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8例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对可疑感染标本进行培养。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5.97±2.94)pg/ml,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99.96±37.04)pg/ml、(31.27±23.67)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8.49、7.70,P<0.05、P<0.05);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与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1.48,P<0.05);②真菌培养法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及74.07%,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0.13,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引起的临床深部组织感染,可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李军  王浚霁  陈伟  黎敏  邓少丽  陈鸣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04-1805,1807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53例,阳性率66.3%;真菌培养法38例阳性,阳性率为47.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1.3313,P0.05)。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88.85±25.26)pg/mL,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69±12.9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侵袭性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011,P0.05),而且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9,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0月年至2016年4月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分组。确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60例,其中80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为IFD组,非IFD患者80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测定IFD组和非IFD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试验对IFD的诊断价值。结合真菌培养鉴定,统计不同类型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1,3)-β-D-葡聚糖水平的差异。结果 IFD组(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非IFD组(ng/L:346.54±204.95比43.21±15.11,P0.05)。G试验单独诊断IF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1、86.71%、90.47%;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最佳诊断阈值为≥70 ng/L时,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8.75%。G试验诊断IFD的时间较传统临床诊断明显缩短(d:4.87±2.55比7.13±4.42,P0.01)。80例IFD患者40例分离出真菌,其中念珠菌属36株(占90%),(1,3)-β-D-葡聚糖均值为333.55 ng/L;曲霉菌4株(占10%),(1,3)-β-D-葡聚糖均值1 000 ng/L。不同念珠菌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属与曲霉菌属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IFD方法,对于IF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区分念珠菌还是曲霉菌引发的深部真菌感染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北京金山公司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30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4.686~25.67 pg/ml,平均值为9.444 pg/ml;深部真菌感染组34例,血浆1,3-β-D-葡聚糖为5.251~1 451 pg/ml,平均值为241.211 pg/m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3.909,0.005>P>0.002).结论 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可作为真菌感染的一个诊断指标,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8.24%,96.67%,96.77%,87.88%,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病(IF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52例IFD患者(IFD组)、50例革兰阳性菌血症患者(G+菌组)、53例革兰阴性菌血症患者(G-菌组)的病历资料及41例体检健康者体检资料;检测各组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1,3)-β-D-葡聚糖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1,3)-β-D-葡聚糖水平在4组皆呈非正态分布,IFD组、G+菌组、G-菌组及对照组的葡聚糖含量分别为124.1(60.39,218.13)pg/mL、23.57(15.31,53.19)pg/mL、23.45(15.66,45.36)pg/mL和25.86(15.34,37.26)pg/mL;IF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83、-4.337、-4.978,P0.001);G+菌组、G-菌组与健康人对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是60.36 pg/mL,曲线下最大面积为0.759,95%可置信区间0.693~0.818,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83.3%、62.5%和90.9%。结论 IFD组(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非IFD组,(1,3)-β-D-葡聚糖检测可为IFD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95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感染患者和100例临床及微生物学检查均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及健康者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诊断确定为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90例阳性,阳性率为94.74%,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2.28±22.84)pg/mL,阴性对照组为(3.79±1.96)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为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病(IFD)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4年10月年至2016年4月入院的非粒缺的血液恶性肿瘤确诊患者160例,其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80例为IFD组,细菌感染80例为对照1组,同时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2组。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PCT、hs-CRP诊断IFD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对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这几种方法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IFD组1,3-β-D-葡聚糖均值为346.54 ng/L,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47.27 ng/L(P0.05)和健康对照组43.21 ng/L(P0.05);IFD组PCT均值为1.18μg/L,显著低于细菌感染组16.3μg/L(P0.05),高于健康对照组0.036μg/L(P0.05);IFD组hs-CRP均值为59.6 mg/L,细菌感染组66.8 mg/L,两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5 mg/L(P0.05)。G试验单独诊断IFD的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0.91、90%、88.75%、85.71%、90.47%,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最佳诊断阈值为≥70 ng/L时,诊断灵敏度为90%,特异性为88.75%;PCT单独诊断IFD的曲线下面积是0.82,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最佳诊断阈值为1.65μg/m L,此时诊断灵敏度为81%,特异性为75.4%;hs-CRP单独诊断IFD的AUC是0.94,与细菌感染组AUC为0.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β-D-葡聚糖与PCT和hs-CR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0.334(P=0.003、P=0.048),血清联合组(1,3-β-D葡聚糖+PCT)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90.2%、88.9%,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组。结论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IFD的方法,对于IFD的早期诊断有突出价值,PCT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测指标,可行性优于hs-CRP;葡聚糖联合PCT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优于单一的葡聚糖检测。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49-3050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疑似或确诊的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标准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及排除率情况及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以不同血浆(1,3)-β-D-葡聚糖作为阳性诊断标准,其含量80pg/ml,阳性检测率为78.05%,其含量60pg/ml,阳性检测率为85.37%,不同诊断标准,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D患者,确诊率高、安全系数高,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浏(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IFI患者113例,非真菌感染者44例,体检健康者53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用ROC曲线进行评估.结果 I...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1,3)-β-D-葡聚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体系。方法经蛋白修饰的(1,3)-β-D-葡聚糖和真菌提取物作为免疫原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并对高效价交叉反应弱的抗体进行纯化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最后建立真菌(1,3)-β-D-葡聚糖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线性范围为3.125~200 pg/m L。添加100、25和6.25 pg/m L抗原的血清回收率为97.8%~113.6%,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15%。该检测体系能有效地从血清样本中检出低浓度的烟曲霉、白念珠菌和高浓度的隐球菌,并且对结核分枝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细菌抗干扰能力强。结论利用(1,3)-β-D-葡聚糖作为包被抗原,酶标抗体HRP-Ab3B作为检测抗体,成功建立了(1,3)-β-D-葡聚糖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94-3695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BLAF 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者作为真菌组,同时选取同期98例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细菌组,两组患者住院当天采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检测,对留取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真菌培养和G试验检查,并对血液样本采取血液真菌培养和G试验。真菌组患者其血浆以及BALF(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细菌组(P0.05);真菌组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者其血浆以及BALF(1-3)β-D葡聚糖含量与真菌培养阴性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 G试验对侵入性真菌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可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诊断侵袭性真菌感的依据,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T)、(1,3)-β-D-葡聚糖(G试验)3种生物标志物检测在感染性发热疾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187例感染性发热患者,根据细菌培养、血培养、真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组(86例)、真菌感染性发热组(55例)及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46例),细菌感染性发热及真菌感染性发热患者再根据感染部位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亚组。比较细菌和真菌感染性发热组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患者PCT、ET、(1,3)-β-D-葡聚糖3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差异,以及PCT、ET、G试验在感染性发热中检出率的差异,计算PCT和ET诊断细菌感染、PCT和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在细菌感染性发热组中,全身感染组(23例)和局部感染组(63例)患者PCT、ET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且全身感染者PCT(μg/L:26.517±8.193比7.165±2.242)、ET(ng/L:43.149±11.768比19.581±8.684)水平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P均0.05)。在真菌感染性发热组中,全身感染组(22例)和局部感染组(33例)患者PCT、G试验检测值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且全身感染者PCT水平(μg/L:11.23±3.20比7.90±2.99)和G试验检测值[(1,3)-β-D-葡聚糖(ng/L):447.98±112.76比94.29±31.7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P均0.05)。PCT水平和ET联合检测提高了细菌感染的检出率,检出率可达100%,明显高于PCT、ET单独检测的95.35%、88.37%;PCT、G试验联合检测提高了真菌感染的检出率,检出率达96.36%(53/55),明显高于PCT、G试验单独检测的89.09%、74.55%。在细菌感染性发热中,PCT较E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而ET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PCT高,PCT和ET联合检测提高了革兰阴性(G-)菌感染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真菌感染性发热中,G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P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二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同时特异度并未降低,联合检测阴性预测值明显升高,假阴性发生率减少。结论 PCT、ET及G试验定量测定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合理联合测定可作为诊断ICU患者感染性发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1-12月对怀疑有真菌感染的147例患儿,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其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IFI组与非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应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147例患儿中IFI组32例,非IFI组115例;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非IFI组(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阳性率(32.7%)高于真菌培养法(5.9%)(x~2=14.85,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检测IFI组的ROC曲线下面积0.863,大于真菌培养法;使用最佳临界值16.7pg/mL诊断IFI的灵敏度(84.4%)和特异度(81.7%)最高。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试验可用于临床诊断IFI,应结合其他微生物诊断方法,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从而提高IFI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和临床信息,对血浆(1,3)-β葡聚糖检测进行数据挖掘,寻找其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依托实验信息系统(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数据信息平台,回顾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4日所有(1,3)-β葡聚糖检验病例,同时搜索其深部痰培养或痰涂片查真菌检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评估(1,3)-β葡聚糖检验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ROC数据集.结果 纳入研究的567例(1,3)-β葡聚糖检验病例中,155例深部痰培养或痰涂片查真菌结果阳性,412例结果阴性.将(1,3)-β葡聚糖检测值和深部痰培养或痰涂片查真菌结果输入SPSS软件,其AUC达到0.661 2(P<0.05).结论 血浆(1,3)-β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O、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27例风湿和(或)类风湿患者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的(1,3)-β-D-葡聚糖,把各项检测指标阳性患者按阳性指标组合分为抗O阳性组、RF阳性组、抗O+RF阳性组、RF+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抗-CCP抗体阳性组、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RF+抗-CCP抗体阳性组,分别与(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127例确诊为风湿和(或)类风湿的患者中有4例抗O、RF、抗-CCP抗体、(1,3)-β-D-葡聚糖试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3例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组与对应的(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总阳生率为69.92%。结论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有影响,会使(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正(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主要检测真菌细胞壁的(1,3)-β-D-葡聚糖(BDG)成分,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以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适用于侵袭性念珠菌和曲霉感染的诊断;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用于曲霉细胞壁半乳甘露聚糖成分的检测,主要适用于曲霉的早期诊断;两者联合应用不仅降低了每个试验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而且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者(IFI)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真菌BG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BG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BG含量为(2.43±2.11)pg/ml;侵袭性真菌感染组为(249.46±47.14)pg/ml。经u检验,对照组与侵袭性真菌感染组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247,P〈0.01)。结论血浆BG检测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依据,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1~9月收集IFI组67例、非IFI组61例及健康对照组48例血浆标本,应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G试验最佳临界值。结果 IFI组、非IFI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IFI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中位数208.00pg/mL明显高于非IFI组61.30pg/mL(Z=-5.083,P<0.01)和健康对照组31.16pg/mL(Z=-8.288,P<0.01)。G试验用于诊断I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临界值为90.49pg/mL,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7.1%、69.9%和90.3%;同时,真菌培养诊断IFI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7%、94.5%、85.7%和61.9%。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灵敏度高,阴性预测值好,但有时发生假阳性,建议临床在诊断IFI时,动态检测G试验并联合真菌培养以提高IFI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于婷  蔡彤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86-3188
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类真菌细胞壁中,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表明,除少数真菌外,所有真菌细胞壁上都含有1,3-β-D-葡聚糖,以酵母样真菌含量最高。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其在血液及其他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腔积液等)中的含量增加。因此,1,3-β-D-葡聚糖已成为检测真菌感染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48.96±29.33)ng/L,而健康对照组为(2.55±1.97)ng/L。经分析,两组1-3-β-D葡聚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