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向螺钉与万向螺钉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优劣。方法自2014-09-2016-02,对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均采用经伤椎置钉策略,其中A组47例全部置入万向螺钉;B组33例则于上、下邻椎置入单向螺钉,仅于伤椎置入万向螺钉。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结果①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随访17-30个月,平均24.2个月,未见内固定折弯、断裂或切割椎体现象。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和后凸Cobb角均获显著矫正,但B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显著优于A组(P0.05),且随访期间的Cobb角丢失度显著小于A组(P0.05)。结论单向螺钉具有更满意的伤椎矫正复位效果,且后期的矫正丢失度更小;而万向螺钉的钉棒安装操作更为方便,临床上应灵活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对骨折复位的影响。方法将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分为两组:研究组18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标准螺钉(45 mm),对照组17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短螺钉(35 mm)。两组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术后12个月维持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和后凸Cobb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伤椎骨折复位的维持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伤椎标准螺钉对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终板破裂程度对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6年6月治疗的145例胸腰椎骨折合并终板破裂患者,根据CT矢状位重建终板破裂横面积或终板最低点下陷高度50%、≥50%设为轻度破裂组(83例)与中重度破裂组(62例)。采用后路开放式或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6~46个月,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轻度破裂组的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中重度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板破裂程度对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早期矫正效果以及疼痛改善程度无明显影响,终板破裂程度高者远期可加重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采用5钉或6钉三椎体固定。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以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过14~32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6.3±12.1)%,Cobb角(16.8±7.9)°;术后12周伤椎椎体压缩率(16.5±7.9)%,Cobb角(7.4±6.1)°。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即时复位程度高、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丢失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轻中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胸腰椎轻中度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固定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不稳定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伤椎内是否植骨分为伤椎内植骨组及未植骨组(各20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术后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观测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植骨组为15~30个月,平均22.3个月;未植骨组为12~30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术后均能有效纠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4.1°±4.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0±3.7)%,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29±1.9)mm;未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5.6°±3.2°,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7±4.5)%,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87±1.1)mm;两组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其椎骨缺损程度为(7.1±4.7)%,与未植骨组的(14.7±7.3)%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并能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31-1835
[目的]探讨经皮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经伤椎组35例,经伤椎置入万向钉;跨伤椎组33例,跨伤椎置入万向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节段及类型、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经伤椎组随访18~28个月,平均(22.52±2.13)个月;跨伤椎组随访17~29个月,平均(21.23±2.35)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经伤椎组(0.57±0.502)和跨伤椎组(1.27±0.719)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经伤椎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伤椎前缘高度矫正度、Cobb角矫正度,经伤椎组优于跨伤椎组(P0.05);组间比较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度、Cobb角丢失度,经伤椎组小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经皮伤椎置入万向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良好矫正骨折局部后凸、防止矫正角度丢失;经皮伤椎置入万向钉治疗效果优于跨伤椎置入万向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单一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置入不同类型椎弓根螺钉的治疗效果的对比,来探讨伤椎椎弓根螺钉合理的选择方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胸腰段单一椎体新鲜骨折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A组术中采用伤椎置入等长单轴螺钉,B组术中于伤椎置入较短(30~35mm)万向螺钉。比较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椎后凸Cobb’s角、后凸Cobb’s角矫正度、后凸Cobb’s角丢失度,以及断钉断棒、ASD等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病例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率及后凸Cobb’s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相比,在末次随访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均稍有丢失,但丢失不明显(P0.05)。A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B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及后凸Cobb’s角丢失度要稍优于A组,但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中观测到2例患者出现断钉,1例患者发生ASD,而B组病例中均未见不良事件,但两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一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置入等长单轴螺钉或者较短(30~35mm)万向螺钉均可有效复位伤椎并维持脊柱稳定性,使用等长单轴螺钉在术后即刻复位效果上更有优势,但两者在复位效果的维持上并无显著差异。选择伤椎置入较短万向螺钉对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ASD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与与钉道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入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各43例。钉尾组给予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钉道组给予钉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钉尾组术后第6、12个月的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Cobb角、受压面积均低于钉道组(P<0.05)。钉尾组术后第1、6、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钉道组(P<0.05),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钉道组(P<0.05),ASIA分级优于钉道组(P<0.05)。钉道组并发症率高于钉尾组(P<0.05)。结论 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强化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的初始和远期稳定性,可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保护椎体和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与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30例采用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组内不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较开放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用时少等优点,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对伤椎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与开放手术相当,短期内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AO分型中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2-12诊治的46例A型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4例(经伤椎组),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2例(跨伤椎组)。比较2组VAS评分、术后至取出内固定时间,以及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高度的矫正及丢失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平均21.2(10~42)个月随访。经伤椎组3例出现螺钉松动;跨伤椎组1例出现螺钉松动,2例出现螺钉断裂。2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术后至取出内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0,P=0.791)。2组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Cobb角及Cobb角矫正度数、丢失角度,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伤椎后凸角及伤椎后凸角矫正度数、丢失角度,以及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伤椎前缘压缩率及伤椎矫正高度、丢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均可达到有效复位固定,二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跨伤椎内固定55例(A组),经伤椎内固定55例(B组)。根据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量表将骨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于术前、术后5 d、取出内固定后7 d测量患者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并计算矫形丢失率,骨折程度相同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术后1年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8.29±0.22)个月。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2组间Cobb角、伤椎压缩率、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及矫形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和伤椎压缩率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低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年SF-36评分总体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无需行伤椎内固定;对于中度或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内固定能有效降低矫形丢失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同时进行伤椎椎体成形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并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的35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对比其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脊柱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及椎管骨块占位的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系统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访12~72个月,平均39.6个月.术后12个月内出现断棒4例,断钉2例.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和伤椎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脊柱Cobb角和椎管占位情况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最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最后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基础上进行伤椎椎体成形术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及避免脊柱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伤椎植骨组3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单纯固定组26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变化。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月,平均(15.8±3.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组内比较,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植骨组明显优于单纯固定组。两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能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以及后凸畸形的复发加重,降低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特征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测量伤椎术前、术后(指术后3 d内)及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凹陷度以及Cobb角。分析伤椎形态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0~9.64%(3.31%±4.50%),Cobb角丢失0.13°~14.1°(4.16°±4.19°)。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伤椎前缘高度随访丢失率与术后伤椎椎体凹陷度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Cobb角随访丢失度与术后Cobb角矫正度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结论术后存在伤椎椎体终板塌陷患者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更显著;术后Cobb角矫正度越大,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越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9采用经皮骨水泥螺钉内固定结合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4例。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24例中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少量骨水泥通过伤椎下终板渗漏到下椎间隙,但术后均未出现任何神经症状。本组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3 d、3个月、1年各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较术后3 d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螺钉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恢复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后路钉棒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30例,对照组(常规内固定后外侧植骨)30例。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并发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0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9±4.8)个月。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骨折愈合12例,对照组5例;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断钉、2例螺钉松动退出。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椎体前中柱支撑,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减少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经皮组,35例)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切开组,33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118个月。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重返工作时间微创经皮组均优于传统切开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且相当;但微创经皮置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