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抽取曾在我院就诊的32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其中A组15例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B组17例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房角均有不同程度改善,A组病例较B组病例术后眼压控制更理想、安全和稳定。结论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均能达到理想效果,但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选择该手术方式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更需慎重,术后需要进行更严密的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本院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0例(5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9~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3.52±3.24)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3.296±0.243)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对确诊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且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3个月,58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62眼术前前房深度(1.564±0.283)mm,术后前房深度(3.142±0.185)mm,前房深度均加深。59眼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85%的房角完全或部分开放。结论:对于房角粘连≤270°的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选择,其并发症少,视力提高,舒适度好。  相似文献   

4.
张志明  王燕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58-95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7眼)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术前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黏连范围扩大,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43±4.78)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72±2.90)mmHg明显降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2±0.35)mm增加到术后(2.45±0.26)mm,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较术前均有增宽。结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29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疗效,术后随访6-36月。结果:术后29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晶体膨胀期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26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前房深度的变化,随访6个月到1年。结果 24眼(92.32%)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13.36±4.25)mmHg,比术前药物控制眼压(30.33±9.36)mmHg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明显加宽;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8±0.33)mm,增加到(3.65±0.36)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作为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白内障患者选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8例(42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功能、前房深度、房角变化。结果术后眼压12±32mm Hg,比入院时55±7mm Hg明显降低,视力明显提高,前房深度术前为2.5mm,术后为5.5mm,房角开口术前为5,术后开口为45,房角粘连术前平均180,术后平均30。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眼压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他们的视力得到提高,且操作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8.
陈潞  江毅 《海南医学》2011,22(6):86-87
目的探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单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28个月,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等变化。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所提高,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前(18.1±3.34)mmHg(1 mmHg=0.133kPa),术后(14.8±1.71)mmHg,房角加宽,前房深度增加[术前(2.16±0.241)mm,术后(3.05±0.177)mm]。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作为因晶体因素导致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荣德彦 《华夏医学》2006,19(3):511-512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1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29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分析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形态、周边前房深度测量、视野检查等。结果:术后1周平均视力较术前上升2排;术前眼压18~43mmHg,平均27mmHg,术后1周眼压6~26 mmHg,平均14.3mmHg,其中20mmHg以下36眼,占87.8%;术前平均视敏度(M D)下降1.6~22dB,平均M D下降7.5dB,术后视野检查M D下降1.6~17dB,平均下降4.5dB;术后前房角较术前均明显变宽,周边前房明显加深。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如小梁功能尚好并存在晶体混浊者通过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疗效肯定,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白内障摘除后远期房角是否再粘连及白内障摘除术后高眼压药物治疗的远期效果仍在观察中。  相似文献   

10.
超声乳化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的白内障患者32例(36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24眼),年龄(59.70±7.26)岁.临床前期21例(25眼),急性发作期3例(3眼),缓解期8例(8眼)。术前眼压(22.36±8.55)mmHg(范围14~30.11mmHg),经保守治疗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mmHg以下),房角粘连闭合在1/2圆周以内,视力在0.3以下。对以上患者行单纯性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改变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6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0~18mmHg(15.68±3.90mmHg),房角均有增宽,部分患者前房开放,前房深度正常,未发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对房角粘连在1/2圆周以内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及开放房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4例1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或未能满意控制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形态结构变化,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结果 14例1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开放、加宽,眼压稳定。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和小梁虹膜夹角(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可靠,可避免传统小梁切除术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闭角型青光眼98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49例5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2wk时眼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术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不同房角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不同房角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60眼)均在表麻下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爱尔康蓝光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眼压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眼压在21mmHg以下,随访3~12个月,52眼视力>0.5,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分析48例(4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5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摘除组),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及主要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后一月平均眼压(12.75±4.05 mmHg)较术前(32.70±5.55 mmHg)明显下降,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49,P〉0.05)。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房角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变小。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一样既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同样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并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82例白内障并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个月视力、眼压情况、前房深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个月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44%)与对照组(4.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并发闭角型青光眼,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患者眼压与前房深度,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胡开东 《四川医学》2012,(9):1610-1611
目的观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4月5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术31例,小切口囊外摘除术23例)的疗效。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1~20mmHg,前房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增宽。结论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将60例(6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房角开放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小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房角粘连大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视力,前房中央深度,眼压、房角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房角粘连均重新开放,三种治疗方案均改善了患者的平均视力、前房中央深度及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结合房角关闭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4例(37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手术180 d后随访,34例(37眼)中有28例(30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前前房深度(1.674±0.478)mm,眼压(28.436±3.325)mmHg,术后30 d前房深度(3.412±0.169)mm,术后7 d眼压(13.983±5.196)mmHg。术后30 d房角镜检查34例(37眼)房角均开放。27例(28眼)术后6个月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使此类患者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 方法:对50例7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 结果: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巩膜睫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厚度(IT)、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晶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脱离药物治疗后,手术后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10~21mmHg),视力均好于手术前. 结论:单纯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使房角尚未完全粘连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房角开放、前房加深,有效控制眼压.利用UBM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20.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不同房角关闭程度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分为A、B两组:A组(房角关闭粘连≤180°)2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均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二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房角加深。房角镜检查:A组25眼房角完全开放12眼,房角关闭粘连≤90°者8眼(80%),房角关闭粘连90°~180°者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中房角关闭粘连≤90°者4眼,房角关闭粘连(180°14眼(78%)。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前A组(44.36±4.27)mmHg,B组(47.01±4.35)。术后一周:A组眼压控制在(15.96±3.97)mmHg,B组眼压控制在(16.20±5.56)mmHg;B组术后6月:6眼需加用降眼压药物,5眼青光眼发作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有效治疗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而对于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不佳,可考虑行青白联合手术,或需降眼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