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姜劲峰  余芝  徐斌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2,53(20):1714-1716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经脉腧穴作用的特异性,寻找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脉腧穴,为偏头痛治疗提供一个好的临床方案。方法:采用针刺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条经脉腧穴治疗偏头痛,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组治疗前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均P<0.01或P<0.05;手少阳经组、足厥阴经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5;手少阳经、足少阳经2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1或P<0.05;足少阳经、足厥阴经2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1。结论:针刺足少阳经脉腧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最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脉选择。  相似文献   

4.
浅论腧穴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  李中正  郭义 《河北中医》2011,33(7):1039-104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相似文献   

5.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1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为临床运用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结果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P0.05)。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240名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敏化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力敏腧穴,按骨度分寸记录其位置,并对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归经、部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脱落4例,纳入有效研究病例236例,其中出现力敏腧穴的受试者有219例,LDH患者腧穴力敏化率92.80%,共探查力敏腧穴568个,经过对比,共有492个力敏点在传统腧穴穴区内,涉及传统腧穴32个.其中分布最密集的前5名穴区及频次如下:委中(59,25.00%)、环跳(51,21.61%)、风市(44,18.64%)、肾俞(38,16.10%)、阳陵泉(34,14.41%);力敏腧穴归经前3名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35,41.37%),足少阳胆经(195,34.33%),足阳明胃经(76,13.38%).结论:LDH患者力敏腧穴大部分与传统腧穴的位置重合,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宫寒型痛经热敏化腧穴分布规律.方法 观察32例宫寒型痛经患者在膝关节周围及以下部位腧穴热敏现象及其归经和表现形式.结果 热敏化腧穴分布在足太阴脾经最多,其次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最少;腧穴热敏化的表现以复合感觉最多,最少为酸胀感;腧穴敏化频率最多的是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交.结论 宫寒型痛经膝关节周围及以下部位的热敏化腧穴分布以脾、肾、肝经为主,并以复合感觉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50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十四经腧穴运用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研究处方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检索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以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为研究对象,运用本课题自行研制的针灸数据挖掘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522篇中外文献,52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136个,使用的腧穴以少阳经为主,尤以足少阳经腧穴使用最多,这种归经趋势在不同刺灸法中均得以体现,同时不受主、配穴分类、不同刺灸法、腧穴分布的影响.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取穴仍是基于“循经取穴”的经络辨证基础之上,运用具有特殊作用的特定穴,注重上下配穴和远近配穴,对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热敏灸疗法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外治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运动系统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肩周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研究证实热敏灸疗法相比较于常规的针刺、电针、温针灸、传统艾灸等治疗临床疗效切确,能有效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而且针刺、中药汤剂、推拿治疗、康复护理等与热敏灸疗法联合,使得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60例(单纯耳穴埋豆治疗),研究组60例(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水平、颅内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MT)。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8.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相较对照组而言降低显著(P<0.05);两组血管的评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m均升高,PI皆降低,IMT均变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BG和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效果,可加速机体血液循环,改善机体血运功能、糖脂代谢,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5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常规传统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常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近些年研究表明,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各年龄层的人群均受到该疾病的困扰[1].笔者自2009年2月以来用腧穴热敏灸对5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热敏灸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有确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对踝关节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抬高患肢及应用消肿、活血药物,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腧穴热敏灸,分别观察2组术后3、7天患肢肿胀消退情况.结果:术后3天实验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实验组肿胀消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腧穴热敏灸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肢体水肿的作用,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笔者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36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敏化状态腧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敏化状态腧穴诊断界值的128例患者分为穴位敏化组96例、穴位非敏化组32例,因2组一般资料不均衡而重新匹配,最终纳入23例为穴位敏化组、23例为穴位非敏化组.2组均采用针刺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A)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12)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CASCA评分、SF-12评分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刺相同穴位的情况下,穴位敏化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优于穴位非敏化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