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炎性因子水平。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开放组(采用传统开窗治疗,115例)和PELD组(采用PELD治疗,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Mac Nab疗效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ELD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PELD组3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确切且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采用改良单侧PLIF治疗30例(观察组),采用传统PLIF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优良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1±4.27)个月;对照组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9±4.49)个月。2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创伤相对较小,有利于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同时术中能够有效减少对椎管内的干扰,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结合钬激光治疗伴椎体后缘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采用经皮内镜技术治疗的55例伴椎体后缘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术中是否应用钬激光分为激光组和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硬脊膜破裂、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各有1例患者于术后当天出现下肢症状加重,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3d后症状消失。激光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随访12月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时,激光组的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结果优良率激光组为90.47%,常规组为8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钬激光用于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有椎体后缘骨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局部取穴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行PELD术后早期的临床辅助价值。方法纳入75例拟行PELD手术治疗的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仅接受单纯的PELD手术治疗;联合组37例,在PELD手术7 d后,予以体外冲击波局部取穴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 d~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0. 05),且联合组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时,联合组优良率为86. 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年时,联合组优良率为91. 7%,高于对照组的88. 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ELD手术治疗LDH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后辅以体外冲击波局部取穴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青壮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6-12采用PELD治疗的1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年龄45岁57例(青壮年组),年龄≥45岁64例(中老年组),比较2组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情况,术后3个月、1年、2年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87(23~28)个月。中老年组出现2例残留下肢疼痛,影像学复查显示无明显压迫现象,对症处理后缓解。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及术后3个月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青壮年组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中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ELD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麻醉风险小等优点,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优先选择,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LDH伴双侧下肢根性症状患者46例,按患者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PELD手术23例(PELD组),MIS-TLIF手术23例(MIS-TLIF组)。收集两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临床疗效、手术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显著提高,ODI指数和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MIS-TLIF组在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PELD组(P 0. 05)。PELD组的总满意率为73.9%,显著低于MIS-TLIF组的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有4例术后复发,另有2例出现腰椎不稳; MISTLIF组分别出现1例椎间隙感染、1例硬膜撕裂和2例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两种术式治疗伴有双侧根性症状的LDH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但PELD在腰痛改善程度、复发率和手术满意度方面仍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脊柱经皮内镜减压(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对2014年6月起,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使用脊柱PELD技术治疗的连续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组)患者、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通过分别对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组内术前与术后VAS、ODI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术后[(2.30±1.12)分和(0.93±1.07)分vs (2.63±1.32)分和(1.43±1.78)分、(16.88±6.40)分和(17.33±6.31)分 vs (18.33±12.24)分和(16.03±12.91)分]VAS、ODI评分较术前[(8.40±1.43)分 vs (7.43±1.76)分、(59.13±11.62)分 vs (51.53±10.81)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腰椎间盘突出组的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较腰椎管狭窄组更显著[(41.80±14.71)分 vs (33.20±9.48)分,P< 0.05],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者康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6.7%、76.7%。腰椎管狭窄组有1例转为开放手术。 结论术后3个月随访时,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效果优于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组,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P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7月~2021年3月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行机器人辅助下Endo-PLIF手术24例(Endo-PLIF组),PLIF手术26例(PLI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 Endo-PLIF组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PLIF组,但Endo-PLIF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其中,Endo-PLIF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两项指标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机器人辅助下Endo-PLIF手术显著减少了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了住院时间,加速了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与椎间融合修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1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6例,女50例;年龄为33~69岁,平均年龄42.7岁。均为单节段,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55例(男35例,女20例),累及L3~4节段3例,L4~5节段27例,L5S1节段25例,在其临床症状较重一侧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减压、髓核摘除术;采取椎间融合修复手术患者61例(男31例,女30例),累及L3~4节段5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7例,在责任椎间节段行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组织,植骨融合椎间关节,提供坚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随访时观察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脊柱内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椎间融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优良率为92.7%(51/55),椎间融合组优良率88.5%(54/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同椎间融合修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中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疗效无差异,但脊柱内镜手术创伤小,住院治疗和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伴腰椎终板信号改变(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经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男43例、女35例,平均年龄44.3岁(23~67岁),平均随访36.7个月(7~62个月),根据有无终板改变分为A、B两组。A组:MRI影像显示终板无信号改变,共33例;B组:MRI影像示终板有信号改变,共45例,其中ModlcⅠ、Ⅱ、Ⅲ型分别为13、25、7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及最终随访时的VAS、OD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B组的VAS、OD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DI值改善率分别为A组86.2%、B组81.3%,VAS改善率分别为A组89.2%、B组77.2%,A组ODI值及VAS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终板不同Modic改变类型间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终板Modic改变可能是引起术后腰痛的一个原因,并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且MED术对治疗不同类型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依据游离髓核位置的分型与分区,探讨摘除硬膜外游离椎间盘的手术方式并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硬膜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此类患者37例,FD组:16例,其中5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11例2、3区的患者采用常规FD手术。PELD组:共21例,其中4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经对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c-PTED);17例2、3区的患者应用了常规的经同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i-PTE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良Macnab分级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5~18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末次随访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PELD组优良率95.2%,FD组优良率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FD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硬膜外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其特有分型与分区恰当选用i-PTED及c-PTED可实现神经根的彻底减压,获得与FD手术相同疗效,扩大了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同时,相对于FD手术,PELD可在局麻下以更加安全、创伤更小的方式摘除游离于硬膜外的椎间盘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3-06—2015-01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研究,PLIF组34例,MIS-TLIF组2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周ODI评分,术前与术后1周腰、腿痛VAS评分。结果 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56例均获得8~14(11.2±2.3)个月的随访。与PLIF组相比,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1周VAS评分及O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IS-TLIF与传统开放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理想临床疗效,但是MIS-TLIF在术中减少组织创伤及术后恢复方面明显优于PLI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病变类型分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和伴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MED治疗并对比疗效。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术后两组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腿痛缓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及下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Modic改变与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提示腰椎Modic改变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对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ELD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Lehmann评分评定并比较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和Lehmann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3-02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9例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最大直径≤6 mm),其中PELD组18例,UBE组11例。比较PELD组与UBE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自如,未诉不适症状。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2个月。PELD组手术时间较UBE组短,切口长度较UBE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组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4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24例、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组2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半年ODI指数和腰腿痛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术后随访11~30个月,平均16个月,TLIF组临床优良率87.5%,PLIF组为85.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LIF组ODI指数为(18.7±4.5),PLIF组为(19.0±4.7);TLIF组与PLIF组VAS评分分别为(7.6±0.8)、(7.7±0.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ODI指数TLIF组(3.7±2.4)、PLIF组(3.9±3.1),VAS评分分别为(1.9±0.6)、(2.1±0.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植骨融合率TLIF组91.7%、PLIF组9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半年ODI指数、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PLIF相比,TLIF手术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结论:TLIF、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疗效相似,TLIF较PLIF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降低医源性神经根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6-11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3例出现神经根"日光烧灼"现象,对症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