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敏性鼻炎属医学“鼻鼽”范畴。临床上该病主要以鼻痒、流涕、喷嚏、鼻塞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将会有效减轻。现依据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特点,从肺、脾、肾、湿论治小儿过敏性鼻炎。从肺论治主要包括肺伤久咳、肺虚久咳、肺郁久咳;从脾论治主要包括脾虚久咳、脾困久咳;从肾论治主要包括肾气虚久咳、肾阴虚久咳;从湿论治主要包括外感湿邪、内生湿邪。针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不同症型,采取相对应的方药辨证论治,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咳嗽一证,古今诸家立论甚多,多从风、痰、火等病理因素论治。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岭南地区咳嗽夹湿者颇多,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对因湿致咳及从湿治咳的论述。最为系统及深刻,对后世从湿治咳的辨证论治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现就《温病条辨》对湿邪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法则等稍作探讨,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儿童过敏性鼻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笔者根据儿童肺脾肾常不足,元气不足,营卫常虚的生理特点,认为本病发病常有湿邪为因.湿邪既为致病之因,亦为病理产物,贯穿疾病始终,虚实夹杂,病机复杂.临床辨证从外感风邪夹湿、寒邪夹湿入手,采用祛风胜湿、散寒化湿等治法,内生寒湿、湿热及卫气不足夹湿,采用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4.
燥热夹湿咳嗽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秀  秦龙建 《中医杂志》2001,42(3):149-150
燥热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若出现典型证候者,用桑杏汤治之,多有佳效,但临床证候往往错综复杂,燥热咳嗽亦常有兼夹之证,以燥热夹湿尤为多见。外感咳嗽,一般病情较轻而易治,唯因燥因湿所致者,其咳最为缠绵,极易转为内伤阴虚咳嗽和痰湿咳嗽,故方书有“燥咳每成痨”之说,若燥热又夹湿邪,则两邪相搏,病势更剧,病情更加顽固难愈,加之医者辨证不清,治疗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6.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7.
宣肺乃治湿之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荣 《吉林中医药》2011,31(3):191-192
湿邪致病,可弥漫三焦。而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看,宣肺法在湿邪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湿居上焦,宣肺使得津液输布正常,湿邪得以祛除;湿居于中焦,宣肺则气机得以调达,湿邪可祛;湿居下焦,宣肺则水道得以通畅,湿从下解。通过宣肺,使得一身气机通畅调达,水液代谢正常,则湿邪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8.
曾春晖 《陕西中医》2007,28(7):912-912,929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乃外来之邪,是由于人体所处的生活条件的影响.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及等都可感受湿邪,湿邪伤人多为兼夹症,兼寒则为寒湿,湿郁化火而为湿热,湿邪伤人多为兼夹症,兼寒则为寒湿,湿郁化火而为湿热。内湿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腻、生冷、酒酪,或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致津液不得运化敷布,故湿从内生,聚而为患。  相似文献   

9.
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顽固性咳嗽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寒热错综,外感咳嗽重视风邪,多夹寒、热、燥、湿、食,常按鼻咽、咽喉、气管、肺的病位之不同明辨表里及病势;内伤咳嗽以痰、气、瘀为主,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胃等脏腑相关,久则及肾。故可从风治咳、辨痰治咳、论气治咳、从肝治咳、从瘀治咳5方面着手,明辨寒热虚实,临床以祛风、化痰、降气、调肝、化瘀为治咳大法,分型论治,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叶桂《温热论》原文第2条云:“……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本文所述病机是温邪在表夹有湿邪,这里所说的湿邪应该有表里之分,正如章虚谷所注:“其挟内湿...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因湿致咳的理论来源、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提出湿邪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是致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基础。基于对祛湿方药功用的探析,总结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应根据湿邪在肺、在脾、在肾和因湿致瘀的不同,分别施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补肾固本、健脾祛湿,化痰健脾、活血化瘀等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2.
湿邪致病范围广泛,证候多样,根据病因可分为外湿致病与内湿致病,临床内湿致病更为多见。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极为密切,若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则会导致水湿病证,根据湿邪停留的部位不同提出相应治疗湿邪的方法,从脏腑和经络辨证论治,大体遵循"肺宜宣,脾宜健,肾宜温"的治疗原则,针药相配,综合运用以治湿,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纳入有关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纳入病例791例;经合并整理得出15种证型。最常见的五个证型依次是:湿邪郁肺证(22.06%)、湿毒郁肺证(17.68%)、邪热壅肺证(14.97%)、湿热袭肺证(14.45%)、寒湿郁肺证(10.45%)。15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是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6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寒湿、湿邪、邪热、湿热、湿毒5个单证,第二类包括风邪、阴虚、血虚等11个单证。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涉及证型较广,主要证型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寒湿、湿邪、邪热、湿热及湿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疾病综合征,病因复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归属"肺痹""肺痿"范畴,笔者团队提出"从湿论治"的观点,认为湿为阴邪,损伤阳气;重浊黏腻,易困滞清阳、阻遏气机;湿性黏滞,病程缓慢,缠绵难愈;湿邪原因复杂,夹杂它邪致病;湿邪致病广泛,临床变化多端;湿性趋于下,应因势利导;水、湿、痰、饮同出一源,治以温药和之;湿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提出"湿从合邪论治""湿从三焦论治""湿从气血阴阳失和论治"的理论,辨证上重视"湿邪需辨寒热"重视"脏腑辨证""虚实夹杂、标本兼治""四诊合参、重视脉诊",从湿论治肺痹"理气为先""通阳为要""重在调理脾胃"。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小青龙汤、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许公岩先生精于湿证辨治,并创制"苍麻丸"作为治疗湿证的代表方剂。在对呼吸系统咳、痰、喘病因病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许公岩先生认为痰饮水湿内停可致咳、痰、喘,治疗当以理脾为关键,采用苍麻丸加减论治。苍麻丸通过苍术、麻黄的不同比例配伍,可达到汗、利、化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理脾宣肺的肺脾同治、调畅气机升降出入、推化寒湿等治法,广泛应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病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中医学多归为“风咳”的范畴,从风论治,结合临床及既往研究,“风咳”之风多因虚而生、因虚而伏,伏风多因外风引动,外风不去,内风不宁,五脏不和,风又续生。CVA病程长、病理上黏液腺体分泌亢进、高湿环境影响哮喘发病及舌红苔黄厚腻都符合湿邪致病特点,湿蕴气机,郁热内生,脾气困顿,化湿生痰,与哮病宿痰伏肺相较,本病之邪尚伏于络,当以祛邪醒脾通络为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入院当天、入院第5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5天作为观察点,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及舌象,判定不同时间患者的中医证候,统计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入院当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9例,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9例;入院第5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减少1例,湿邪阻肺证3例;入院第10天,寒湿阻肺证减少1例,湿热蕴肺证减少4例,湿邪阻肺证出现13例;入院第15天,各证型均减少。0~5 d以证候的持续存在为主,有1例患者由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有2例患者由风邪夹湿证转为湿邪阻肺证。6~10 d有4例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寒湿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疫毒闭肺证转为湿邪内阻证,4例肺脾气虚、湿邪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1~15 d以中医证候恢复正常为主。结论:济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寒湿阻肺证最常见,其次为湿热蕴肺证、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传变速度较慢,多数未传变,部分病例表现为热祛湿存。  相似文献   

18.
施彩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4):279-281
湿气袭人而为病,变化多端,症状各具,其中既有湿气侵犯人体上下、在内在外之别,又有夹风夹寒之辨,侵及部位不同,症状也各异。治湿之法无外发汗、利小便二法,但也有温脾、宣肺、补肾之不同。湿邪袭上方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湿气中下方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湿夹风寒、流于经络方用桂麻各半汤,湿气干脾方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湿气干肺宜小青龙汤,湿气下移肾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宜麻黄茯苓汤,湿夹风寒、外中于表则因所夹之邪不同治法也各异。  相似文献   

19.
罗虎  赵志敏  辛奕君 《河南中医》2020,40(6):831-83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核心病机为"湿、毒、瘀、闭",病位在肺、脾,具有传染性强、传染无差别性、症状相似性的特点。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新冠肺炎的病机与湿邪密切相关,湿毒是其病理核心。笔者认为,其湿邪分为内外夹湿,外湿来源于气候和地理,内湿来源于饮食和机体。新冠肺炎的病机虽与湿、毒、瘀相关,但有寒热之分。因此,对于新冠肺炎的穴位贴敷治疗,临床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穴位与中药。湿热型常用穴位:肺俞、定喘、曲池、合谷、外关、天突、丰隆穴,常用药物:黄柏、黄芩、干鱼腥草、白芥子,以上药物用蜂蜜调成膏状。寒湿型常用穴位:肺俞、定喘、足三里、膈俞、脾俞、大椎,常用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以上药物用生姜汁调和。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一种危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其主要病机是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致血行不畅血脉瘀滞阴损及阳变生多种病变。由于湿邪外侵或湿自内生,常见有夹湿的征候,燥湿同病,论治各有不同,主方用药或清或燥。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虑,处理不当会变证丛生,现就湿邪外侵、湿自内生、水湿逗留三方面征候论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