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元媛  徐春凤 《中药材》2022,(4):1015-1018
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证”“胃痛”“嘈杂”等范畴,该文主要是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机制、辨证分型的基础分析上收集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典名方,对其用法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二节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3大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两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上腹疼痛或不适感、早饱、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有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各种慢性胃炎中占59.3%~([1])。一项为期20多年的远期随访观察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约有10%发展为癌变~([2])。西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可以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细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多为上腹不适、饱胀甚至恶心呕吐等,可影响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有很大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治疗CG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就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这一发展过程。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报道很多,普遍认为中医治疗对阻断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癌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对预防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治疗该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近10年来,少数民族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有明显的效果,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近年来,基于环氧化酶-2(COX-2)与核因子-κB(NF-κB)/Bcl-2信号通路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在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修复机制及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COX-2与NF-κB/Bcl-2信号通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中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更好地研究COX-2与NF-κB/Bcl-2信号通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结果不同,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其治疗原则及疗程区别明显。本文主要总结李合国教授运用香砂六君子加减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李合国教授在临床上以香砂六君子灵活加减,用药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寒热同调,虚实同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0余年,善治脾胃疾病,长期以来致力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病的研究,治学以“吸收、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与免疫因素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紊乱及胆汁反流有关。急性胃炎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慢性胃炎,以浅表性胃炎多见;浅表性胃炎可以转变成萎缩性胃炎或与萎缩性胃炎并存,其萎缩性改变、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性增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因不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属中医“胃脘痛”“痞证”,通过临床验证用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1])。慢性胃炎根据内镜结果可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病率极高,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于中医“胃脘痛”、“泛酸”、”痞满”、“呃逆”等证范畴。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论治的观点,并按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可分为肝胃不和、脾  相似文献   

14.
李洁  邹丹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2):43-4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作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早于1978年即被WHO所确认。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胃脘痛/胃痞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验证方案治疗本病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对调查者胃黏膜进行组织学病理分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200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以阳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在中、重度以上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129例行病理分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上皮成分组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其次为阳虚质。结论:慢性胃炎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与阳虚质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的“胃痞”、“胃脘痛”、“嘈杂”、“反酸”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痞满、嘈杂、纳呆、嗳气、泛酸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浅表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伴有渗出、糜烂或出血。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呈暗灰色,黏膜变薄,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82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所引起之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其在临床上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及特殊类型等数种,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其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者的90%以上,且其发病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862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福如 《新中医》1996,28(6):43-44
862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陈福如主题词胃炎/中医药疗法,慢性病慢性胃炎是西医的病名,按组织病理学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肥大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属中医胃脘痛等范畴。笔者20多年来潜心研究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溃疡、胃息肉和胃癌常继发于慢性胃炎,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目前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间阶段,在治疗上倾向于从治疗浅表性胃炎开始,冀其恢复为正常胃粘膜。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一般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血证”范畴。其病因多起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或脾胃素虚等。其病位主要在胃。其病机从脏腑讲涉及肝、胃、脾三脏,主要是气滞、血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其发展模式: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等症状,属中医学“胃脘痛”或“痞满”范畴.笔者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