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免疫指标变化,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诊断为RRTI的62例患儿的免疫学指标水平,与同期的23例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血清IgG、IgA、CD4+/CD8+水平RRTI组低于对照组,CD8+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IgM、CD4+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CD4+/CD8+、IgG、IgA、IgM指标1项以上异常者,RRTI组60例(96.8%),对照组5例(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RTI患儿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可通过免疫调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凝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连续组,各3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连续组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连续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均缩短,FIB、DD水平均降低,且连续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连续组IgA、IgG、IgM及CD4+均高于常规组,CD8+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改善其凝血及免疫功能,促使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早期干预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效果。方法将70例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阳性有症状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35例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咳嗽消失时间及喘息次数,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的变化;随访6~18个月,观察2组患儿哮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次数及哮喘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CD^+、CD4^+、CD4^+/CD8^+及IgG水平均显著升高,CD8^+及IgM、Ig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早期干预治疗儿童MP感染,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阻断炎症反应,降低哮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及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UC活动度与PT、APTT、TT、Fg、DD相关性,以Logistic分析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因素,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总有效的价值。结果 UC组PT、APTT短于对照组,TT、Fg、DD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轻度、中度及重度活动患者PT、APTT依次降低,TT、Fg、DD依次升高(P0.05);PT、APTT与UC活动度无关(P0.05);TT、Fg、DD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低PT、低APTT与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无关(P0.05);高TT、高Fg、高DD是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危险因素(P0.05);总有效者TT、Fg、DD均低于无效者(P0.05);预测总有效的AUC TTFgDD。结论 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异常变化明显,TT、Fg、DD与UC活动度有关,治疗UC应兼顾炎症、凝血、纤溶指标调控,检测TT、Fg、DD水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及血浆肌钙蛋白I(cTnI)、同型半胱氨酸(HCY)、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评价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400例纳入研究组,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135例)、中度组(145例)、重度组(12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以及血浆cTnI、HCY、PCT水平,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按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263例)与预后不良组(137例),观察两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IB、DD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照组患者cTnI、HCY、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IB、DD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PT、APTT、TT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cTnI、HCY、PCT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及血浆cTnI、HCY、PCT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能够评估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4(TLR4)通路与病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HFMD的患儿并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另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对象PBMCs中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含量。分析HFMD患儿TLR4的表达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gM、IgG、IgA、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PBMCs中TLR4、NF-κ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中IgG、IgA的含量及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且重症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较轻症组更为显著(P <0.05);TLR4与CRP、TNF-α、IL-6、IgM呈正相关,与IgG、IgA、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呈负相关。结论手足口病患儿PBMCs中TLR4通路的过度激活与病情加重、炎症反应激活、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锌对婴幼儿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7月收治的婴幼儿肺炎患儿96例随机分成锌辅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锌辅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锌制剂。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各进行一次血清锌水平和免疫功能检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婴幼儿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3组的血清锌水平及免疫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锌、IgA、IgM、IgG水平及CD3+、CD4+细胞百分比、CD4+/CD8+细胞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辅助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锌、IgA、IgM、IgG水平及CD3+、CD4+细胞百分比、CD4+/CD8+细胞比值均高于常规治疗组,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锌、IgA、IgM、IgG水平仍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锌、IgA、IgM、IgG水平及CD3+、CD4+细胞百分比、CD4+/CD8+细胞比值仍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百分比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可以有效地改善婴幼儿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联合维生素AD辅助治疗对肺炎儿童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不同病原菌感染肺炎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采用葡萄糖酸锌联合维生素AD辅助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仅采用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等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指标IgA、IgM、IgG、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细菌性肺炎(BP)、病毒性肺炎(VP)和肺炎支原体感染(MP)中观察亚组患儿治疗后CD4+、CD4+/CD8+细胞免疫指标和IgA、IgG、IgM体液免疫指标均较对照亚组明显升高,CD8+较对照亚组明显降低(P 0. 05),其中治疗后MP观察亚组患儿上述指标变化幅度相比BP、VP明显增加(P 0. 05)。观察组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 713,P=0. 030)。结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以葡萄糖酸锌和维生素AD进行辅助治疗对于不同病原菌感染肺炎儿童免疫功能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作用,其中MP患儿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程度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组(4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8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26例)],另选取同期100例正常待产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观察组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TT、P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的FIB水平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APTT、TT、PT均短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DW、MPV大于对照组,PLT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的PDW、MPV大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PLT小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活化现象,加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监测,能够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病情程度起到预判作用,进而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子痫前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产科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根据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孕妇分为轻、中、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不同程度子痫前期孕妇的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FIB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重、中、轻度子痫前期孕妇,PT、APTT、TT从长到短依次为轻、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D-二聚体、FIB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825、0.764,P0.05),而PT、APTT、TT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0.804、-0.789、-0.813,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可反映孕妇机体内的血液高凝状态及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叶萍  董雪梅  张翀  杜晓钟 《检验医学》2020,35(4):334-337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检测结果,为临床准确评估孕妇出凝血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对7 802名健康孕妇及168名非孕女性(非孕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孕周将7 802名孕妇分为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分析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浓度、DD的检测结果。结果随着妊娠的进展,孕妇PT、APTT、TT逐渐缩短,而Fib和DD逐渐升高。非孕对照组与妊娠期各组比较、妊娠期各组之间比较,Fib与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确定了兰州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凝血四项及DD的评估标准,提高了出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了解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多项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产贝克曼全自动血凝仪 (ACL -90 0 0型 )检测 1 50例足月妊娠妇女与 1 0 0例健康非孕妇女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足月妊娠妇女PT、APTT、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 .0 5或P<0 .0 1 ) ,FIB极其明显增多 (P <0 .0 1 )。结论 足月妊娠妇女血液凝血程度明显高于非孕对照组 ,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液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幼猪48头,分为对照组和7个rSaK组(剂量0.4万-6.4万IU/kg),每组6头,幼猪脑梗死4h后静脉用rSaK,对照组用安慰剂,治疗后30,60,90min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D-二聚体(DD)。结果:rSaK延长PT,APTT,TT,缩短ELT,增加DD,剂量越大越明显,但对Fg,Plg,A影响很小,结论:rSaK 能显著增强纤溶活性,对血液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PT、APTT、TT、Fib测定均为凝固法,所有指标均由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结果对55例孕中期孕妇(实验组)与5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孕中期孕妇组PT、APTT、TT、Fib、ATⅢ、PC、PS、FDP和D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妊娠中期孕产妇凝血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妊娠相关的高凝血状态和存在血栓并发症风险,孕产妇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PDF)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诊治的100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PDF治疗,观察组给予DPMAS治疗,比...  相似文献   

18.
张琳  唐沪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66-167,16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28例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与67例胃溃疡患者、84例胃炎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PT、APTT、TT较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Fib、D-D明显增高(P<0.05),AT-Ⅲ则明显减低(P<0.05).结论 PT、APTT、TT′结果延长,提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D-D结果增高可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