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因肝胆外科疾病接受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和研究组(利伐他班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00 U,qd;研究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qd。两组患者均从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用药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及术后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DVT的发生率34%(2/59),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仅为17%(1/59),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计数、APTT时间、PT时间、FIB,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均能够预防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形成;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特别是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的450例高龄(年龄≥80岁)NVAF患者,根据服药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156)、利伐沙班15 mg组(n=143)和利伐沙班10 mg组(n=151)。3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栓塞、出血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3组高龄NVAF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个月,3组高龄NVAF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两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延长更明显(P<0.05);除TT外,其余凝血指标在利伐沙班15 mg组较利伐沙班10 mg组延长更明显(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15 mg组、利伐沙班10 mg组栓塞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4.49%、4.20%、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1.54%、5....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Rivaroxaban)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和用药安全。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6例,利伐沙班组患者于术后6h内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于术前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500AXa IU×1次/d),分别于术后14、28d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形成情况、肺栓塞(PE)发生率、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等。结果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57%及1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PE发生率、手术前后APTT、PT、PLT等凝血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DVT形成,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胎孕妇血浆凝血、纤溶指标的改变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94例双胎孕妇血浆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纤溶指标[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并与849例单胎孕妇检测水平比较。结果与单胎中孕组相比,双胎中孕组的D-dimer及FDP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APTT及Fib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与单胎晚孕组相比,双胎晚孕组的D-dimer及FDP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APTT及Fib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双胎中孕组D-dimer和FDP参考范围分别为0.0-6.8mg/L和0.7-9.7mg/L;双胎晚孕组D-dimer和FDP参考范围分别为0.5-17.2mg/L和1.0-30.0mg/L。结论双胎孕妇孕中晚期和单胎孕妇一样呈现高凝状态,但纤溶活性较单胎孕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130例老年腰椎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治疗组(n=65),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凝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术后创口引流量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PT和APTT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间术后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升高(P0.05),术后14天呈下降趋势(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创口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下肢静脉血栓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低分子肝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黄丽芝  张盈  郑小霞 《妇幼护理》2023,3(22):5520-5522
目的 探讨那屈肝素与利伐沙班分别联合双下肢气压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血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妇科疾病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那屈肝素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手术前后的血清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及手  相似文献   

8.
金彬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6):3703-3704
选择高龄骨折患者114例,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术后以利伐沙班实施抗凝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以低分子肝素实施抗凝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PT及APTT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3.5%及12.3%,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间的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PT、APTT相互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利伐沙班相较于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明显降低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分析两天指标在检测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规律使用LMWH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分别检测患者用药前后的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同时对二者进行应用分析。结果APTT在LMWH使用前为(41.1±8.1)s,使用后为(45.5±7.3)s;抗因子Ⅹa在LMWH使用前为(0.03±0.02)IU/mL,使用后为(0.52±0.07)IU/mL;APTT与抗因子Ⅹa使用后都较使用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9、46.494,P0.05)。APTT监测与抗因子Ⅹa监测的结果相比较,落在目标剂量范围内(APTT为1.5~2.5倍参考值上限,为64.5~107.5s;抗因子Ⅹa为0.5~1.0IU/mL)的患者,以抗因子Ⅹa法所测得结果比例更高。结论 DVT患者使用LMWH抗凝时,通过检测抗因子Ⅹa活性调整用药剂量比APTT检测更有利于临床对患者使用LMWH效果的监测。临床上经验性使用LMWH后抗因子Ⅹa活性基本在安全范围内,提示临床的经验性用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并慢性房颤的二尖瓣置换术后病人远期凝血国际标准化比较(INR)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以前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房颤而行机械性二尖瓣置换术病人108例,术后均进行正规华法林抗凝治疗,在其出院半年以后在门诊进行凝血系列检查(PT,PT%,PTR,INR,Fbg,APTT)。按是否发生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分为栓塞组、出血组、无并发症组,应用SPSS软件分析安全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INR值范围。[结果]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栓塞4例、出血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所有病人纤维蛋白原(Fbg)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随INR波动,与华法林的用量无关。华法林用量与PT及INR值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合并慢性房颤行机械性二尖瓣置换术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PT范围为14.4s~28.7s,INR范围为1.51~2.6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凝血与纤溶实验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师早期干预治疗 DIC 新生儿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凝固法、凝血酶法(Glauss 法)、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乳胶凝集半定量法分别测定 DIC 组20例、早期可疑 DIC 组2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足月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DIC 新生儿患者组 D‐D 和 FPD 显著升高,PT 、APTT 、TT 均延长,而 FIB 均显著降低,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 DIC 阶段,D‐D 和 FDP 阳性率分别为84%和52%,而 PT 、APTT 、TT 、FIB 的异常率仅为44%、32%、24%、20%.结论DIC 新生儿存在纤溶,抗凝系统的激活及凝血因子的损耗,尤其 D‐D 、FDP 的变化显著,是观察新生儿早期 DIC 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观察组)、正常待产孕妇(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百分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采用Shapiro-Wilk检验2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结果2组PT、PT百分活动度、INR、FIB、TT、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疴前期孕妇凝血功能除出现异常高凝外,还可能合并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实验室以及同一实验室的不同血凝分析仪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将不同实验室的14台血凝分析仪分为3组,分别为STA系列(A组)、ACL系列(B组)、CA系列(C组),同时检测同一批号不同水平质控品(水平1、2、3)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以同一实验室检测原理基本一致的2台血凝分析仪同时检测139份受检血浆的PT、INR、APTT、PT演算法测定FIB(PT-FIB)、Clauss法测定FIB(FIB-C).结果 3组血凝分析仪检测INR水平3的结果分别为5.35±0.20、4.35±1.00、4.46±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TT水平3的结果分别为(17.1±0.3)s、(15.5±1.1)s、(14.8±1.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检测指标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B组和C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高达66.7%(10/15).同一实验室的ACL Futura和CA 510血凝分析仪检测PT的结果分别为(17.7±6.7)s、(20.1±10.9)s,检测INR的结果分别为1.75±1.07、1.64±0.91,检测PT-FIB的结果分别为(3.51±1.50)g/L、(3.68±1.93)g/L,检测FIB-C的结果分别为(2.61±1.31)g/L、(2.58±1.45)g/L,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检测APTT的结果分别为(49.9±21.5)s、(39.1±16.7)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二者检测PT、INR、APTT、PT-FIB和FIB-C结果的相关性良好,r值分别为0.984 3、0.988 8,0.987 0,0.975 6,0.994 0;偏倚分析结果显示,2台血凝分析仪检测PT、INR、PT-FIB和FIB-C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检测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血凝分析仪,其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血凝分析仪应通过定期比对和试剂的标准化,以改善和保证其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浆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以2014年6月~2016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所有诊断为病毒性肝硬化且首次输注血浆的86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er prote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结果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后PT值显著降低,APTT延长,D-D和FDP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4.46,7.07,8.27,均P<0.05),以年龄段、性别分组均有显著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前TT﹑FIB和输注血浆后相比无显著性变化(t=0.78,1.16,均P>0.05),以年龄段、性别分组均无显著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匡祖国 《临床医学》2012,32(6):41-42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患者临床检验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162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值。结果重度、中度肝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PT、APTT、TT、FIB、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轻度肝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PT、TT、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患者检测PT、APTT、TT、FIB和D-D值的变化,可从不同角度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情及凝血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686,68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236例住院临产妇和1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4项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临产妇组PT、APTT明显降低,FIB和D-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进行凝血4项指标和D-D检测,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产程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桃红四物汤预防腰椎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16年1月1日起入院准备行腰椎手术的病例,术前常规查双下肢深静脉B超,白介素-8、血小板计数、血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术后常规第二天予抗凝治疗,治疗组在抗凝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对照组常规抗凝治疗。两周后复查双下肢深静脉B超、血红蛋白、白介素-8、血小板计数、血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对比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治疗后血红蛋白、白介素-8、血小板计数、血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血红蛋白计数、APTT及PT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白介素-8、血小板计数、血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腰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且改善术后患者的应激状态,减少失血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庞秀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072-8074
目的 探讨主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2-01-2011-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9例,选性别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95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结果 AD组INR、APTT、FIB、DD均高于NC组,TT低于NC组,P<0.01.主动脉夹层分期内比较,亚急性及慢性组夹层INR、FIB高于急性期夹层组,APTT、DD、TT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AD表现为凝血与纤溶持续激活,由于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破坏而产生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