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110-4111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最终判断。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而观察组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 X线钡剂造影检出胃癌患者19例,其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5.88%,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多层螺旋CT检出胃癌患者32例,其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4.12%,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相符率高,较X线钡剂造影检查的诊出率高且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消化道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底贲门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59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均行消化道造影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检测结果及影像学表现检出情况。结果:联合诊断及消化道造影诊断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诊断,误诊率及漏诊率均低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造影检查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及黏膜病变检查率均高于CT诊断检出率;胃壁增厚检出率低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胃壁增厚、食管下端狭窄、恶性龛影及黏膜病变检出率高于消化道造影及CT单一诊断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造影在胃底贲门癌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与多层螺旋CT联合应用,可提高不同影像学表现检出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应用于胃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6例胃部肿瘤患者资料,依据检测方式不同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消化道造影检查,研究组采取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与影像学图像。结果:研究组阳性确诊率93.02%(40/43)相比较对照组的阳性诊断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影像学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软组织肿块90.70%(39/43)、胃壁增厚90.70%(36/43)、下端食管狭窄90.70%(38/43)、恶性龛影90.70%(34/43)及黏膜病变90.70%(39/43)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相比消化道造影能够增加诊断的准确率,影像图像更清晰明确,有临床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重超声造影(DCEUS)联合超声内镜(EUS)在胃癌患者术前TNM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术前DCEUS联合EUS及增强CT检查的影像表现,并行TNM分期,比较DCEUS联合EUS检查TNM分期与增强CT分期的一致性。结果 DCEUS联合EUS检查、增强CT检查对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N分期的总体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T1分期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M+分期的Kappa值为0.700,一致性程度较好。结论 DCEUS联合EUS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TNM分期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胃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治疗的4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弱增强321例为弱增强组,等增强或高增强105例为等或高增强组,2组术后均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特征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等或高增强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77.1%)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60.0%)均高于弱增强组(52.0%、42.1%)(P0.05);2组淋巴结转移均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主;弱增强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Ⅰ区2例,Ⅱ区30例,Ⅲ区37例,Ⅳ区28例,Ⅴ区16例,各区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或高增强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Ⅰ区1例,Ⅱ区9例,Ⅲ区43例,Ⅳ区37例,Ⅴ区7例,Ⅲ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Ⅰ、Ⅱ、Ⅴ区(P0.05);术后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198例,无淋巴结转移228例;超声造影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91.7%。结论不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以Ⅵ区(中央区)最多,但对等增强或高增强为主的结节,应警惕Ⅲ区、Ⅳ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与常规剂量CT三期增强扫描,并将手术病理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2.50%,特异度为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对病理分期N0-N3b的准确度依次为71.43%,60.00%,84.62%,75.00%,28.57%,总准确度为67.50%。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长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强化程度为(48.39±5.77) HU,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30.17±5.78)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64排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明显较高,可准确判断胃癌的病理分期,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毒素菌致癌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相关性。方法甲状腺超声造影后经手术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35例(甲状腺癌组),甲状腺良性肿瘤8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新鲜组织病理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甲状腺癌组患者BRAFV600E突变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不同造影增强模式(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组BRAFV600E突变率(78.3%)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V600E突变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64.7%)高于未突变组(21.6%)(P0.05),均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主;BRAFV600E突变组造影增强模式与未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患者中造影模式弱增强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9.7%)低于等增强组(72.7%)和高增强组(76.2%)(P0.05),等增强组与高增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预测因子;超声造影不能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的存在,但不同造影模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在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为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患者的病例资料,67例患者术前分别行增强CT、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准确价值。结果经病理诊断确诊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残留者63例(94.03%),术后单纯局部复发/残留结节17例(26.98%);单纯淋巴结转移31例(49.21%),局部复发/残留结节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23.81%);局部复发/残留结节患侧56例(88.89%),对侧7例(11.11%);超声联合增强CT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手段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增强CT进行诊断具有灵敏性好、准确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病理特征与钼靶X线摄影及超声造影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3例DCI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DCIS的临床病理特征与两种检查的相关性。结果乳腺钼靶X线摄影结果显示, 83例DCIS患者中,恶性钙化影60例(72.29%),软组织块影27例(32.53%)。乳腺钼靶X线摄影结果与DCIS患者恶性钙化、软组织块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患者的超声造影增强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增强评分与DCIS患者分化类型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DCIS的病理特征与恶性钙化、软组织肿块影、患者不同分化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采用钼靶X线摄影与超声造影联合诊断DCIS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技术联合常规超声(US)评分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腋窝淋巴结转移结果分为观察组(腋窝淋巴结转移48例)和对照组(腋窝淋巴结未转移58例),均行UE、US检查。比较两组超声评分、UE联合US检查及分别单独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E联合US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CC与SEN高于分别单独检查(P0.05);UE联合US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SPE与分别单独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E技术联合US评分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该院确诊为乳腺癌的50例患者的72枚腋窝肿大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72枚淋巴结分为转移组与良性组,分别为42枚与30枚,收集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L/S)明显较良性组小(P0.05);两组间的血流分布特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型血流在良性组较多,而周围及混合型血流在转移组较多;两组的超声造影强化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多为中央均匀强化,而转移组多为周围或混合型强化;超声造影强化时间在转移组明显多于良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很好地补充常规超声检查的不足,明显提高超声检查鉴别乳腺癌良恶性腋窝淋巴结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宝石能谱CT成像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胃癌、肺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不同肿瘤组织的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以及转移淋巴结中的有效原子序数、Ct值、碘基含量等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比较。结果不同病理类型以及原病灶淋巴结转移(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肺腺癌转移淋巴结、肺鳞癌转移淋巴结、胃癌-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CT能谱特征参数值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的不同能量keV下的CT能谱特征参数值与肺腺癌、肺鳞癌的比较普遍较低,随着能谱能量的升高,CT能谱特征参数值逐渐降低,部分ke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患者的淋巴结碘含量、CT能谱衰减曲线斜率的比较,小细胞肺癌最低,肺鳞癌转移淋巴结、胃癌-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较高,部分病理类型间比较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病理组织和原病灶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有效原子序数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组织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广西河池宜州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70例胃癌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对照组、实施病理诊断,将两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胃癌患者诊断符合率94.29%与对照组诊断符合率100.0%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35例患者和对照组35例胃癌患者漏诊率以及误诊率相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十分高的诊断价值,且能够预防诊断结果出现误诊和漏诊,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参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113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组42例,淋巴结未转移组71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结节大小、边界、纵横比、包膜侵犯、微钙化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峰值强度(PI)的差异;实验室检查获取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NLR和PLR并比较其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常规超声特征联合超声造影参数、NLR联合PLR及四项联合应用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包膜侵犯、微钙化占比及PI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超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常规超声特征联合超声造影参数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545例颈部浅表淋巴结病例行常规超声检查(其中52例同期行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和恶性淋巴结两组,分析两组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不同特点.结果 良性淋巴结组230例,恶性淋巴结组315例.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的短长径比值(S/L)和结内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两组间血流类型、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造影剂到达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淋巴结与颈部大血管的时间强度曲线(TIC)相关性均非常好,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黏液胃癌(MGC)及非黏液胃癌(NGC)的CT影像特征及相应胃周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黏液性胃癌CT资料,同时将从550例非黏液性胃癌中按年龄、性别配对的4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病变的病灶大小,强化形式(分层/不分层)、强化程度(明显/不明显)及增厚的胃壁层,另外分析相应两组淋巴结大小及阳性转移率的异同,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肿瘤原发位置及平均肿瘤大小,MGC与NGC无明显差异,90%的胃黏液腺癌病例胃壁明显增厚,主要表现为胃壁中层低密度,而非黏液腺癌胃壁增厚者占69%,主要为较高密度的内层或全胃壁增强扫描黏液癌增厚;黏液性胃癌最多见的强化形式是分层强(86%),90%的病例强化不明显;非黏液性胃癌为单层均匀强化(76%),62%的病例强化明显;黏液样胃癌淋巴结检出数量及阳性转移瘤均较非黏液样胃癌高,分别是268个,56%及142个,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mm、6~9mm大小淋巴结率MGC与NGC两组分别33%、57%与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m组淋巴检出率及阳性转移率MGC较NGC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能够准确地观察肿瘤增厚的胃壁层、强化形式及强化程度,有助于鉴别黏液性及非黏液性胃癌;黏液胃癌较非黏液胃癌淋巴结更容易淋巴转移,尤其对于术前诊断趋向MGC的病变,胃周淋巴结观察要仔细,不能忽略<10mm的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于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方法选择并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胃癌病人,采用病理检测方法检测患者的胃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再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患者的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出血流量(blood flow, BF),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TT、PS水平大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BF水平小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TT、PS、BF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的AUC分别为0.753、0.696、0.753,三项联合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的AUC为0.789,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准确性高。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胃双重超声造影与增强CT技术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术前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65例,所有纳入患者均于术前行胃双重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选取胃病变组织和周边正常胃壁组织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来评价病变区的微循环灌注特征,并与增强CT对照研究,分别对胃癌浸润胃壁深度(T分期)进行评估,并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胃癌的微循环灌注特征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双重超声造影对胃癌的判断准确率为89.2%(58/65);胃增强CT扫描胃癌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75.4%(49/65)。胃癌病变组织的增强强度值(EI)大于周围正常胃壁组织,与浸润深度成正相关,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的判断上较胃增强CT更准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超声造影可同时获得病灶解剖结构和微循环灌注信息,对胃癌局部浸润深度的判断与病理一致性较高;在胃癌浸润程度的量化分析方面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评估胃癌术前分期和微循环灌注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数字胃肠造影和C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数字胃肠和CT分别对42例胃癌进行检查,并对二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胃癌中,数字胃肠造影的特征为胃粘膜破坏40例,胃腔狭窄12例,恶性溃疡10例,充盈缺损12例,蠕动异常36例。CT检查特征为胃壁增厚30例,胃腔内肿块36例,胃腔狭窄36例,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19例,幽门梗阻4例。结论数字胃肠造影能清楚显示胃腔内变化,照片清楚细致。CT对胃腔外的肿块范围、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的诊断和手术适应证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42例胆道狭窄患者,均采取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增强CT及B超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与B超检查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其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对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92.86%(39/42)高于B超66.67%(2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81±0.16)分,高于B超检查的(3.14±0.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检查可明显提高良恶性胆道狭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