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琴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98-4799
[目的]观察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7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其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定。调查和观察过程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结果]治疗前后患者SSRS评定客观支持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PTSD-SS评定结果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遭受创伤后延迟出现精神障碍,具有接触创伤性事件、重现创伤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4个特点,主观支持不足和对支持利用度差,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适当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甲医院急诊护士述情障碍、社会阻抑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3—9月选取陕西省6所三甲医院169例急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社会阻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述情障碍、社会阻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水平得分分别为55.10±8.83,44.21±6.58和35.46±8.63。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述情障碍、主管护师、社会阻抑和急诊科工作年限是研究对象PTSD水平的影响因素,且可解释总变异的53.8%。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急诊护士,尤其是急诊主管护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建立适应科室实际情况的社会阻抑应对策略或制度,以减轻其负性情绪和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后并发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某院实施手术治疗的257例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术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探讨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57例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后并发应激障碍64例,发生率为24.9%。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性别(OR=2.646)、受伤时恐惧情绪(OR=2.675)、ISS评分(OR=0.818)、性格(OR=1.536)、严重创伤既往史(OR=2.535)、SSRS评分(OR=0.616)、CD-RISC评分(OR=0.696)、VAS评分(OR=4.549)、HAD评分(OR=1.579)为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后并发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受伤时有恐惧情绪、内向性格、有严重创伤既往史、ISS评分>35分、SSRS评分≤32分、CD-RISC评分≤45分、VAS评分>5分、HAD评分>12分的患者,需辅以心理支持、家庭-社会支持及认知行为干预等相关干预,以减少术后应激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分析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90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90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41.6%,以再体验、麻木和高警觉症状为主。控制犯罪血管分布、病情知晓程度后,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主观支持在依恋回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2.95%。依恋焦虑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起到中介作用,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构建基于依恋回避的干预策略,提高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以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特异性的心理疾患之一。自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首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还存在不足。回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情况、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帮助心理工作者认识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和高危因素,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12"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阳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5.12"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 966名中学生,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3次自填式问卷随访调查。结果中学生PTSD筛查阳性率和严重程度变化(2χ=65.440,48.368,P值均<0.01)均呈下降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46)、居住地为农村(OR=1.28)、本人受伤(OR=2.46)、房屋财产损失(OR=1.67)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汉族(OR=0.66)、灾后时间越久(OR=0.73)、领悟社会支持越高(OR=0.97)是PTSD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时间推移,灾区中学生的PTSD阳性率逐渐降低。应加强灾区学生尤其是PTSD高危人群和阳性人群的关注,增加其各方面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创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检出情况以及PTSD与防御方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新疆某三甲医院的创伤住院患者,以及目睹亲人经历重大创伤或者突然亡故的家属400名。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防御方式问卷为工具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400例创伤患者中PCL-C评分均值为(36.975±14.090),PTSD的症状筛查阳性率为31%(PCL-C分值≥41分);(2)PCL-C阳性组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多于积极应对方式;(3)PCL-C阳性组在防御方式上采取不成熟型和掩饰型多于PCL-C阴性组;(4)PCL-C阴性组在社会支持方面均高于PCL-C阳性组。结论经历创伤患者承受心理压力大,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心理防御方式存在明显的掩饰型和不成熟倾向,而好的社会支持可改善其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防御水平以及疾病特征对乳腺癌住院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影响,为积极开展有效、个性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进而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唐山市三所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50例,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希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程越长,保留乳房手术者,心理弹性、希望水平越高,心理痛苦程度越轻、应激障碍越轻者PTG总分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应该采取积极心理应对方式,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同时医务人员应注重病人的心理健康,采用有效、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在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十分相似:个体的精神和人格方面影响着ASD与PTSD的发生和发展,对其影响较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文化、家庭以及社会支持等;对两者的干预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同时要重视社会支持和预防。在发病时间以及病程上两者存在较大差异:ASD发病快、病程短,而PTSD发病慢、病程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性,探讨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整群抽取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某高中12个班级和10所乡镇中学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社会支持、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以及儿童青少年躯体虐待情况,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学生2 500人,回收2 315份调查表,有效问卷2 283份,有效应答率89.5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4.22±1.71)岁,男生1 027人,女生1 256人。PTSD的检出率为8.94%,其危险因素分别为入睡困难、睡眠很少充足、睡眠有时充足、以打架及吵架来解决冲突、人际关系因子异常、学习压力因子异常、丧失因子异常、躯体虐待;保护因子为上网<2 h、社会支持水平为中等。结论: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躯体虐待、睡眠差、社会支持低等均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家庭、学校及社会应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促进其身心及社会功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晓睿 《现代养生》2022,(14):1220-1222
目的 对急诊科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创伤应激障碍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科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其应激障碍症状,并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胚胎停育患者的心理损伤情况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的206对胚胎停育患者及配偶,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其反复创伤性体验症状、情感麻木与回避状及警觉性过强所致易激惹症状进行客观测量。结果:206名胚胎停育患者PCL-C量表分值为23.7±2.7分,PTSD筛查症状阳性率为13.6%(28/20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偶PTSD症状筛查阳性时,胚胎停育患者PTSD症状阳性率高(OR:2.9,95%CI:1.8~9.7),社会支持中从兄弟姐妹得到支持和照顾时,胚胎停育患者PTSD症状阳性率低(OR:0.5,95%CI:0.3~0.9)。结论:胚胎停育事件可能会引起孕妇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配偶PTSD症状阳性会增加胚胎停育孕妇PTSD症状阳性率,而社会支持,尤其是从兄弟姐妹得到支持和照顾,有助于缓解胚胎停育孕妇PTSD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术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情况及PTSD症状群变化轨迹,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干预患者形成良好康复行为。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28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3天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心理状态进行随访,基于收集的数据分别构建线性增长曲线模型及不定义增长曲线模型,分析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群的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结果 111例患者被诊断为PTSD,PTSD阳性率为39.64%,其中106例患者完成全程随访,中青年AMI患者术后PTSD的再体验、回避、情感麻木、高警觉症状群均呈非线性下降趋势(P<0.05)。协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存在并发症、术中知晓程度低的患者,PTSD初始水平高(P<0.05);术中知晓程度高的患者,PTSD症状改善快(P<0.05)。不同时期的抑郁、焦虑水平对相应时期的P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乳腺癌住院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其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对住院的3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50份,问卷包括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C-SUPPH)、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结果 350例乳腺癌住院患者的创伤后成长(PTG)平均得分为(63.74±13.00)分,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UPPH、PTSD、病后锻炼情况、患病时间、是否保留乳房与乳腺癌住院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住院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增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效能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成长水平;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的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考察地震后3年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筛出率及其与地震暴露程度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震后远期的心理干预、心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2016年4月25日至5月20日,整群抽取芦山县3 518名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的地震暴露基本情况问卷和创伤应激量表儿童版(Children'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13)筛查地震3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及其暴露风险的影响.结果 芦山地区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为13.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OR=1.304)及地震暴露因素包括主观极端恐惧体验(OR=2.381)、自己被困住(OR=2.019)、自己受伤(OR=1.690)、亲人受伤(OR=1.624)、目睹有人被困住(OR=1.651)、目睹有人在地震中死去(OR=1.307)等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地震后心理干预需要立足长远有针对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6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966名中学生的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78.3%,重度PTSD占24.38%.不同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226,P<0.05);不同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176,P<0.05,γ=-0.214,P<0.05).结论 地震灾区中学生PT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其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程度存在一定关系,领悟社会支持越高者,PTSD发生率越低,程度越轻.对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后疫情时期”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职业倦怠情况和离职倾向。
  方法  便利抽取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299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职业倦怠量表(MBI)、护士离职倾向量表(TIQ)调查护理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护理人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检出率为39.1%。职业倦怠量表中,87.2%的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耗竭,82.6%的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去人格化,83.9%的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人成就感低下。护士离职倾向量表得分显示,25.8%的护理人员离职倾向较低,60.2%的离职倾向较高,13.0%的离职倾向很高。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用工类型、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能够解释护士离职倾向的27.9%,其中工作年限越长、合同制的护理人员有较低的离职倾向;情感耗竭与去人格化对离职倾向有正向影响(调整R2=0.279,F=29.891,P < 0.01)。
  结论  该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职业倦怠,且离职倾向较高;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职业倦怠是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护理管理部门应该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的认知及心理应激障碍的现状,分析化疗周期对患者认知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唐山市肿瘤医院住院的366例肿瘤患者,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问卷(MOCA)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66例肿瘤患者PTSD-SS总分为(31.95±20.049)分;MOCA总分为(23.82±3.436)分。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化疗周期是PTSD-SS和MOCA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周期是肿瘤患者认知及心理应激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该重点关注2、3、4周期病人,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尚巍  郭蕾蕾 《现代预防医学》2018,(23):4408-4411
目的 描述ICU患者家属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对内蒙古一所三级甲等医院270名ICU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CU患者家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率为33.33%,得分均分为(37.80(5.38)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3个症状中回避/麻木症状最为常见,其次为警觉性增高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004,95%CI:1.185~7.610)、睡眠障碍严重(OR=2.045,95%CI:1.521~2.750)、疾病不确定感高(OR=1.285,95%CI:1.185 ~1.394)是ICU患者家属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对女性家属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努力为家属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实行弹性探视制度,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和沟通,为家属提供全面、准确的患者的信息,以降低ICU患者家属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12"地震三年后北川县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为调查工具,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评估北川县605名地震亲历者的心理应激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地震三年后北川县地震亲历者中11.2%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阳性者以反复重现体验和警觉性增高为常见症状。PTSD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财产损失重、有亲友死亡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848、1.778、3.297。结论地震三年后北川县地震亲历者的心理应激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应重点关注女性、财产损失重、有亲友死亡的亲历者及反复重现体验和警觉性增高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