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2岁,主诉:黑便10d,晕厥3d。患者面色苍白,未触及腹部包块,无腹痛及其他症状、体征。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红细胞比容31%,平均血细胞体积75fl(正常范围80—98n),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4.6pg(正常范围26~34pg)。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1岁,农民。因反复黑便1 月伴头昏、乏力,于2006年2月21日入院消化内科。患者于1月前开始出现黑色柏油样便,成形,每日排便1~2次,量较多,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自发病1月来,精神、食欲差、小便正常,体重减轻5 kg。伴头昏、乏力、心悸,逐渐加重。入院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造成妇科误诊的原因和误诊后手术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对误诊4例女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行腹部彩色超声检查,1例患者误诊为子宫肌瘤,3例患者误诊为卵巢肿瘤,均未进一步行腹部CT或者磁共振检查,由妇科开腹手术后转入普外科诊治。4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结论对于考虑卵巢或子宫肿瘤伴有黑便的患者,必须进行小肠间质瘤的鉴别,进一步CT检查对明确女性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减少妇科误诊有较高价值,必须坚持手术原则及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4.
资料:女,60岁,因间断性下腹部疼痛3年,腹痛发作并加重2h于2007年8月20日9:00急诊入院。3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大汗,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不明,后自行缓解。3年来,下腹部疼痛共发作3次,每次均在休息后自行缓解,未行系统检查治疗。2h前无明显诱因再次突发持续性下腹痛,以右下腹为著,伴大汗、恶心,同时伴有肛门坠胀感,为明确诊断来本院。门诊以“右侧卵巢瘤蒂扭转?”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恶心,无呕吐.无发热,无明显消瘦,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既往患高血压、糖尿病5年,恼梗塞1年。月经生育史:17岁月经初潮,7~8天/30天,绝经19年。23岁结婚,G5P2,流产3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某院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3例SIST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贫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腹胀。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51/53),CD34阳性率(39/53)。该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4~60个月)。32例术后复发转移,11例复发转移患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诊断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中高恶性度SIST较低恶性度者更容易复发转移;手术为该病目前最佳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6.
孙满红 《现代保健》2010,(26):196-196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2岁,上腹部不适半月余来院检查.患者上腹部可触及12 cm×10 cm包块,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上腹部可探及一包块,声像图表现为内部不均匀低回声,大小约12.8 cm×9.3 cm,有不规则液性暗区,可见小点状钙化,边界欠清晰,呈分叶状,活动度差,随体位改变移动不明显(图1),腹腔另可探及低回声,大小约3.2 cm×2.3 cm,境界清(图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粪、血粪、腹痛、腹部肿块.肿瘤部位:17例位于空肠,5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25例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CD117(+)24例,CD34(+)15例.22例患者术后随访6~78个月,5例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小肠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特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GIST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酊方法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46例中消化道内44例,其中胃27例(58.7%),小肠12例(26.1%),直肠5例(10.9%),消化道外间质瘤(EGIST)2例(0.43%),免疫组化表达CD117(+)100%,CD54(+)86%,NSE(+)54.2%,S-100(+)32%。结论充分认识GIS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严格撑握诊断标准,对GIST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以间断性腹痛腹胀,伴排气排便停止1个月入院,既往因右尺骨骨肉瘤于2年前行右上肢离断术。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  相似文献   

10.
陈建光 《现代保健》2010,(28):2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表达29例(93.5%),CD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6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位年龄60岁,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和小肠(81.54%),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螺旋CT检查60例,27例(45.00%)报告为平滑肌(肉)瘤或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对58例随访,其中高、中风险占77.59%,复发10例,均为高、中风险组。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CT检查有助于诊断。目前的风险分级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和小肠(91.3%),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2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1~60个月.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5例(21.1%),潜在恶性7例(31.5%),恶性11例(47.4%),CD117阳性22例(95.6%)。结论: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1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和治疗中的问题,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和排便异常等症状。病理示:恶性4例,良性8例,潜在恶性3例。免疫组化结果中:10例CD34(+),12例CD117(+),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均手术切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依据,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 患者,女,32岁,出现胸闷、头晕、心悸、气促排黑便1周.术前查体:贫血外观,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大便隐血阳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及血清各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胃镜示:胃窦粘膜充血水肿,前壁见一隆起,大小约2.0×2.5cm,顶端见一溃疡,大小约0.5×0.5cm,附着白苔,无明显出血,蠕动正常,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诊断:胃窦隆起,间质瘤可能.超声内镜示:食管、喷门未见异常.胃窦大弯靠前壁侧见一2.0×2.0cm半球形隆起,可见表面有溃疡形成,约0.5cm,附着白苔.EUS环扫探头7.5MHz探测病变部位呈低回声区,起源于粘膜第4层,有包膜,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大小约2.13cm,其内部见散在高回声斑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26例手术切除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4-77岁,平均年龄47.5岁.男性61岁,女性65岁,男女比11.1.良性肿瘤38例,恶性肿瘤88例.临床以腹部肿快伴疼痛为主.结论小肠原发性肿瘤颇少见,但是,以恶性肿瘤占多数,发病率与年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单发者16例,多发者1例。其中良性4例,CT表现多为直径小于5 cm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性强化;恶性13例,CT表现多为直径大于5 cm的不规则状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常出现坏死、囊变,增强扫描不均匀性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在CT影像上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多个可能对GIST预后产生影响的指标进行分析,获取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51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年生存率为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肿瘤性坏死、肿瘤是否完整切除与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及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和肿瘤是否完整切除与GIST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和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5例小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5例小肠间质瘤CT表现为:病变内生性生长3例,外生性生长11例,腔内外同时生长1例,其中良性3例,低度恶性3例,恶性9例。3例良性肿块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3例低度恶性及9例恶性恶性肿块直径大于4cm,密度不均匀,其内见坏死灶及囊变去,3例与肠腔相通,出现气液平,增强后瘤体内及瘤周见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小血管影,部分肿块侵犯邻近器官组织。结论 多层螺旋CT是小肠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20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分析,提高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方法能过回顾2003~2005年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20例病例分析,以胃最常见免疫组化CD34大多阳性;恶性占33.3%形态良性者也有转移的可能.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肿瘤,形态良性者也有恶性潜能,目前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联合脏器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脾脏切除6例,结肠切除5例,肾脏切除5倒,肝部分切除2例,十二指肠切除1例,卵巢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3例,肾上腺切除1例;两个脏器切除2例,三个脏器切除1例.5例胃间质瘤及2例小肠间质瘤淋巴结清扫术后,未证实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累及肾、脾、胰各2例,肠细膜与大网膜各1例,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15例,11例存活,4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如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可行联合脏器切除,有利肿瘤切除彻底,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与靶向药物结合外科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