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融合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或不稳定、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越来越引起临床上广泛关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中女性、绝经、高龄、术前邻近节段已存在退变可增加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手术融合长度、融合方式、融合平面、脊柱矢状位平衡、椎间隙过度牵开等可影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合理选择非融合技术、合理应用融合方式及手术入路、重建脊柱生理前凸及腰骶-骨盆参数等有助于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相关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腰椎融合术因其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病,但融合手术改变了脊柱生物力学,可能加快邻近节段的退变。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与融合节段相邻的非融合节段出现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患者腰腿痛症状再发,影响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部分患者需再手术。ASD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3.
正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的主要原因,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腰椎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术治疗方案~([1-3])。但随着腰椎融合术的广泛应用,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4])。近期相关文献报道~([5]),在腰椎融合术后5年的影像学ASD发生率为36%~84%,症状学ASD发生率为5.2%~16. 5%,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6])。故怎样降低和避免ASD的发生,成为临床医师及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概念、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ASD的概念包括影像学ASD和临床症状ASD,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发生率可达8%~100%,临床症状ASD发生率为5.2%~18.5%。ASD的发生与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术前情况等)和手术因素(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术式、内固定使用、矢状面平衡、椎间隙过度撑开等)相关。术中减少融合节段、维持矢状面平衡以及非融合技术的应用可预防ASD的发生。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率增高。非融合技术的应用降低了ASD的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痛症状的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资料比较,并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片显示融合的上方(1个节段7例,2个节段1例)或下方(1个节段2例)邻近节段出现了退变,首次术前及术后上述邻近节段均未见退变征象.8例MRI显示邻近节段出现了新的椎管狭窄,且有明显的神经压迫.采用后路术式,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经7~36个月平均12.1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0%.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者,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 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1]。ASD是在1956年由Anderson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滑脱的病例中报道[2],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融合术后所带来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减低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远期退变情况.方法 分析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5~9年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37例,多节段融合25例,根据Pfirrmann系统对融合的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对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的邻近节段、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  相似文献   

8.
 自1911 年Albee咱1暂和Hibbs开始采用腰椎后路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以来, 腰椎融合术已经经历了长达100 年的发展。腰椎融合术对多种腰椎疾患的疗效已久经考验, 是目前腰椎常见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 腰椎融合术牺牲了病变节段原有的活动度, 改变了邻近节段的应力分布, 有潜在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近年来, 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概念、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在融合节段的头端和/或尾端出现椎间盘退变、不稳、滑脱等退变表现,甚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影像学"ASD和"症状学"ASD~([1]),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目前针对ASD发生的原因尚存争议。腰椎退变的自然史和(或)腰椎融合术本身都可能导致其发生。随着ASD的不断发展,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再次手术来缓解症状。腰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因素。方法自2011-09-2014-09,共纳入28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腰椎融合手术,术后随访37-60个月。依据其术后是否发生ASD,将其分为ASD组23例和非ASD组264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进行椎板切除、是否行悬浮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再术前是否存在退变等相关数据。将上述数据作为自变量,并将ASD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进行与ASD相关的组间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方式、术前邻近节段有椎间盘退变,均与之关系密切;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为PLIF、术前有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均是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年龄在60岁以上、采用PLIF术式、术前邻近节段有退变者,其术后发生ASD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按照Coe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年8月)、EMBASE(1974~2010年8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8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8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8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8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所有临床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试验,4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功能洲练(保守治疗)来说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问盘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c degeneration,ASD)的概率增高[RR=0.63,95%CI(0.52,0.78)P<0.000 1];腰椎融合术中椎板切除后ASD发生率比不行椎板切除的高[RR=3.74,95%CI(0.99,14.18)P=0.05];腰椎融合术前存在ASD比术前无ASD在术后发生ASD的概率高[RR=3.13,95%CI(1.20,8.15)P=0.02];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增加术后ASD的发生率,与椎板切除和术前就存在ASD有关,但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CD  Yu ZR  Liu XY  Li 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46-248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33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观察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发生年龄、部位、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对是否“悬浮固定”、内固定融合范围、不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进行对比。结果33例患者随访34~82个月,平均4年7个月。发现影像学上有退变表现10例(占30.3%),10例中有9例退变发生在头侧节段。发生邻近节段退变以60岁以上患者为主。是否进行“悬浮固定”对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多节段融合术后较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有增多的趋势。L2/L3作为邻近节段时退变风险较高,而L5/L1,作为邻近节段退变风险较低。结论头侧邻近节段较尾侧节段更容易发生退变。如果L2/L3可能作为邻近节段,术前有退变表现,术中需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而如果L5/S1在术前没有明显退变证据,则不需要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3.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  相似文献   

14.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发挥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14.5岁;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11.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患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椎间孔面积(IFA)改变情况比较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8.4±8.2个月(8~36个月)。OLIF组术中出血量129.2±15.2ml,手术时间81.2±17.4min;PLIF组术中出血量205.6±23.8ml,手术时间127.8±26.2min,OLIF组均较PLIF组显著降低(P0.05)。OLIF组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膜、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PLIF组出现3例术中硬膜囊破裂,行术中硬膜囊修补术,其中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39±0.82分、1.43±0.58分、(20.61±4.2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97±0.66分、1.22±0.75分、(13.47±4.56)%。P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75±1.28分、1.54±0.79分、(21.88±5.9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60±1.14分、1.61±1.15分、(15.12±4.71)%。两组术后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10.54±0.88mm、20.86±2.67mm、206.24±11.45mm2;P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8.52±1.27mm、23.18±2.26mm、227.74±12.89mm2。两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一致,但O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1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更为突出,故引起人们的重视。1988年,Lee〔1〕首先报告了一组因下腰痛和/或腰骶部间盘突出而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经平均8.5...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5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讨论其影响程度和因素。方法随访1999~2003年行腰椎后路融合术(L4/L5/S1、L5/S1)的患者33例,通过X线检查及部分病例的MRI检查,观察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方邻近节段(L3/L4、L4/S5)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54.5%(18/33),但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降低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比例较高,但退变和临床疗效间并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11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40~70岁,平均(56.2±3.5)岁。观察患者影像学结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部位、年龄、发生率等特点,分析内固定融合范围、融合位置、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对其发生的影响程度。结果本研究的1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45.2±3.5)个月。其中34例(30.9%)患者显示有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包括男性21例,女性1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ASD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6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双节段及以上融合患者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节段融合者(P0.05)。L2~3节段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节段(P0.05),L5S1节段ASD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其他节段(P0.05)。结论年龄、融合位置与范围是AS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与ASD发生无明显关系;年龄增加、多节段融合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患者ASD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分析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邻近上位椎间盘的退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5-03采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4例腰椎滑脱,对融合节段邻近上位椎间盘行Pfirrmann分级评价,并在DWI矢状面上对目标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ROI)和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31例获得随访24~48(26.82±4.38)个月。无感染、椎管内血肿、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12、24个月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ADC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加速了邻近上位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斜外侧腰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一2019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采用0LIF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74±1.63)个月。术后(12.66±3.64)周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随访期间,患者术后疼痛逐步减缓,功能逐步改善。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VAS和0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L)显著增加(P<0.05),而侧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至末次随访时,50例患者再次手术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下沉。[结论]采用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