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抽签法分组,对照组78例采取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79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7%)较对照组(76.9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2%、97.78%,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且试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4%、5.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巩义市瑞康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分、治疗期不良反应,治疗14 d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及ADL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与依达拉奉联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依照临床路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评分、PSQI评分、血浆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92.68%、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PSQI评分、血浆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接收的80例T2DM合并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对症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应用尤瑞克林联合硫辛酸治疗,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结束时糖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时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结束时,两组FINS、FBG、2 h PB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INS、FBG、2 h PB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硫辛酸可有效改善T2DM合并ACI患者的糖代谢,保护其脑细胞与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57%(31/3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57%(2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及NIHSS评分分别为(64.23±5.57)分、(9.35±2.15)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51.21±5.46)分、(16.52±3.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4/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9):1378-137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m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Vmean、Qmean、R、DR、PI)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mean、Qmean均明显升高,R、DR、PI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Vmean、Qmea升高幅度,R、DR、PI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压及脑保护剂等基础性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尤瑞克林应用,疗程为14 d。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1%)高于对照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旋糖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2%(44/5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9.25±3.49)分,(27.44±10.38)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5.23±3.17)分,(20.46±9.39)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兰考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取尤瑞克林联合早期康复锻炼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取尤瑞克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DNF的表达水平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BDNF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DN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尤瑞克林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改善患者的血清BDNF表达,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智力状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ACI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炎症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NIHSS、Barthel、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NIHSS、Barthe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及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水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和尤瑞克林联合治疗老年脑梗死进展期患者疗效,并分析其对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92例老年脑梗死进展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尤瑞克林,联合组采取丁苯酞和尤瑞克林联合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Hcy)]、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联合组治疗后FIB、血小板计数、Hcy水平、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老年脑梗死进展期患者,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017年12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并比较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86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尤瑞克林+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ACI,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349-335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2例,依照治疗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同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良好,是具有借鉴与推广意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艳燕  杨晓梅  吴江 《系统医学》2023,(23):96-99+103
目的 探究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储备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法,对照组给予尤瑞克林,观察组给予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储备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储备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6,P<0.05)。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血管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3月1日~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满意度、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术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还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