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目前,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方法疗效稍显不足,中医治疗方法尤其是中医外治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优势。本文对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脾胃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西药疗效欠佳。中医外治法在IBS-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多种外治法如针刺、灸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灌肠、耳穴贴压等单法及联合外治法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文章旨在论述IBS-D的多种中医外治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陈丽  张衡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59-60
目的:观察穴位灸贴疗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72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随机2组,对照组32例,口服蒙脱石散配合枯草杆菌肠溶二联活菌;治疗组40例,采用中医外治三位一体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温和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1%,对照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灸贴疗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IBS-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别从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治疗及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方面综述了近三年来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受异常有关的一组胃肠功能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率高。临床上分为三型即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多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本病其标在肠,其本在脾,按照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笔者近年来采取穴位埋线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此病治疗后易复发,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医对此病的论治有明确疗效,通过中医的内外治法可有效防止此病的复发。文章介绍葛来安主任医师以中医内外治法为切入点,运用中医内治法联合蒸脐外敷法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就诊的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组,对照组予三伏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予联合三伏穴位敷贴+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病情和缩短疗程,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对病情的改善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穴压贴、中药灌肠等,这些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泻症状,降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最常见且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针对治疗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中医辨证治疗、专方联合西药治疗、中成药结合西药及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等方面综述近5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改变等。本病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疾病范畴。我科采用健脾温肾脐贴治疗36例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脾肾阳虚证中医辨证标准。③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知情同意,志愿受试。排除标准:①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肿瘤、结肠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止泻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丁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复方止泻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止泻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疗效欠佳,而中医在缓解IBS-D症状,防止复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尤其是中医外治疗法,成为临床新的治疗方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对近些年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IBS-D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下结合中医体质应用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穴位埋线)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将我院住院的300例腹泻型、体质为阳虚质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在优质护理基础上采用神阙穴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阳虚体质应用艾灸及穴位埋线纠正患者阳虚体质。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饮食、运动指导。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7%、9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34.5%、18.2%。结论:优质护理模式下结合中医体质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有利于提升我院整体中医诊疗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分型中,肝郁脾虚是较常见的征候,痛泻要方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方。5-HT信号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5-HT信号系统角度能很好地诠释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较为多见的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疗效的药物,加之其病情迁延难愈,时刻困扰着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然而中医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文章基于三焦辨证阐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介绍杨勤主任中医师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所创制的清化肠炎方组成、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以期为临床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其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特别注意疏肝健脾。现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辨证施治两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探讨说明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雅慧主任医师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讲解、门诊记录及查房总结收集导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变化,体会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优势及有效途径。结果: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优势突出,疗效明显。结论: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配合穴位热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疗效。[方法]将105例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使用疏肝健脾汤配合药渣热熨神阙穴,对照组52例仅使用疏肝健脾汤,治疗30天。[结果]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以及综合疗效等观测指标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配合穴位热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