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感咳嗽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燥邪咳嗽,治疗以解表散邪、宣肺止咳为法。但有不少患者由于其病理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患外感咳嗽后症状表现不典型,常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病情较复杂,病势缠绵,并且难以明确地将其定位于某一脏腑或某几个脏腑,在病机的把握上难度较大。临证以少阳为切入点,运用和解少阳、扶正达邪法治疗此类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通过调理人体表里、内外状态的平衡,常能取得较好疗效。笔者现将运用该法进行辨证治疗之思路分析如下。1病因病机1.1表里同病具有内伤宿疾的患者平素常表现为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2.
朱小静 《河南中医》2010,30(12):1157-1158
外感内伤皆可令人咳嗽,临床对外感六淫所致咳嗽的病机及治疗有着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经验,内伤咳嗽则多指脾、肺、肾的功能失调所致之咳嗽,而对“饮冷”导致咳嗽的论述和治疗则略嫌不足。吕志杰教授运用经方小青龙汤治疗因“饮冷”伤肺引起的咳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咳嗽在临床中即可是一个病,又可是一个证,或症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更为多见。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然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也没有绝对的界线。外感咳嗽迁延失治,损伤肺气,反复感邪,也能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外卫功能就不强,也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合,引起咳嗽的急性发作。因此对外感咳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防止转化成内伤咳嗽的一种有效手段。临床上外感咳嗽较多,而内伤咳嗽较少。现仅对外感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谈一下粗浅的体会。1风寒咳嗽男,6岁。患儿咳嗽7天,以夜…  相似文献   

4.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疗效确切、使用广泛的经典方剂,一直以来被归为辛温解表剂范畴。本文通过梳理历代的医籍论述,结合古代医案、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小青龙汤证的因机证治与方药特点。认为"饮"邪往往是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关键,且治"饮"是小青龙汤组方用药的核心意图所在。若囿于"外寒内饮"之说,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医学三字经》中论述诸咳发生的机理形象生动,阐释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因病机言简意赅。治疗上既重视实证咳嗽当祛除病邪,尤擅仲景温化之法,又强调虚劳诸咳当扶正为本,祛邪与扶正两不偏废。对《医学三字经》咳嗽证治法进行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名方,原方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临证可广而用之,现话病机,谈体会,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徐心瑶  刘瑞 《光明中医》2016,(5):716-718
目的感冒后咳嗽是一种常见疾病,大多数临床中医医家认为感冒后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也有部分医家认为属于内伤咳嗽。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式较局限,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方法现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基本证候要素及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感冒后咳嗽的基本证候要素为:外感余邪未清,肺气虚证、阴虚证。肺失肃降,肺气虚,肺阴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基本治则为肃降肺气,益气养阴。基本证型为肺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阻肺证。治疗感冒后咳嗽应以宣通肺气、补气养阴、疏散外邪为法。结论治疗感冒后咳嗽应以宣通肺气、补气养阴、疏散外邪为法,结合体质,重视内因,防止其进一步传变。  相似文献   

8.
寒饮伏肺证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候之一,该证型咳嗽可命名为寒饮咳嗽。寒饮咳嗽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阳虚,寒饮内伏,而为伏邪,复因形寒饮冷,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该病机具有内外合邪、兼夹风邪、脏腑相关、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咽痒,遇冷易咳,痰涎清稀色白或呈泡沫,形寒背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为主症,可兼见胸闷、反酸烧心、胃寒、呕吐或干呕、口淡不渴、便溏等表现。病位主要在肺,兼及脾胃。病性属本虚标实,肺脾阳虚为本,寒饮之邪为标。临床治以疏风宣肺、温阳化饮为法,可取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付教授首次提出小青龙汤证病机本质为"饮湿内停,肌肤腠理郁闭";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指出小儿咳嗽的病机和小青龙汤证治契合;强调将小青龙汤灵活化裁,可大大拓宽该方治疗小儿咳嗽的使用范围,并举隅医案,证实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咳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梳理《叶天士医学全书》咳嗽相关医案,同时参考其他医家论述,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咳嗽的主要思想,总结叶天士对咳嗽分类、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及其临证辨治咳嗽用药经验等。从风寒咳嗽、风温咳嗽、暑邪咳嗽、湿郁咳嗽、燥邪咳嗽、脾胃咳嗽、肝郁咳嗽、肾亏咳嗽等方面分别立论,强调治疗外感咳嗽不可一味施予泻肺之药,治疗内伤咳嗽不能滥用滋阴之法。叶天士治咳法古而不泥古,善用经方,其医案对后世医家治疗咳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11.
宋景龄 《光明中医》2012,27(11):2288-2289
概述:湿邪是外感六淫之邪,湿邪致病称为湿病,外感、内生湿邪致病,病位广泛,遍布全身,证候繁多,按湿邪属性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则简明扼要,处方用药规律性很强,辨证辨病相结合,可提高疗效,也便于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12.
杜怀棠教授强调咳嗽发病不离肺脏,并与他脏密切相关。外感犯肺,内伤于肺,致肺失宣降,是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壅滞之气、痰浊、瘀血为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三者互为因果,相兼为病。杜教授认为调气活血化痰是治疗咳嗽的重要法则,治疗时应辨清外感、内伤,分证而治。杜教授善用经方,遵循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巧选方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因小儿脾常不足,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故小儿内伤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治疗时重点在调理脾胃。肺与脾胃的病变往往互为因果。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由于娇养成性,姿意挑食,过食肥甘饮冷易于伤及脾胃,脾胃虚证较为多见。脾胃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导致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外感病邪产生外感咳嗽。小儿一旦感触外邪,脾胃功能常处于低下状态,加之护养失宜,如小儿病后不欲食,其父母唯恐小儿缺乏营养,强制性的矛以高蛋白饮食,致食积生痰。故小儿外感咳嗽易兼内伤食滞或传于里,伤及脾胃而  相似文献   

14.
河南中医学院郑建民教授悬壶30余年,治疗儿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咳嗽。现将随师临证所得其独到之处简介于后。论病因,以风当先郑师认为小儿咳嗽以外感为多,内伤少见。外感咳嗽的病因为风邪上受,侵袭肺卫所致。风为百病之长,致病多兼寒热等邪,放外感咳嗽常有外感风寒、风热之别。然不论风寒、风热,风邪当为首恶,故无论病机演变或辨证施治,均应重视邪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论病机,寒速化热小儿外感咳嗽,初期多为外感风寒之象,多见发热或不发热,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咳嗽,吐痰清稀而色白,指纹浮红或脉浮紧。然…  相似文献   

15.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见的症候,临床以咳嗽、有痰、发热或无热为主要特征。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因风寒、风热、风燥侵袭所致。其中风寒闭肺证可用姜豉饴糖饮治疗。  相似文献   

16.
颜华 《光明中医》2000,15(5):12-13
咳嗽是临床常见证、多发证。外感六淫、饮食情志内伤、他脏传变均可导致咳嗽。祖国医学对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并按脏腑分类进行辨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许多治咳方剂 ,并偏于寒饮。后世如《诸病源候论》与《千金要方》谓咳有十种 ,清代沈金鳌更将咳分为 1 6种。自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二证之后 ,咳嗽之辨治已趋于系统和完善。但外感有风、寒、湿、暑、燥、火之别 ,内伤则有五脏六腑之异 ,故而临证时仍感错综难辨。笔者随师门诊多年 ,并于病房临床实践二载 ,临证时将…  相似文献   

17.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系清代程钟龄创立用于治疗咳嗽的代表方,配伍严禁、精密得当,温润平和、不寒不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程钟龄认为风寒之邪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者,肺寒也""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强调要重视咳嗽初期治疗,毋令失治、误治而变为他证;少阳证、直中证、水气证引起咳嗽均与寒邪有关,少阳证兼咳嗽,肺有寒,小柴胡去参、枣加干姜,温肺散寒;直中证兼咳嗽,寒水上束于肺,温其中而咳自止;水气证兼咳嗽,寒水上射于肺,分表里水气治之:表有水气而发热,小青龙汤发散以行水;里有水气而下利,则用本方去麻黄,加荛花,以攻之;轻则小半夏加茯苓汤,以疏之,俾水饮流通,咳自止矣。咳嗽乃常见症状,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均可表现为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论述了咳嗽的病名、成因、症状、证候分类、治疗及预后转归,外伤六淫或内邪犯肺为主因,系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宣降失常,气机上逆。"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止嗽散虽为外感风寒咳嗽之主方,临床多数医家用止嗽散加减配伍,化裁运用,对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各种证型、内伤等咳嗽均可获效。  相似文献   

18.
汗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外感病证,也可用于内伤病证,不仅可用于表证,还可用于里证。治疗外感病证不应以发汗为目的,而应以散邪为宗旨。通过辛散使病邪从表而解。四时感冒,往往是风寒与风热相兼为病,故辛温  相似文献   

19.
王彤  李支龙  魏俊彦 《河南中医》2020,40(5):715-717
《张简斋医案》中的外感咳嗽多为风寒、风热、风燥、风湿、虚人外感咳嗽,其治疗外感咳嗽以辛宣疏化为基本治法,多选轻清、宣散之品,以期轻可去实,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张简斋治疗外感咳嗽:①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详辨外感与内伤,谨守病机,根据疾病传变阶段选方用药;②临证用药顾护脾胃,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扶正祛邪、陪土生金;③重视药物性味配伍,多选辛宣理气之药,用药轻灵,契合肺金特性,治疗虚人咳嗽亦有良效;④灵活应用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沙参麦冬汤、旋覆花汤等古方,师古不泥古;⑤常合用止嗽散,以加强止咳化痰、通利肺气功效。  相似文献   

20.
赵克学 《吉林中医药》2010,30(7):638-639
咳嗽的病因病机复杂,抓住纲领颇为不易。吴门医生案例《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方法灵活多样,有外感与内伤之分,有脏腑之不同,气分、营热之浅深,兼证兼病,病程之新久等,对于研究咳嗽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