事件.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8例VS30例,P<0.05),替罗非班组ST段回落百分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VS 7例,P<0.05).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7d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TIMI 3级血流,可增加ST段回落百分比,不增加术后7d内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94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情况,24 h和1周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94.3%,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7.3%;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发生率78.6%,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24 h和1周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较对照组大(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现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ST段回落指数观察加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98名,分为实验组(加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PCI)48例和对照组(常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结果:实验组术后2、8 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 min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70%(P〈0.05)。结论:ST段回落指数能有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是最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加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胡少东  郝恒剑  徐东  许骥  李静 《北京医学》2011,33(7):529-53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替罗非班组在PCI前,在常规给药基础上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注完。后予0.15μg/(kg.min)替罗非班静脉滴注36h,对照组只常规给药,不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术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90min计算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PCI术后TIMI0~2级者,对照组29例,替罗非班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IMI3级者,对照组21例,替罗非班组4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替罗非班组术后心电图ST段迅速回落者17例,对照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替罗非班组LVEF(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0)(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周浩  黄伟剑  计光  张怀勤 《浙江医学》2011,33(6):840-842
目的 观察加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加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PCI)48例和对照组(常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术后30d射血分数(EF)、30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输血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95.8%)高于对照组(78.0%)(P<0.05),PCI术后30min达TIMI 3级血流比例(97.9%)高于对照组(86.0%)(P<0.05),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75.0%)高于对照组(57.0%)(P<0.05).观察组30d心脏EF(44.2%)高于对照组(37.0%)(P<0.05),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14.0%)(P<0.05).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加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中可改善术后TIMI血流,降低心血管事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21-142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PT)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组(对照组)和PT+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组(试验组)。比较两组2h ST段回落率、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梗死部位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急性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分别为20.0%和37.5%,病死率分别为4.0%和8.33%,试验组TIMI3级发生率和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PCI联合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T1MI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入院STEMI患者43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小时。对照组应用常规PCI。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负荷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2例,分为试验组(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静脉负荷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30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输血等的发生。结果试验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min达到TIMI3级血流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h、4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6%(P〈0.05)。两组间所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的影响。方法 116例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常规治疗组(66例)和替罗非班组(50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0%vs 84.8%,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9)帧vs(29.6±6.2)帧,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为安全,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田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11):1307-1309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对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中相关血管再通率的疗效,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PCI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2月共84例在我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替罗非班组:共44例,在行PCI术前至少50min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共40例,术前未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常规内科治疗,通过观察患者于冠脉造影术中显示病变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PCI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术后出血并发症及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PCI术,两组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相关血管远端血流TIMI 2~3级,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和术中、术后出血及近期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前早期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促进闭塞血管术前血流的再通,改善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而出血并发症及近期心血管事件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或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78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PCI术前4-6h给予替罗非班,n=39)与即刻组(PCI术中导丝通过病变时立即给予替罗非班,n=39),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心肌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聚集率(PAR)、心电图ST段改变、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两组患者给药后cTnI、CK—MB均明显增高(P〈0.01),PAR显著降低(P〈0.01),但给药后两组患者此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以及TMPG分级均显著改善(P〈0.01),且术后早期组患者TMPG分级显著优于即刻组(P〈0.05);给药后两组患者ST段压低程度显著减轻(P〈0.01),缺血导联数目显著减少(P〈0.01),且给药后早期组患者ST段压低程度显著低于即刻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高危ACS患者PCI围手术期能够有效增加心肌灌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状态,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符合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在PCI基础上加替罗非班,对照组直接行PCI,观察两组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在PCI术前后冠脉TIMI以及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7d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肌钙蛋白I(cTnI)峰值、住院天数、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对于急性STEMI行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可更有效地改善冠脉血流及临床预后,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急诊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103例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根据给药时间分为早期给药组(67例)和晚期给药组(36例),早期给药组根据药物剂量又分为低剂量组(33例)和常规剂量组(34例)。观察3组患者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90 min 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术后7 d内出血事件及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3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 <0.05),早期给药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显著高于晚期给药组(P <0.05)。(2)早期给药组90 min ST段回落百分比明显高于晚期给药组(P <0.05),而早期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 >0.05)。(3)与晚期给药组相比,早期给药组可显著降低术后CK-MB水平(P <0.05),但3组术后cTnI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4)3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低剂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 <0.05),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的再灌注,且未增加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疗效相当,且出血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张军  蒋健刚 《安徽医学》2012,33(2):155-15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ACS患者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n=21)和维拉帕米(维拉帕米组,n=24),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测定PCI术后7 d、14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计数(PLT),两组术后3 d内出血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结束前末次冠脉造影均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cTFC帧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CI术后7 d、14 d的LVEF均高于对照组,CK-M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 d内出血、术后30 d内MACE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ACS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血栓抽吸联合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应用。方法46例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注药后行PCI)和对照组(23例,血栓抽吸后行PCI)。观察TIMI血流、肌钙蛋白I峰值、术后ST段下降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实验组TIMI血流、肌钙蛋白I峰值、术后ST段下降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联合经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2)和对照组(n=30)。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观察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2次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血流获得率、CTF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PCI术后60d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和改善ACS患者PCI后无复流现象,是一种有效的PCI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中,评价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与单纯血栓抽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1—2013年的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3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组和单纯血栓抽吸组。记录如下数据:介入治疗后即刻TIMI(Thromblysisinmyocardial infacrtion,TIMI)等级、90min内sT段回落的百分比,cTnI峰值,介入治疗术后7d和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严重出血发生。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血栓抽吸组具有更高的TIMI3级血流和sT段完全回落到基线的比例,更低的cTnI峰值而左室收缩功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两组在住院期间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和梗塞相关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较单纯血栓抽吸能更好的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坏死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延时比伐芦定联合仅冠脉内替罗非班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A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无延时组,75例)和对照组(延时组,75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TFG)及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STR)情况,术后第7天心功能指标,术后30 d内所有出血事件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结果  2组TFG、cTFC、术后90 min心电图STR(Z=0.524,P=0.770)、MACE(1.3% vs. 0,P=0.999)、左心室射血分数[(49.5±6.6) vs. (50.6±5.7),t=-1.092,P=0.27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0±8.9) mm vs. (51.2±7.6) mm,t=-0.888,P=0.376]及室壁运动异常(86.7% vs. 90.1%,χ2=0.597,P=0.4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0 d内出血事件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 vs. 18.7%,χ2=6.221,P=0.035)。  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的患者,无延时比伐芦定联合仅冠脉内替罗非班方案,疗效确定且具有更佳的安全性,是临床实践中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