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EPC患者,比较单纯EPC组(7例)与EPC伴浸润或导管原位癌(DCIS)组(11例)的差异。结果 18例EPC均表现为乳腺肿块,5例伴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囊实性肿块11例,实性肿块7例;10例呈圆形/卵圆形,8例不规则;11例边界清楚,7例不清楚;EPC实性部分ADC值中位数为1.12×10-3 mm2/s。时间-强度曲线(TIC)流出型13例,平台型5例;15例可见延迟强化包膜,其中13例平扫T2WI呈低信号;邻近血管征(AVS)阳性16例,阴性2例。单纯EPC与EPC伴浸润或DCIS临床及MRI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EPC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主要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T2WI周围见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可见延迟强化,TIC以流出型为主,AVS表现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超声表现,并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BIDP)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并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5...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影像特征,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与术后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7例双侧乳腺患病,共83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术前MR图像,总结该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内部强化方式、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信号特点。结果病变最大径为0.2~9.8 cm,平均1.3 cm。病变形态:类圆形51侧,椭圆形13侧,不规则形11侧,分叶状8侧。病变边界:清楚73侧,不清楚10侧。病变T2WI脂肪抑制的信号特点:等高混杂信号40侧,等信号34侧,高信号9侧。病变DWI信号特点:76例中3例(均为单侧乳腺病变)DWI失败;80侧病变:高信号59侧,等信号21侧;病变ADC值范围为0.82×10-3 mm2/s~1.42×10-3 mm2/s,平均ADC值为1.15×10-3 mm2/s (正常乳腺ADC范围为1.03×10-3 mm2/s~1.98×10-3 mm2/s,平均为1.53×10-3 mm2/s)。病变内部强化方式:均匀明显强化50侧,不均匀强化33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流出型33侧,缓升型28侧,平台型22侧。病变伴有导管扩张16侧(其中囊实性者11侧)。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具有以下特征:病灶多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均匀强化结节,T2WI以等高混杂或等信号为主,上述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鉴别诊断意义,研究导管型乳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对超声表现为导管增粗或扩张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癌与30例IDP病灶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导管型乳腺癌与IDP在导管形态、走行、管壁回声、钙化灶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型乳腺癌22例(70.97%)可探及血流信号,与IDP血流显示率(7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导管型乳腺癌血流沿导管周边分布,而IDP血流多分布于导管腔内实体内部,两者血流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与IDP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导管增粗、走行僵硬、沿导管分布的微小钙化灶和导管周边丰富的血流信号是导管型乳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6.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60例,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体征、病史和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率为55.6%,通过导管内视镜检查诊断的准确率86.7%,定位准确率100%(60/60)。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学验证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中伴乳腺增生16例、非典型增生3例,管内癌1例。随访中未见有病情复发者。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采用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方法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高频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诊断符合率67.9%.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提高超声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本组病例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5型:Ⅰ型为导管扩张伴管腔内乳头状实性回声或实性回声充填(46.9%);Ⅱ型为囊实混合型团块(18.8%);Ⅲ型为局限性导管扩张,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18.8%);Ⅳ型为导管扩张伴远端中断处实性结节或团块回声(9.4%);Ⅴ型为腺体内低回声结节,无导管扩张(6.3%).32例中有23例的超声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相符,诊断符合率71.9%.结论:高频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管扩张及瘤体情况,对Ⅰ、Ⅱ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最高,Ⅳ型次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与MRI对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诊断及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65例病变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超声及MRI资料,分析比较2种检查方式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16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包括DCIS34例,IDC131例.DCIS的超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及核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前M R I图像,总结该病的MRI表现,包括病变是否伴有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超声声像图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癌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10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最大径为15~44 mm,平均28 mm;其超声表现呈不规则形(90%)或卵圆形(10%);边界模糊(80%)或清晰(20%);10例肿块内均为不均质低或稍低回声,60%瘤内见微小钙化灶;血供中等(80%)或少量(20%),阻力指数0.62~0.77,平均0.71;超声弹性成像中3个(50%)肿块评分为4分,3个(50%)肿块评分为2~3分。80%病灶超声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20%被误诊为乳腺病。超声诊断同侧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3%、80%、100%和90%。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均匀低或稍低回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不伴钙化时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病。超声对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收集了经超声诊断,临床证实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资料,旨在探讨其声像图改变及超声在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并探讨与良性囊实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tosis,BIDP)的鉴别。方法:回顾并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9年10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并在术前行MRI检查的10例乳腺EPC患者及10例囊实性BIDP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乳腺EPC的MRI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特点,并探究其与囊实性BID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10例EPC均为结节/肿块型,其中8例为囊实性肿块,3例出现液平,2例合并导管扩张。乳腺EPC患者的平均年龄[(65.50±11.64)岁]显著大于囊实性BIDP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实性部分抑脂T2WI信号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余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EPC在MRI上常表现为囊实性结构,实性部分在T2WI抑脂相常呈高或等信号,结合患者的年龄及MRI表现有助于与囊实性BIDP鉴别。  相似文献   

14.
高频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超声像图表现。方法:采用10MHz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观察。结果:高频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诊断符合率为73%。乳腺导管不规则扩张呈局限性内有中强回声团,迭加CDFI,仅2例有点状血流信号,1例有条状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可以显示扩张的导管及导管内瘤体的特征,CDFI检测肿块内多数无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小、位置、ADC值、动态增强曲线)等参数,并根据病理结果 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结果 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T分期更高(χ2=45.14,P=0.000)、病理学分级高(χ2=138.67,P=0.000)、位置以外上象限为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ADC值、年龄、动态增强曲线、病理分子分型等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病理学分级、肿块在乳腺的位置有关(χ2=17.66,P=0.004),且肿瘤T分期≥2、WHO分级≥Ⅱb级、肿块位于中央区及全乳癌者是乳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54例,对照溢液细胞学涂片与组织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54例,术前进行细胞涂片,然后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细胞学涂片及导管造影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4例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术前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者39例,误诊15例,其中8例误诊为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2例误诊为乳腺癌,5例误诊为导管炎症,诊断符合率为72.2%;导管造影术前正确诊断50例,3例诊断为导管炎症并增生,1例技术原因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2.6%。结论:对于无明显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及导管造影对诊断导管内病变是可信赖的方法。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肿块或伴乳头溢血,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扩张导管内不规则实性中低回声光团,部分病灶内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免疫组化 SMA 、Calponin 和 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 CK5/6在癌组织未见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单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或伴导管内原位癌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伴微浸润者宜按照浸润性导管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超声结合乳腺导管造影诊断导管内小乳头状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乳腺导管内小乳头状瘤过去主要依靠X线乳导管碘油造影检查确诊。目前 ,国内已有乳腺导管镜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报道 ,因设备昂贵 ,尚未普及。 1998年 2月至 2 0 0 1年 3月间 ,我们借鉴X线诊断的成功经验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乳腺导管造影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小乳头状瘤 3 3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 3 3例均为女性乳头溢液患者 ,年龄 2 6~ 49岁 ,平均3 6.8岁。主要临床表现是患侧乳头溢液 ,病史 5d~ 10个月 ,溢液颜色为淡黄色和红色。超声检查使用ATLHDI 3 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5~ 1…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IDP患者声像图进行分析,并行声像分型.结果 59例IDP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4.2%(32/59).共计病灶68个,其中73.5%(50/68)位于中央区,26.5%(18/68)位于周边区.其声像表现可分为导管扩张型(52.9%,36/68)与结节型(47.1%,32/68),前者包括导管扩张伴结节(33.8%,23/68)与导管扩张未见结节(19.1%,13/68),后者包括囊实性结节(10.3%,7/68),单纯囊性结节(2.9%,2/68)与实质性结节(33.8%,23/68).结论 加强超声对IDP声像特征的认识以提高其超声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乳腺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5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结果手术证实45例53个病灶,26例为囊实结节型,17例为实性结节型,2例为单纯囊肿型。结论高频超声结合弹性成像技术不仅可直观地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供状态,而且可提供肿块与导管的间隔关系及病灶的硬度信息,可作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及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