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63-1864
随机选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同期选择前来本院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抗凝和纤溶等相关指标,并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醇原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等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纤维蛋白原、α2抗纤溶酶、抗凝血酶以及纤溶酶原等指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相对于健康人群,其纤溶指标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同时凝血处于低状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肝实质损害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肝实质损害的患者因肝细胞严重损害 ,致使肝功能减退 ,多系统受累 ,血液系统亦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我们对 4 5例肝硬化、肝癌患者及 4 0例健康人进行了PT、APTT、Fib、TT、凝血因子 (Ⅱ、Ⅴ、Ⅶ、Ⅸ、Ⅹ )活性、AT、PLG、α2 AP检测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  相似文献   

3.
肝实质损害患者凝血参数、抗凝和纤溶指标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实质损害患者凝血参数、抗凝和纤溶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肝硬化和24例肝癌患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和α2抗纤溶酶(α2-AP)检测.结果肝实质损害患者PT、T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Fib、AT、PLG、α2-AP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肝实质损害患者处于低凝状态,纤溶系统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变化.方法对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于入院后1d(急性期)及出院前1d(缓解期),以及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抽血检测APTT、PT、FVⅢ:C、抗凝血酶活性(AT:C)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慢性肺心病组缓解期P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其他指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慢性肺心病组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急性期APTT、PT显著缩短(P<0.05),FVⅢ:C显著升高(P<0.05),AT:C显著减低(P<0.05),D-二聚体显著增高(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和抗凝系统的紊乱,表现为高凝血活性、低抗凝活性和高纤溶活性,急性期比缓解期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时存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异常。为了解急性脑卒中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我们选择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纤溶蛋白(Fg)作为检测指标对部分脑梗塞及脑出血病人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8.
血栓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血栓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与血栓病发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为以后临床筛查、确诊血栓病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ACL Futrua全自动凝血仪对50例静脉血栓、51例动脉血栓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进行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蛋白分子检测,包括凝血因子Ⅱ、Ⅶ、Ⅷ活性测定,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PI)活性测定,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及狼疮抗凝物(LA)、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检测。结果 LA阳性者,正常组中有4例,静脉组中有总16例,动脉组中有13例。PC系统缺陷在静脉血栓病组织中,共有14例,分别为PC缺陷8例(19.0%)、PS缺陷5例(11.5%)、APCR1例;动脉血栓组中,PC系统缺陷共11例,PC缺陷2例,PS缺陷7例、APCR2例。结论 获得性因素LA阳性和PC系统缺陷是引起血栓病的主要原因,建议对于血栓患者选这两项实验进行筛查,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钟洪明  余喜然 《临床荟萃》1998,13(22):1037-1038
近年来凝血、纤溶指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国外已有报道,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50例肿瘤患者血浆中凝血与纤溶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消化系肿瘤所致凝血亢进与纤溶亢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疾病发展与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123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不同临床分期住院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并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PT、APTT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而Fib含量明显减低,PLT显著减少,差异也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组较代偿组PT、APTT均显著延长,Fib及PLT则均低于代偿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和PLT与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对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具有一定诊断和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Hepatitis B virus is a major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ve hepatic fibrosis and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uppression of HBV replication is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on-treatment goal of antiviral therapy, as reduction of serum HBV DNA to low or undetectable levels is highly likely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HBV-associ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 Entecavir is an oral nucleoside analogue that effectively inhibits HBV polymerase, resulting in rapid viral suppression. Long-term data on patients receiving entecavir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have demonstrated high potency, a low incidence of antiviral drug resistance and good tolerability, making entecavir an ideal first-line 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后肝硬化结节MRI特征及其在纵向随访中的影像学变化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CHB后肝硬化患者2次以上腹部MRI,根据首次MRI诊断结果分为肝再生结节(HRN)组(n = 68)及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HDN)组(n=12),分析其特征改变及进展为肝细胞癌(HCC)情况.结果 2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病期乙型肝炎五项指标(HBV-M)模式的分布及其与肝功能和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采集456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定量检测HBV-M、肝功能及HBV-DNA载量;根据病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亚组),肝硬化组(包括代偿亚组、失代偿亚组)和肝癌组。结果 3组间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135模式)和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145模式)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各亚组135模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高于另两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亚组和肝癌组中,3种HBV-M模式的清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135模式HBV-DNA载量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135模式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145模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区分HBV慢性感染者病期的情况下,ALT、AST、ALB、TBIL水平及HBV-DNA载量与HBV-M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对准确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正常人和慢性肝炎重度(慢肝重度)、重型肝炎(重肝)、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结果除慢性肝炎严重肝损害患者外的所有患者上述四项指标的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其中慢肝重度和肝硬化患者Fbg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它二项或三项指标(P〈0.01或0.05);重型肝炎死亡患者PT均数及APTT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利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严重肝损害的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预处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脏手术患者镇痛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拟行脾切除手术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研究组患者在麻醉前10min时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注射,对照组患者在麻醉前10min时给予生理盐水4mL静脉注射。比较术后24h两组患者的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按泵次数、使用剂量,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术后24h研究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按泵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P0.001);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TT、PT、PL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能减少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脏手术患者镇痛药物的用量,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