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的改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07-2014-07我科收治的50例L4-5单节段退变性前滑脱患者作为DLS组,另选同期50例无腰腿痛和脊椎滑脱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且使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匹配。两组均行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三维CT检查,在腰椎侧位X线上测量腰椎滑脱指数;在CT矢状位图像上选取平行于L3-4、L4-5、L5-S1椎间隙上缘终板的CT横断位图像作为关节突的头侧部分;过椎弓根下缘且平行于L3-4、L4-5、L5-S1椎间隙下缘终板的CT横断图像作为关节突的尾侧部分,在横断位上进行关节突角度测量,同时在骨窗下对关节突的退变进行评估。结果 DLS组L3-4头侧关节突关节角(61.9±6.3)°大于对照组的(56.3±7.5)°,尾侧关节突关节角(57.1±6.9)°大于对照组的(51.9±6.8)°;DLS组L4-5头侧关节突关节角(55.8±5.6)°大于对照组的(50.2±6.7)°,尾侧关节突关节角(53.2±6.8)°大于对照组的(47.0±5.9)°;DLS组L5-S1头侧关节突关节角(49.1±7.8)°大于对照组的(43.9±6.9)°,尾侧关节突关节角(45.1±6.9)°大于对照组的(41.7±5.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DLS组患者L4-5头尾侧角度差值(2.1±0.8)°小于对照组的(5.0±1.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LS组L4-5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度(8.0±2.0)°大于对照组的(4.2±1.3)°,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关节突关节退变等级将DLS患者分成3组,各组间滑脱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退变等级中头、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异具有显著性(r=0.457,P0.05)。结论关节突关节矢状化改变更可能是腰椎退变性滑脱发生预先存在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退行性L4/5节段前滑脱患者为DLS组,年龄55.6±8.8岁,排除腰椎骨折及峡部不连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无滑脱及腰腿痛的其他疾病患者,年龄53.7±9.4岁。两组均行腰椎CT检查,在CT定位像上测量DLS组患者L4/5节段滑移距离及下位椎体矢状径,计算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在CT图像上测量两组L3/4、L4/5及L5/S1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比较分析;骨窗条件下观察DLS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按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并按不同退变等级分3组比较滑脱程度;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Taillard指数为0.1679±0.0365。DLS组L4/5关节突关节角为33.1°±12.2°,小于对照组的49.5°±1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DLS组与对照组L3/4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36.1°±9.1°与38.6°±8.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48.5°±13.0°与51.9°±13.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L4/5滑脱Taillard指数与其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相关性(r=0.065,P>0.05)。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为Ⅱ度4例,Ⅲ度23例,Ⅳ度33例,其滑脱Taillard指数分别为0.1837±0.0418、0.1723±0.0370和0.1589±0.0343,各组间滑脱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LS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明显小于非滑脱患者的相应节段,但关节突关节角度与DLS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关节突关节角度变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共45例,通过收集同期在我院体检患者90例作为正常组,记录患者体重指数,测量L4~5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椎弓根角、左右关节突关节角是否对称,并对这些参数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在体重指数、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尾侧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椎弓根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与体重指数、头侧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椎弓根角可能存在相关性(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中左右关节突关节角是否对称与滑脱程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关节突关节角更加趋于矢状化、关节突-椎弓根角趋于水平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方向探讨关节突关节倾斜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将2013年至2015年南方医院住院的120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纳入LDS组,再选取120例L4~5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纳入峡部裂腰椎滑脱(lumbar isthemic spondylolisthesisat,LIS)组,对照组(lumbar spondylolisthesis-free,LS-free组)由在南方医院进行体检的120例无脊柱疾病的人组成。基于CT图像分析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在L_(2~3)、L_(3~4)、L_(4~5)和L_5S_1的节段,测量水平面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并记录年龄、身高、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结果峡部裂性腰椎滑脱(LIS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LS-fre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退行性腰椎滑脱(LDS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LS-fre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的非滑脱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3~4)与L_(4~5)关节突关节角度线性相关(R=0.575)。结论滑脱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无影响,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度呈线性相关。退行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角度均小于正常人,且该小于正常人群的关节突关节角度在滑脱前已经存在,为滑脱危险因素。滑脱节段关节突关节存在滑脱后形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L4,5 DLS患者中随机选取115例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8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岁。自体检人群(无脊柱滑脱及腰腿痛表现)中随机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5例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84例;年龄45~77岁,平均56.4岁。两组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多层面重建检查。于侧位X线片测量DLS组患者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CT图像分别测量滑脱组及对照组L3,4、L4,5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并评估两组小关节不对称程度,矢状面CT重建图像测量两组L3,4、L4,5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edicle facet angle,P?F角),对两组相应节段所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CT横断面骨窗下对两组L4,5关节突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并比较,且对DLS组不同退变等级之间的滑脱程度进行分析。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P?F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DLS组L3,4、L4,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偏向矢状位;P?F角均较对照组大,更倾向于水平位。小关节不对称程度,L4,5节段DL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3,4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不同退变等级之间,滑脱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S组L4,5滑脱程度与其关节突关节角、P?F角无相关性。结论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水平化的P?F角、小关节不对称)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但其作用不应被夸大;关节突关节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继发性改变,而腰椎滑脱加剧了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性变腰椎滑脱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34例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CT扫描片,侧位X线片上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及腰椎滑脱程度进行分析。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方向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吴矢状位(P<0.01),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程度也更为明显(P<0.05),小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P<0.01),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程度及小关节椎弓根角与腰椎滑脱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患者关节突关节的MRI定量参数,探讨基于关节突关节改变的DLS的易患因素。方法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51例L4~5节段DLS患者为滑脱组,其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46~78岁,平均(60.53±8.10)岁。另纳入51例腰椎各节段无滑脱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44~81岁,平均(61.24±7.17)岁。所有受试者行合成MRI(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MRI)和常规MRI腰椎扫描,测量双侧关节突T1值、T2值、PD值、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 FJA)、L4倾斜角(inclination angle, IA)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 FT)值。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关节突关节改变的DL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滑脱组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退变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7月~2007年7月我科收治的DLS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DLS志愿肯50例作为对照组.将所有研究对象的CT片、侧位X线片图像输入计算机,测量L4/5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L4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椎间关节突关节间隙的央角(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在CT片上观察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并对所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LS患者的关节突关节与椎体欠状面的夹角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呈矢状位(34.93°±9.14°vs 47.22°±5.37°,P<0.001),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113.57°±5.96°vs 102.50°±4.96°,P<0.001),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与其方向的改变高度相关.结论:DLS与关节突关节方向欠状化及水平化相关,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方向矢状化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高度相关,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及其方向的变化对DLS具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中腰椎-骨盆结构特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意义。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单纯退行性L_(4,5)节段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对照组)体检资料齐全的健康者进行比较。通过影像学资料对受试者的腰椎-骨盆结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分析DLS患者的脊柱-骨盆特点。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特点。利用Spearson分析各观察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36.5±11.2)°、(44.2±7.3)°、(66.5±11.6)°、(22.2±10.0)°、(33.4±11.3)°。对照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44.4±8.2)°、(36.7±8.5)°、(55.4±13.2)°、(14.4±7.0)°、(42.3±13.1)°,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关节突关节角、骶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盆入射角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之间有相关性(P0.05),椎间盘退变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滑脱组L3-S1椎间盘及L_(4,5)关节突关节退变更加严重。结论:腰椎-骨盆结构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腰椎前凸及骨盆后倾现象在腰椎退变性滑脱身体代偿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是相互促进的,腰椎滑脱加剧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小关节角的改变,探讨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DLS患者57例(DLS组),其中男26例,女31例;年龄34~84岁,平均54.0岁。以40例同期收治的非DLS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9~82岁,平均55.6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行腰椎MRI扫描,测量并比较腰椎小关节角差异;DLS组常规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参照Meyerding分度标准对腰椎滑脱进行分度,比较不同分度患者间腰椎小关节角差异。结果 DLS组腰椎小关节角为(34.18±4.81)°,显著小于对照组的(45.87±1.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73,P=0.000)。DLS组中Ⅰ度滑脱24例,Ⅱ度19例,Ⅲ度14例;其腰椎小关节角分别为(39.00±2.69)、(32.15±1.68)、(28.68±1.23)°;随滑脱程度增加,腰椎小关节角逐渐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化可能是发生DLS的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关节角度(facet joint angle,FJA)和小关节不对称性(facet tropism,FT)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DLS组:共选取50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44~85岁,平均年龄为(63.94±9.96)岁。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CT及MRI显示无明显异常、仅有腰椎退行性改变的5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8例;42~81岁,平均年龄为(62.04±11.42)岁。在CT上测量每个患者L_(3~4)、L_(4~5)和L5S1节段FJA。根据Pfirrmann分级在MRI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正常人组之间FJA的差异。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各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否有差异。结果 DLS组与正常组相比较,L_(3~4)、L_(4~5)和L5S1节段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1,0.953,0.795)。在L_(4~5)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L_(3~4)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L5S1节段上,两组之间FJ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结论 FT是DLS发生的危险因素,DLS患者较正常人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DLS中小关节(facetjoint,FJ)发生二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5-06-2017-06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50例(病例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发现或就诊的假性腰椎滑脱患者60例(对照组)。两组均行CT常规轴面扫描,观察椎小关节在影像学上的病理改变及测量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的角度。结果病例组以女性(68.00%)、年龄50岁(58.67%)、退变性腰椎滑脱(62.67%)及II度、Ⅲ度滑脱分度(36.67%、33.33%)居多。不同性别患者年龄、腰椎滑脱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分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对照组椎小关节在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小关节角矢状化等CT病理变化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_(1~2)、L_(2~3)、L_3-L_4、L_(4-5)双侧椎小关节面角度显著小(P0.05)。病例组20~30岁、31~40岁年龄段的女性患者L1~2左、右侧椎小关节面角度的平均值明显小于男性(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左、右侧椎小关节面角度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女性及年龄更高者的腰椎滑脱症发病率更高,且滑脱程度更严重;(2)CT可显示患者椎管内病理改变及小关节情况,可根据患者椎小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小关节角矢状化等病理变化进行诊断;(3)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角度的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系统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D治疗。29例患者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 3例,L4/5 18例,L5/S1 8例;3例患者同时合并IA/5和L5/S1节段突出。利用Macnab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测量L3,4、L4/5和L5/S1椎间高度指数和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22个月,平均17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4例(43.75%),良13例(40.63%);可3例(9.37%),差2例(6.25%),优良率84.38%。术后L5/S1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和L4/5椎间高度指数无显著性改变;关节突关节无明显退变;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患者的L5/S1椎间高度和腰椎间盘突出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下降.有可能增加腰椎滑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Roussouly分型观察不同脊柱骨盆类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患者L4, 5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5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142例DLS患者资料, 男33例, 年龄(65.0±10.7)岁;女109例, 年龄(61.8±9.6)岁。在CT图像上测量L4, 5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学参数: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 FJA)、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 facet angle, PFA)、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性(facet joint tropism, FT)和关节突关节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程度;在术前站立中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L4椎体滑移程度(percentage of slip distance, SDP)。根据Roussouly分型将患者分为四组(Ⅰ、Ⅱ、Ⅲ和Ⅳ型), 比较各组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12经CT检查确诊为L4椎体假性滑脱的30例作为滑脱组,纳入同期经CT检查无腰椎滑脱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椎体小关节角与椎弓根角。结果滑脱组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组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滑脱组左侧与右侧椎弓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矢状面不平衡无明显相关性,但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与关节面前倾是腰椎矢状面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椎体小关节的三维结构失衡是导致椎体矢状面不平衡的重要诱因,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29-1034
[目的]探讨L_5峡部裂无滑脱与L_5峡部裂性滑脱在矢状位、斜位X线上骨性参数的差异、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998年8月~2015年5月资料完整的L_5峡部裂患者55例,男25例,女30例,将其分为无滑脱组(L_5峡部裂无滑脱组)22例,滑脱组(L_5峡部裂性滑脱组)33例。用Digimizer测量软件在斜位X线片上测量L_4下关突、S_1上关节突至L_5峡部的垂直距离d、s,L_5峡部宽度w,L_4椎体高度h_1;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L_5/S_1椎间隙高度k,L_4椎体高度h_2,LL,SS,腰椎重力线指数,滑脱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和B组在d/h_1、s/h_1、w/h_1、k/h_2、LL、SS、腰椎重力线指数及年龄上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滑脱组d/h_1、s/h_1、k/h_2均明显大于滑脱组(P0.05);无滑脱组腰椎重力线指数小于滑脱组(P0.05);d/h_1与s/h_1呈正相关,与LL、滑脱率呈负相关(P0.05);k/h_2与腰椎重力线指数、滑脱率及年龄呈负相关(P0.05);腰椎重力线指数与LL、SS及滑脱率呈正相关(P0.05);滑脱率与年龄、腰椎重力线指数呈正相关,与k/h_2、d/h_1和s/h_1呈负相关(P0.05)。[结论]腰椎斜位、矢状位骨性参数的研究对明确腰椎峡部裂进展的原因意义较大。相邻节段上下关节突峡部应力、椎间盘退变、腰椎重力线指数增加可能是腰椎峡部裂进展为滑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X线平片和CT检查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诊断价值,通过对80例腰椎CT片中L_3、L_4、L_5关节突关节角及其形态进行了测量与观察,所获504个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性别同一椎体、同一性别不同椎体关节角均有显著差异,L_3、L_4关节突关节形态多为浅弧形,L_5则多为直线形。同时关节角的大小和形态个体变异较大。表明X线对关节突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而CT扫描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关节突关节,为临床提供较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脊柱骨盆参数分析腰椎峡部裂患者椎弓根-关节突形态学特点,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L5峡部裂患者121例(峡部裂组)、L4, 5退行性滑脱患者108例(滑脱组)以及L4, 5正常但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对照组), 均行腰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在站立中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滑移率(percentage of slip, SP)和脊柱骨盆参数, 包括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在腰椎CT三维重建像上测量L4和L5椎弓根-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参数, 包括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 FJA)、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 facet angle, PFA)、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分级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facet joint tropism, FT)。比较峡部裂组、滑脱组和对照组脊柱骨盆参数、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的差异, 分析各组组内脊柱骨盆参数和L4和L5椎...  相似文献   

19.
李晖 《颈腰痛杂志》2021,42(1):47-51
目的 探讨L4倾斜角(L4 inclination angle,L4IA)、小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FJA)与L4退行性椎体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6年7月-2019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90例L4 DLS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退变腰段脊柱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在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腰骶椎(T12~S1)新鲜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椎间隙楔形角(Cobb角)、关节突关节冠状位角,应用Ostrix Dicom Viewer影像系统对椎间盘、关节突退变程度分别根据Mimura及Lane评分标准评估。利用脊柱力学测试仪以±7.5Nm、0.005Hz对标本进行力学加载,获取每个椎间隙屈伸(flexion-extension,FE)、侧屈(lateral bending,LB)及旋转(axial torsion,AT)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每个测试模式的第三个周期测试结果用于数据分析。将ROM、NZ测试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将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椎间盘形态(椎间隙Cobb角)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评分、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对称角)与ROM、NZ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9例腰骶椎标本均为退变型,按Cobb角分为3组:Cobb角10°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组(degenerative scoliosis group,DS组),共5例;3°≤Cobb角≤10°为侧凸前组(pre-degenerative scoliosis group,PS组),共9例;Cobb角3°为无侧凸组(none scoliosis group,NS组),共25例。总共187个脊柱功能单位,其中38例存在关节突关节不对称。PS组及DS组AT的ROM和NZ均显著性大于NS组(P0.05),而FE和LB的ROM与NZ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退变程度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椎间隙Cobb角即椎间盘的不对称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与脊柱ROM和NZ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均可使脊柱旋转增加,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可促使脊柱旋转而导致侧凸的形成及进展,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形态与侧凸的发生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