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攀  敖杰男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98-1799
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原则为“补”“通”兼用,特别是“通”法,在冠心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活血化淤,然而,这只是“通”法之一种。根据心的生理特点及胸痹的病理特点,“通”法的意义非常广泛。1心性清灵,急当芳香通心窍宋代以前治疗心痛的大量方剂,主要以温散活血行气取效,可以说温散活血行气是唐宋心痛治疗的主流,至金元时期才有所突破,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心痛》记载“苏合香丸”治疗卒暴心痛,为我们开启了治疗心痛的另一思路,苏合香丸取多种…  相似文献   

2.
刘昭纯 《山东中医杂志》2022,(10):1039-1049
中医“通和”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可追溯于先秦,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只是由于这些内容大多是零星的、散见的,缺乏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以致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和”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组方用药、针灸推拿各个方面,深深根植于中医学术之中,且已构成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并直接影响着理法方药立论与临床实践。因此,应尽快确立中医“通和”思想概念,以充实中医生理病理学理论,完善中医论治思想与治法,指导临床对多种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实践。对“通和”的概念、中医“通和”思想源流,以及构建中医“通和”思想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血脉通Ⅰ号治疗脉管炎68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丛笑(150040)笔者根据中医“痛则不通”、“怪病多瘀”的理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又运用现代医学“肺循环、体循环、微循环”的理论,创制出“血脉通系列Ⅰ号药条”,通过呼吸道熏吸疗法,治疗血栓闭...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痛与不痛有个概念,就是说: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因此,治疗痛症要着重调理气血,畅通经脉为主。清高士宗对通法的运用较为详备,值得我们临床参考。他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这是说明中医治疗痛症是有极其丰富内容的。我们根据前人的经验论述,并在通则不痛的理论启示下,在用药上加以探讨。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中“通”的概念和原理具有积极意义。人体窍道保持通畅状态非常重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百病皆从不“通”起,肠腑不通则容易便秘,脉络不通则皮肤不仁,腠理不通则容易外感。从中医学角度分别阐述肠腑、脉络及腠理的生理功能、不“通”的病因病机、和不“通”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治法治则。中医“治未病”强调天人合一,目前“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其关键均需要保持人体“通”的状态,期待中医“治未病”思想能在日常中为因各种因素导致机体产生“不通”状态预防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期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时发生的以下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中医称之“经行腹痛”或“痛经”,常见于婚前女性尤其是女中学生和大学生。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素问·举痛论》曰“……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中医推拿学认为,经行腹痛的发病机理是“不通而痛”,而治疗原则就是“通则不痛”;“按能通血脉”、“按也最能通气”,故以按(按揉)法治疗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的实证痛经;“缓摩为补”、“轻推,顺推皆为补”以及“以通为补”,故以摩法和推法(平推法或擦…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损已经完全治愈,但仍有持续剧烈的疼痛,是一种非常顽固和难治的痛症。本病相当于中医“肋痛”范畴。西医治疗以解痉止痛及神经阻滞为主;中医治疗以通为主。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痛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种中的一个常见症状,目前无论在诊断或是治疗上均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就胃痛的中医治疗问题浅加探讨,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胃痛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胃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淤阻不畅,即“不通则痛”。因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通畅,纳运复常,则痛自已,故有“痛随利减”之说。然而,由于胃痛病情复杂多变,概以通治,显然是不全面的,笔者体会,欲提高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至少要坚持病证结合、胃宜通补和调理气机几个原则。 1.1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  相似文献   

9.
<正> 蛔虫性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的一种类型,它与中医的“关格”、“肠结”证侯颇为相似,发病急,痛苦大,如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影响病人生命。笔者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蛔虫性肠梗阻78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痛息通”为主穴位注射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观察184例,随机分成穴位注射组(痛息通注射液)60例,中药治疗组(自拟“万应酊”口服液)60例,哈磁五行针同时服用抗炎镇痛药组64例。结果表明,应用“痛息通”。为主穴位注射和自拟“万应酊”口服治疗颈肩腰腿痛有效率达90%以上。两法操作和服用简单方便,经济安全,疗效巩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阮诗玮教授,临证四十载,深谙中医经典,勤学先贤理论,学验俱丰,擅长诊治肾脏疾病,运用“正邪辨证”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创立了独特的临证“六看”辨证论治模式、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的肾脏病多维周期诊疗体系[1]。阮教授认为,中医之道,上应天时(天气情况、五运六气),中扣人禀(体质禀赋、心理状况、病症结合),下通地机(地理环境、水土方宜),即“致广大”,此其宏观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医用热疗治病历史悠久 ,热疗应属于中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治法的一种。笔者从现代热疗治癌的角度及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 ,阐述了“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方慧  刘宏潇 《北京中医药》2023,(11):1247-1249
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医辨证以肝肾亏虚为本,气血失调为枢,终致痰浊瘀血内停于肌肉、筋脉,发为痹痛。本病的中医治疗以“虚气流滞”理论为指导,“虚气”为本,予滋肾养肝补其虚;“血滞”为枢,予疏肝理脾通其滞;“痰瘀”为终,予活血化瘀散痰凝为其治也。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的疼痛症状在临床极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健康、工作和生活。从中医角度出发,颈椎病疼痛机理主要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筋急而痛”、“失神而痛”。立足学科前沿,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颈椎病的疼痛机理,是协助诊疗和临床取效的关键。治疗疼痛性颈椎病的关键在“通”,在“荣”,重视“通经络”,“调气血”,兼顾“安心神”,内外兼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推按运经仪脉冲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属于穴位药物疗法的范畴,是一种通过经络系统特定穴位的刺激和药物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完美体现,它采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产生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和调节免疫的功效,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为寒气内聚、瘀血阻络或因虚致瘀,概而论之可谓“不通则痛”,故在治疗上以“通”立法。笔者用北京宏波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生产的脉冲式推按运经仪,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各类“痹痛”,特别是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气虚血瘀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络病理论”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骨病的诊疗当中。“络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与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络虚通补”为通络法中的一种,运用“络虚通补”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依据充足。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与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之间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性,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并重,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西静 《四川中医》2007,25(3):60-61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自拟清胰通腹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清胰通腹汤配方合理,符合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起源于《黄帝内经》。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发展《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络病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方法,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指出了久病久痛是邪气入伤血络,并提出这类顽固性的痛证,“必用虫蚁飞走之品搜剔”,但是从他的医案当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用虫药治疗的久痛证,多属于癥  相似文献   

19.
论“痛则不通 不通则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克栩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37-1137
经络气血不通出现痛证,亦有气血通但也出现痛证,气血不通有的病证不痛。在临床实践中实质性“痛”与 “通”的关系,非“通则不痛”的一个形式,而常以三种形式出现,探索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及临床上均有指导意 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通法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法,最早提出始于北齐徐之才对药物的十种归类,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宋以后有“十剂”之说。通法,通剂,是十剂之一,“通可去滞”。而通法的应用则贯穿中医古今治法体系的始终,应用极为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说,通法是一种治疗大法,它比“十剂”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