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郁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五郁与朱丹溪六郁学说,以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病查探讨郁证,强调情志因素在郁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应予重视,认为气郁为诸郁之始因,六郁与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又可互为因果,提示一脏有郁五脏互累,诸郁相因,相互兼夹,日久常为虚中夹实,论述了五脏之六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纲要,主张治郁根本大法是“郁者达之”以调和五脏,疏通气机为宗旨,与此同时精神调摄是治疗本证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抑郁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情志病范畴,蔡永亮教授研究认为郁证多有情志所伤致使五脏气机郁滞的病症,包括五气之郁以及情志之郁,其中五气之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人体气血津液不通所致;情志之郁是由于情志导致患者躯体症状的显现。在治疗中尤擅长应用花类药,自拟中药治疗抑郁性神经症,验之临床,效果颇佳。本文通过对蔡永亮教授运用花类药治疗抑郁性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体现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百病皆生于郁”理论,从证因探究、“郁”义解析、郁证征象、从郁论治、医案举隅5个方面论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强调治疗重视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中医药论治郁证从“六郁”“肝郁”等方面论述者较多,而论五脏之郁者较少.郁证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分别可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脏郁证的临床表现虽各有特点,治法也各有所别,但总不离“宣郁疏通”之法,再根据五脏特点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郁证患者形体和情志均出现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过极相互影响,属于形神同病,本文分别从形神两方面来分析中风后郁证的病机,并阐述运用五行音乐与五脏、五志相应理论,从形神两方面论论治此病的治疗思路。形者,从五脏辨证认识病机,运用五行音乐与五脏相应的关系及五行相生理论,补虚泻实为法治疗;神者,从情志辨证认识病机及表现,运用五行音乐与五志相应及五行相克理论,以情胜情为法。  相似文献   

7.
茅晓 《山西中医》2007,23(4):1-3
基于当今临床郁证的多发和年轻化趋势,从张介宾郁证论入手,疏析了张氏"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以及从怒郁、思郁、忧郁三方面阐论郁证的学术本义;认为,张氏创制的若干治郁方剂和"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的论治思想对现代抑郁症等多种心理和情志障碍病症的治疗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中已有情志抑郁引起妇科疾病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首次对郁病进行了辨证论治,记载了属于妇人郁证的脏躁、梅核气之病名;宋金元时期,气血学说为后世妇人郁证搭建起了理论框架,妇科疾病从郁论治的范围大大扩展;明清时期明确提出“妇人多郁”观点,被后世医家普遍认可和临证应用。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古医籍有关妇人郁证文献,揭示其历史发展特征,研究古代医家对妇人郁证的认识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文献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汉代以前《内经》中有郁证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提出"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东汉张仲景认为郁证为情志疾病,并以病因、证候特点描述郁证;金元时期,"六郁"的提出,丰富了郁证的辨证治疗体系,但此时仍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郁证;清代明确提出郁证这一病名,被广泛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探讨郁证性虚劳的病脉证治。虚劳是对以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但其中有缘于七情五志所致者,看似一般虚证虚劳,实为郁证之变形。虚劳五志伤五脏论以劳心为先,抑郁可成劳损;虚劳五劳七伤论包括五志七情伤及脏腑,显为情志之病;虚劳脱营失精论乃生活际遇落魄所致;室女童男思窦初开失当、鳏寡僧尼恨愁结肠曲思不达,亦致忧郁成劳。郁证性虚劳有显性郁证和隐性郁证。治疗郁证性虚劳除补益以外,应重视开郁安神、疏通气机;在药物治疗以外,更需改心革志、消遣情怀、知命乐天。情志调摄与医养结合对防治郁证性虚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